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一家專賣香港製造品牌的店,2020年於疫情期間落戶上水新康街,它的名字也是「水貨舖」,但前面加多了一個「上」字。 「上.水貨舖」的老闆Dream 說,一初選擇在上水開舖,除了因為疫下租金大劈價,最主要是因為夠「過癮」。於是在這個大家都跳「大媽舞」的地方,卻有一家格格不入的店。 小小店舖,集合了不少香港品牌,有零食、手作,手工啤酒。但更重要的,是這裏集中了一班區內上水人經常在「圍爐取暖」。貨舖也辦過不少活動,讓街坊認識北區,甚至辦過同學會,以及為北區女孩福祉著想的配對活動。...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數則,其一是被控發布煽動刊物罪的《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作供,以香港一貫新聞運作原則作辯解,令案件變相成為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審判;其二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獲擢升,接替駱惠寧當中聯辦主任,反映負責維穩的官員全面主導香港政策。其三,北京在世衛再三要求下,終於公布新冠病毒最新死亡數字,從12月8日至1月12日全國共錄得59938宗死亡病例,住院患者127萬人。官方指全國發熱門診及急症的高峰已過去,但有專家指農曆年大批城市居民回鄉度歲,勢將觸發另一波感染高峰。 鍾沛權: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 據《獨立媒體》、《法庭線》等報道,《立場新聞》母公司、前總編輯鍾沛權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1月13日於區域法院踏入審訊第20天,鍾沛權繼續就涉案17篇被指煽動的文章作供。在庭上,他否認訪問流亡海外人士是想美化他們,指羅冠聰等人當時具有新聞價值。至於控方指應在訪問中與受訪者立場切割,鍾認為無論建制派或異見者皆無必要,因報道被訪者言論不等於認同其言論,他亦不理解控方指連續一星期刊登3篇專訪便「目的不言而喻」,他說只是「做起咗訪問就想盡快出」。 就他離任總編輯後中大衝突兩周年報導,他認為受訪者僅憶述自身感受和見聞,倘這樣也算煽動,「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又指報導鄒幸彤獲頒「中國傑出民主人士奬」一文,是典型新聞報道,僅平鋪直敘鄒的聲明,若這篇也可成為罪證,反映煽動罪界線模糊不清和隨意,「叫人點遵守呢?」 對於《立場》刊出大量博客文章,鍾向法庭解釋,是希望實踐言論自由,博客文章不論立場如何,「即使水準唔太好」,只要言之有物,能自圓其說,都會盡量來稿必登。他又提及,作為新聞機構,想向讀者呈現「多元觀點」,故會在博客推介性小眾議題、環保和文化藝術等,並非純粹推介政治評論的文章。 變相對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政治審訊...
踏入2023年初,最矚目的新聞是內地與香港通關,兩地人員入境可以免檢測隔離自由往返。由於內地遲遲未有回應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適時公布準確可靠的新冠疫情數據(包括感染人數、重症及死亡數目等),令國際社會監控全球病毒變化的拼圖缺了重要的一塊,而香港至今仍遵循國際標準處理疫情相關數據,通關後內地湧港人數急升造成的疫情變化,或會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疫情的探熱針。 香港扮演內地「替身」(proxy)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例如國際社會分析中國的宏觀經濟狀況,乃至個別經濟板塊,如樓市、零售、科網電貿等,大多會參考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的數據。由於上市公司發布的資料較多,數據經國際會計準則處理,集合多家企業數據形成的經濟拼圖,便變得有參考價值。 同樣的概念其實適用於其他領域。舉例來說,如果要探討內地現時短缺什麼物資,除了在內地各大城市做實地調查,或搜集網上交易數據,還可以觀察內地旅客來港購買什麼商品、香港市民返內地探親訪友帶什麼手信。這些個案反映的是真實的民生需求,比官方媒體公布的資料更能反映現實。香港由於社會透明度較高,資訊流通也較內地自由,因此仍然是觀察內地的一個有用的窗口。 與其抗議 不如做好通報 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國的航班月初陸續恢復。南韓當局發現,中國入境旅客抵境後做病毒檢測,有多達兩成至三成呈陽性,顯示內地感染人數遠遠高於中國官方公布。其後南韓要求中國旅客登機前須出示陰性檢測報告,這樣便令抵境旅客驗出病毒的數字大跌,不再反映內地的實際情況。...
如果以為 0+3 變成 0+0 就能吸引外地人訪港,是天方夜譚。從旅行人的角度去看,香港不單是毫無吸引力,簡直符合了「避之則吉」的旅遊準則。目前香港旅遊業只有一條出路,在文末會提及。先說香港毫不吸引的原因:1.外國不少地方的日常生活已經是疫後時期,在密集空間不用強制戴口罩,沒有限聚令,進餐廳不用掃碼,人身自由不受限制。例如在泰國街頭大多數人都會戴口罩,但遠較香港少約束;在英國口罩則幾近絕跡,就像疫情早已結束一樣;餐廳都不用掃碼,沒有限聚。那麼習慣了在較自由的外國旅客,為何要來諸多限制的香港?2. 不少香港人對香港難以捉摸的抗疫措施無奈甚至反感,大廈突遭強檢,對外國人而言,更為無所適從。若來香港之時忽然得了個紅碼,付上萬多元港幣去體驗隔離嗎?3. 香港有餐廳連環被停業,有人開會被控違反限聚令,這些消息沒有被封鎖,外國人看在眼裡,只會加深不安及恐懼。4....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九集(2022年9月2日)[00:00] 開場[00:23] ▌疫情措施再變化聚餐要快測 又要向外通關 [12:49]...
收看節目 香港人在2022年經歷移民潮和世紀疫症,太多生離死別和不辭而别令人不知所措,整個城市彌漫著低沉的氣氛。 前區議員林進的搬屋公司一開業便遇上移民潮,移民客人經常將「內疚」兩個字掛在嘴邊,他反過來安慰他們,叫他們不要自責,明白離開的人都是迫不得已。幫手清屋和入倉,陪伴這些家庭走一小段路,是林進在這大時代下的一點小使命。 Pasu從事殯儀業18年,第五波疫情下政策每天都在變,令人無所適從。有人因為未能好好送親友最後一程感到遺憾,有些先人的遺體因為冷藏問題而變壞,家人面對不止哀痛,更是一種創傷。Pasu希望陪喪親者們走出哀傷,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别。 林進和Pasu都選擇留下來,學習好好說再見後,繼續在小城尋找出路。...
收看節目 疫情陰霾下茶餐廳老闆、清潔工、劏房家庭如何度過 2022 年的上半年?香港人在困境中如何自處。 《記・香港人》走到第五集,今集開始一連四集系列專輯:散聚之間。我們帶觀眾由香港走到英國,紀綠這大半年間,香港人如何度過。四集的主題分別為:自處、離別、重聚、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