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的移民故事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近年不少香港人選擇移民到英國或其他地方。無論離開的原因是什麼,你可曾想像過二十年後的生活會變成怎樣?家庭之間又會出現什麼變化?
Andy 的父母在他四歲時便分開了。三十多歲的媽媽帶著他離開家鄉,到英國重新開始。到了英國,只有母子二人,沒有親人,也沒有熟悉的朋友在身邊。媽媽的決定,是為了讓 Andy 接受更好的教育。每逢聖誕節,她都會帶 Andy 回家鄉探親,一解鄉愁。
沉重的情感糾纏
轉眼二十年過去,Andy 已經 24 歲,大學畢業,在一家大公司工作,身邊也有從小認識的朋友。他覺得自己就是英國人。他說:「我是在英國長大的,我覺得自己是英國人。但這些年來,媽媽一直沒辦法投入在英國生活。她不喜歡我跟朋友去酒吧,也不喜歡英國食物。她總說,若不是為了我,她早就不會留在這裡。」聽著媽媽二十年如一日的說法,Andy 感到無奈,也覺得自己肩上好像背負著很大的責任。
現已成年的 Andy交了一位英國籍的女朋友,但媽媽卻無法接受。Andy 媽媽說:「英國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地方,如果不是為了生活,我根本不會留在這裡。他的女朋友很好呀,但有了女朋友後,他就沒有時間回來看我了。」Andy 即道:「我每次都想帶她一起來探望你,但你卻說只想見到我一個人。這樣我真的很為難。」Andy 夾在兩段重要關係之間,感到為難、愧疚,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同時顧及母親與伴侶。
Andy的媽媽一直用心教育及照顧Andy,完全投入孩子的生活,不自覺地把孩子視為主要的情感支柱,而不是一個逐漸長大的成年人。當孩子的人生自然向外擴展時,母親卻沒有同步發展自己的生活,令親子之間形成一種沉重的情感糾纏。
成熟的愛
在治療室裡,我常問父母一個問題:「當孩子長大並向外發展時,你的人生會向哪裡走?」如果父母的生活完全圍繞著孩子,當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業、感情和家庭時,父母便會感到無比的失落、孤單甚至焦慮。這不是誰做錯,而是家庭系統停留在原地,家庭的角色位置,也沒有因應生命階段(stage of life )的不同,而作出關係上相應的改變。
過去,移民是媽媽為了孩子而作出的重大決定;但二十年後,不能再用當年的犧牲要求孩子在情感上停留在她身邊。父母同樣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朋友、興趣、目標和身份。只有當父母活得豐盛,孩子才能自由地展開自己的成人旅程,而不會背負內疚與責任。
情感上的分離,並不是疏離或冷淡,而是一種成熟的愛。它讓彼此在健康的界線裡保持連結,也讓大家有自由呼吸的空間。孩子能走自己的路,父母也能展開自己的新生活;兩個獨立的人,仍然可以彼此關心及支持。
二十年後的親密關係,不會自然出現,而是從今天開始慢慢建立。從願意聆聽理解對方,給彼此更多空間開始,更不再用「為了你」來綁住關係開始。真正的連結,不是依賴,而是兩個都能自由成長的人,仍然願意走近彼此。
如果孩子已經長大,父母是否也願意開始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展開?父母的角色及責任在孩子長大後,便可以輕輕放下,而把自己及跟老伴的關係,成為人生下半場的開始。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