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記・香港人》第二季,首個系列報導,名為「消失」。將會一連兩集,探討港區國安法實施超過兩年後,電影創作和出版自由的空間。 第一集《消失的電影》,講述特區政府去年修訂《電影檢查條例》指引,電影檢查員須考慮影片上映會否不利於國家安全。這一集,訪問了兩位獨立電影導演,他們的作品都曾被電檢處要求刪減有可能違反國安法的內容。更多作品因為無法通過電檢,取不到准映證,無法在香港公映。 ▌消失的電影|採訪手記【一種相對論】《綠豆》最新一集專題《消失的電影》,披露了正在香港上映的獨立短片《第一封信》,被要求刪走主角看手機,見到「2020年6月30日」這一幕,因為那天正是港區國安法頒布之日,主角發噩夢驚醒,有影射國安法之嫌。劇中原本還有一句對白,提及「白衫人」和「狗」,被解讀為非法人士和警員,因為將兩者相提並論,也要被刪走。一套短片,要刪走這句、刪走那個鏡頭,才能在港上映。拍電影不易,上映也要角力。隨著香港電檢條例修改,加入國家安全考量,多套涉及社會政治事件或台灣議題的電影,都被要求刪剪,否則不獲准在港上映。臨時「取消放映」的新聞,這一年來聽得愈來愈多。即使昔日公映過,重新送檢後也可能會被改寫結果,客觀而言,自由的尺度是有所收緊的。不過,如果問到每一位創作者,新時代下有沒有影響他們的創作?大多數人卻會回答:沒有,對於創作是沒有的。事實上,今年鮮浪潮,超過一半作品呼應大時代下的社會情緒。2022年港產片創下票房奇跡,《正義迴廊》談法治、談審判;《闔家辣》、《飯戲攻心》、《過時過節》談移民;香港電影湧進台灣金馬獎,贏得多個獎項。就如雨後春筍,香港電影從未如此融入港人思緒,沾上時代特色。今年台灣金馬獎,有一段話沒有太多記載,澳門出生、香港成長的羅卓瑤,去年憑訴說港澳命運《花果飄零》奪最佳導演,今年在頒獎台上,以疫情為喻,形容現在有很多限制,但認為限制是物質性,創作是精神性,精神的運動是任何限制都不能阻止、阻擋的,限制愈多,創意就會愈勁,祝願大家對不受限制的精神,發揮得愈來愈好。天愈黑,星愈亮。環境愈受壓,卻會激發更多創意。看似老套的俗話,但其實是一種相對論。就是當大家無力改變大環境時,手執起自己最擅長的鏡頭,做好本業,卻能擊起最大的迴盪。「在這個環境下,我相信會有更多人想發聲。當下很多人已失去發聲的渠道時,你透過電影說出來,其實是代大家將感受抒發出來。」《第一封信》導演姚敏堃說。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