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現時在國會下議院的議員,是在2019年12月選出,任期五年,至明年12月17日,而下一屆大選亦不能夠遲於2025年1月28日舉行。以今屆保守黨政府已執政13年,近期經歷多次動盪,去年有派對門、短命首相、迷你預算案等危機,令保守黨民望持續低沉,長期比在野工黨落後20%以上。首相辛偉誠支持度,亦處於上任以來最低。不少分析已經預告保守黨會在下次大選中,失去執政地位,選擇何時大選,可能成它為反敗為勝的關鍵。不少估算最初都認為,明年10月會是選舉好時間,距離現在大約一年;但近期有民意調查顯示,四分三受訪英國國民希望,明年五月舉行大選。在英國持BNO簽證的超過10萬港人,將會經歷的大選,可能比想像中更早來到。由在英港人組織Vote for Hong Kong(V4HK)籌組的「V4HK 2024」行動,就鼓勵移英港人積極參與投票,把香港人關心的議題帶入英國議會。合資格投票的香港人,準備好了嗎?...
收看節目 申請了BNO簽證的人,有超過12萬人已經抵達英國。連同在英國獲批申請的人,有超過15萬香港人已經在英國展開新生活。這麼多人來到英國,面對生活上不同的挑戰,他們的近況又如何?近期英國利物浦大學做了一個較為廣泛,有關移英港人情況的網上調查,以問卷形式訪問了超過1300個香港新移民。發現他們近八成人有高等教育學歷,超過七成已婚或同居,五成多人有子女。他們離開香港的原因,以政治因素的影響最大。而在移民過程當中,他們都面對不同壓力;首五位的壓力來源分別是搬新屋、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財政壓力和移民後要發展新事業。值得留意的是,只有兩成受訪者認為,失業會為他們帶來壓力。談到發展事業:💡 有30%受訪者表示自己在英國有全職工作💡 18%受訪者做兼職或者自由工作者💡 有超過17%人,表示正失業💡 再細心看他們的職業分布,在香港當管理層或專業工作的人,來到英國做回同樣階層的工作,只有三分之一或者一半💡...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60集|2023.9.1 01:15 中國選秀節目的前世今生 03:39《立會好聲音》惹爭議急叫停...
這個暑假,我和外子都要上班。我工作的崗位其實是容許我們請假的,但跟老師不同,寄宿學校仍有宿生在,除了起居飲食、社交娛樂,我們也要提供適切的各種訓練,讓他們的溝通能力不會因為宅在宿舍而停滯或倒退。可以投放多些時間跟學生在宿舍和社區參加活動,也令我對這個夏季的任務充滿期待。而丈夫的韓裔老闆暑期回鄉,他有責任駐守大本營。所以,眼看本地朋友趁暑假road trip,又或衝去熱浪澎湃的南歐,甚至飛到香港探親,我們只有羡慕的份兒。沒有四處遊歷,反而多了機會欣賞孩子的好。怎麼說呢?丈夫是大管家,很細心地安排少男少女承擔不同的家務,又囑咐他們外出踢波記住關妥門窗、哥哥要照顧妹妹諸如此類。青春孩子有時給你一個臭臉,但每天回家總會見到任務完成,我倆回家終於可以做監督,檢查一下衣服有沒有乾透、吸塵機有沒有放好。老懷安慰。另外,做娘親的也有機會自肥。來英一年多,我們老了,少男少女也成長了,兩者同為大遷徙的同路人。比起未移民前,現在時常聊天。不是家長「盤問」子女,更多是夫婦倆多分享在新地方新工作新教會開心和激心的事。當我開始拿起鑊鏟的頭幾個月,平日不喜我嘮叨、很易反白眼的少男,從沒講過一聲媽做的菜難食……其實,心裏很感動。很明顯他怕傷害老媽子的心,只是含蓄地說「ok啊」。直至有一天,我忍唔住說:「講真,味道唔妥、太熟太燶,可以講架。It’s okay to be not okay!我講啲餸菜。」不擅辭令的少男很激動的說:「其實唔只OK架。我真係沒有投訴,好食呀!」娘親的心真的甜到漏。而寡言的哥哥,自始可能不想我再旁敲側擊他的OK有何含意...
收看節目 在現代社會,規矩、守則和法律如何被政權解釋、詮釋並利用,成為了權力博弈的重要議題。以香港為例,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一個名為「香港解密」的網站上線,公開示威者、記者、教師等人的個人資料,令不少人被「起底」。然而,當時香港政府似乎對此束手無策,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由於網站在俄羅斯註冊,根據當時法例無法追查或要求下架。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法律條文逐漸被修訂以適應新形勢。2020年,香港立法會通過修訂「反起底法」,賦予私隱專員發出「停止披露通知」的權力,並且該條例具備域外管轄權,即使行為發生在境外,也能進行追究。這表面上是一個進步,使得政府可以更有效應對網絡上的「起底」行為,但同時也引發了對法例如何被政權利用的質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術研究表明,「香港解密」網站並非單純的俄羅斯網站,反而可能與中國內地有密切關聯。該網站使用普通話拼音的程式碼和中國用語,並且中國媒體和法院也在宣傳這個網站,鼓勵轉發。這讓人懷疑該網站是否受到了中國政府的支持或協助。修例後,私隱專員的權力有所擴大,並已經向多個平台發出大量「停止披露通知」,大多數海外平台也遵守。然而,如果海外平台不合作,執法仍然困難重重,需依賴司法互助。而當局能否有效應對這些挑戰,還有待觀察。法律的執行往往取決於政權的解讀和詮釋。即便條文看似完備,實際執行中的漏洞和國際間的合作難題,可能削弱法律的效果。這使得法律的真正目的是保護私隱還是針對特定群體,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法律的應用與執行,既反映了權力的運作,也揭示了政權如何在新時代下利用法律達成其目的。
收看節目 不少香港人在反修例事件後離開家鄉,前往海外重新開始。對許多人而言,離開並不意味著可以輕易放下那段歷史,反而帶著一種使命感,希望將經歷傳承下去。KK是一位在2021年移居英國伯明翰的香港人,她感到有責任為香港人在海外舉辦集會,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發生的事。KK回憶起2019年7月21日元朗的事件,當時白衣人隨意攻擊市民的畫面讓她不再信任香港政府,最終決定離開香港。來到英國後,KK開始籌辦集會,她認為在英國有空間可以繼續做這些事情,是她的責任和使命。她在第一次集會中遇到了一些挑戰,如設備不足、聲音不夠響亮,但她深感到港人對集會的熱情,即使後排聽不到,大家依然積極參與,這讓她深受感動。隨著時間推移,KK和她的團隊逐漸適應了集會的籌辦工作,但也開始面對來自「小粉紅」的騷擾,這使得他們在安全方面變得更加謹慎,開始安排義工觀察周圍環境,並提醒參加者戴口罩保護自己。KK感到,雖然來到英國,但還是需要面對一些在香港曾經遇到的挑戰。集會的形式和目標也是KK和她的團隊經常討論的話題。如何平衡讓本地人了解香港的現況與保持港人之間的團結,成為他們的難題。她發現,雖然移居英國的香港人越來越多,但參加集會的人數卻並未顯著增加,這讓她反思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和支持。KK最終希望透過集會將香港的故事傳承給下一代,不僅僅是香港人,也包括英國的本地人。她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像播下的種子,可能在未來某天發芽,並延續香港人爭取自由和正義的精神。
收看節目 離開香港 熟悉的環境和朋友,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對任何人都是衝擊,尤其對青春期的青年人 更甚。而往往這個重大轉變,都是父母的決定,不由他們作主。割裂了成長期間逐漸建立的友誼,生活模式,和自身認同,他們怎去面對?有什麼感受? 我們採訪了一位移英少年 ,分享他移英生活...
移居來英的香港人陸續增加,構成了英國本土的一個新興族群。在不少香港新移民留意的新媒體上,不乏一些對新來英人仕的勸誡或訓勉,希望香港人要關注自身的形象,不要把香港的陋習帶來英國,讓英國本地人對香港來的新移民產生負面印象。例如不要在公眾場合喧嘩,要有禮貌、守秩序,在超級市場不要把減價食物全部掃光,要按英國公共儀式或節日的傳統意義而調節心情與行為,以顯示香港人了解英國文化,而不是來自遠方的異類。這些關於香港新移民要如何融入英國新生活的指引大都是善意出發,也指出了一些筆者也認為要留意的問題,例如最近有具體的事例指出,一些香港新移民為了替子女取得良好教育機會,採用一些香港人習慣的不良手法:一方面在昂貴的私校入學,一方面又申請有良好聲譽的公辦學校。開學之後,一大批香港人獲得了公辦學校學位之後,就撤離私校放棄學位,而為了避交提早退學罰款,一些人更謊稱子女在私校受種族歧視或欺凌。這種鑽制度空子的行為或者在香港司空見慣,但卻令英國人大為側目,也為英國學校帶來困擾,論者的確有責任揭露這些港人劣行以資告誡。可是,另一些訓勉香港新移民要當「良好移民」(good immigrant)的論說,則有點過尤不及。例如有人認為要當「良好移民」的條件,就是盡量顯示香港人有足夠能力「自力更生」,拿着BNO來英國並非要佔英國的福利。所以,香港人不應支持或參與爭取擴大移民權利的行動。例如早前有英國支持移民的團體,要求為移民子女爭取更寬鬆的政策,讓他們可以提早按本地生付費,但持某種「良好移民」論的人,則反對香港人參與其中。筆者亦親自了解到有真實個案,已經移居來英的香港人因為付不出高昂的外地生學費而被逼回港升學,甚為無奈。「良好移民」就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當然,新移民應該享有多少權利、多少福利是一個需要廣泛思考和認真辯論的議題,但認為要融入英國社會就要自我約束,要按某種想像中的「良好移民」標準看待自己,其實並不一定是妥當的方法。相反地,把一個族群的行為通通都固定在一個所謂「良好移民」的框框底下,很可能只是複製着一個族群的「刻板印象」,並不表示這個族群就因此而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事實上,有關「良好移民」的問題,早已是英美移民社會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因為「華裔」或「亞裔」在英美等「多元文化」環境下,早已墮入「良好移民」的刻板定型,這些族群以刻苦耐勞、「不生事端」、不熱衷於表達意見和感受、家庭規管嚴苛、數理科目的能力很強,錢財上及學業成績上優於其他移民族群…….等等見稱。這種刻板定型的「華裔/亞裔」被主流的族群想像置放到一個「被隔離」、「不易被理解」的角落,一方面被定位為只適合某類職業,另一方面又因為其不被接納和不為他人理解的「異色」文化習慣,在某些領域卻又具有高度的爭勝能力,於是被想像為「潛在威脅」的來源。掙脫對華裔亞裔的刻板定型其中一種要求新的香港人族群要成為「良好移民」的理據,是要讓「香港人」有別於大陸來的「中國人」(前設是大陸來香港的中國人貪福利,但香港人則自力更生),但其實香港來英新移民,又如何能掙脫英美早已奠立在「華裔/亞裔」身上溫馴「良好移民」,「不爭權益」的刻板定型,方是問題的複雜所在。關鍵的是,「良好移民」作為一種刻板定型,歸根結底是一種強勢者對他者的「定格」,不單遮掩了族群內的不平等,更在不同族群之間衍生出區隔,合理化「差別待遇」,而不是一種路徑去把移民融入到一個由多元族群共創共享的文化。把「良好移民」標舉為「模範移民」之所以不妥善,正是因為英國是一個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會。香港新移民要融入的,更多是這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同時被白人與白人之外的其他族群所認識和接納,而不是在其他族群面前只求自己成為一個比其他族群「更良好」的「異類」。英國有一本由知名作家Nikesh Shukla編的一本書,以《良好移民》(The Good Immigrant)為名,收集了21篇來自不同族裔作家的文章,充分地探討英國本地難民和移民的生活狀況。書背上寫着:在一個除非你能贏得一面奧運金牌或一項全國烹飪大賽,否則就不信任你或不需要你的國家,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筆者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因為在揭露有香港人濫用「種族歧視」來自私地鑽空子的同時,能夠以開闊的胸襟,深入地了解和體驗英國多元族群並存的甜酸苦辣,比起「離地」地評議英國究竟有沒有種族主義,方是令香港新移民族群更好地融入的路徑吧。▌[安徒行傳]作者簡介安徒,文化研究退休教授,專欄作者。 ...
九月下旬至十月放假前,對小學Year 6的朋友仔和家長而言,是繁忙的日子。因為申請公立中學State School學位的流程展開,家長需於十月底前透過市政府遞交申請,出年會有「派位」結果。大部份中學都會在這段日子舉全校師生之力,舉辦開放日,讓小六生和家人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幼女就讀Year 6,我們也順勢邊學邊參加這兒的選校遊戲;心也相對輕省,因為目標清晰:近便,方便孩子自行上學,又可多些時間讓她與社區中的同學建立關係。因為居所附近的中學校風不錯,但各具特色,所以這陣子下班後,都要四出去開放日,雖然頻撲,但也有收穫。收穫一,認識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其實未參觀學校之前,孩子已多次提到一間學校的名字,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認識的、剛升中學的師兄師姐,大多都選擇那所中學,所以「友誼大過天」的姐兒,不斷嘮叨:誰誰誰騎自行車十分鐘就到學校喇!若上那中學,我一定可以跟誰誰誰一同騎車出入……因此,踏入這所「久仰其名」的學校前,心想,這位小姐一定只顧在資訊日尋找自己的師兄師姐,或約同學仔會面。用孩子眼光識識學校殊不知,待我們一聽完校長簡介,自由參觀時間剛開始,她就走到運動科的壁報板前注目觀看。我問她看甚麼?她就說:「你看,這是Year 7女足參賽的照片!還有籃球。咦,佢地Netball都唔錯喎……」好明顯,不用再問,當我以為孩子「友誼大過天」,她就用行動告知想要一間中學,讓她「運動大進擊」!原本我極想仔細看看英文、數學、歷史科目的專題展覽,但見孩子心中已有喜惡,於是決定follow the chi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