恒生私有化 一甲子輪迴

恒生銀行近年深陷商業房地產貸款泥沼,10月9日,母公司匯豐控股突然宣布斥資1,601億港元,以高出市價三成、每股155港元的代價,收購餘下36.5%股權,將這家老牌華資銀行私有化。此舉既是匯控重組香港業務的一筆,也像為一個甲子的輪迴劃上句號。

匯控除每股155港元的收購價外,並承諾如常派發第三次中期股息每股1.3港元(10月23日除淨),誠意可謂十足。是次私有化將消耗匯控約165個基點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CET1),惟匯控同時宣布取消未來三個季度的股份回購計劃,料CET1比率可維持於14%至14.5%之間。

一箭三鵰

若言匯控此舉意在「掩飾恒生壞賬」,未免失之武斷——匯控本已持有恒生六成多股權,恒生的信貸風險早納入集團報表;而且即使退市,恒生仍須遵從金管局規定披露業績,無所遁形。然則說私有化與壞賬全無關聯,又恐太過天真。早前有報道指,匯控要求恒生出售高達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商業房地產不良貸款,當中包括英皇國際等借款。

內地房地產泡沫爆破五年後,香港樓市亦難獨善其身。大灣區概念雖盛,惟租金下滑、估值續跌、貸款抵押比率(LTV ratio)普遍逾百,信貸風險評級亦屢降;恒生就此類貸款的撥備僅17%,一旦出售不良資產,虧損勢須即時入賬,短期業績與信譽難免受挫。

恒生中期業績顯示,該行貸款總額8,197億港元中,一成七(約1,397億港元)為商業房地產貸款。其中,內地相關貸款159億港元,呆壞賬率高達55%(約87億港元),若加上11.9%的次等貸款,問題資產佔比近三分之二;至於香港地產貸款規模雖更龐大(1,238億港元),惡化程度亦不遑多讓,呆壞賬率超過兩成,次等貸款近12%,而信貸損失準備僅42億港元,顯見撥備不足。管理層已言明下半年情況不容樂觀,勢須增撥信貸損失準備。

恒生上半年盈利約63億港元、按年跌35%,下半年再加撥備,恐由盈轉虧。屆時不僅信貸評級受壓,恒生品牌信譽受損,對匯控及存戶而言皆非小事。匯控此時出手,將「被動」變「主動」,既可平息市場疑慮,又可顧及監管與公眾觀感,可謂一箭三鵰。

香港銀行業週期縮影

恒生之於香港銀行界,其地位毋庸贅述。若非1965年那場擠提風暴,匯豐也未必有機會接掌恒生的控權。當年香港房地產市場投機熾熱,華資銀行包括恒生在內迅速擴張,資產三至五成投向地產貸款與投資。樓市崩潰,流動性斷裂,連鎖反應迅即爆發。

彼時,香港由戰後蕭條轉入復甦,1945至1961年間人口由60萬增至逾300萬,勞動力與需求雙升,房地產一時炙手可熱。年GDP增長高達7至10%,銀行業信貸猛增,貸款總額佔資產比例創新高。然1964年底政府修訂銀行條例,提升資本充足與準備金要求,貸款能力被壓縮,樓市雪上加霜。由於香港尚無中央銀行作「最後貸款人」,危機隨之放大。

值得一提的是,「河水不犯井水」於香港金融史上從非現實。雖然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被美國及聯合國禁運。實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中國大陸加緊控制外匯,但香港華資銀行與內地金融機構仍以有限形式維持往來,並未完全中斷。中國銀行自1949年後將重心轉至香港,成為中方在港的金融代表,與其十二家姊妹行共同維繫對內地的資金流。

1960年代初,大陸「大躍進」失敗,民心不穩,文化大革命前兆漸現。謠言四起,從明德銀行、廣信商業銀行蔓延至恒生,存戶憂慮資金與內地掛鉤,掀起提款潮。1965年春,恒生連月擠提,至4月9日崩潰,單日提款高達8,000萬港元,存款流失三分之一。匯豐於4月8日緊急出手,以200萬英鎊購下恒生51%股權,並提供無限信貸支持,方平息恐慌。

六十年光景,滄海桑田。恒生再度成為風眼,既是歷史重演,亦是香港銀行業週期縮影。當年匯豐「救」恒生,今日匯控「收」恒生,時移勢易,世事如棋——一甲子輪迴,香港歲月如流,不勝唏噓。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