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讀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新書《香港日記》,會慨嘆歷史在不斷重演。陳文敏教授讀完《香港日記》,分五個篇章記下讀後感,在第三篇中國篇,陳文敏綜合彭定康的論述說:「中方認為法院只能處理平民百姓的事宜,不能質疑政府的政策,司法覆核簡直是離經叛道,法院判錯,政府當然能夠修正,這是中國的所謂法治觀念。」或如彭定康所說,中方從來不明白亦從沒嘗試明白香港這個社會。 ▌《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一)個人篇:https://youtu.be/uXw0MRuIwqM ▌《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二)英國篇:https://youtu.be/fY69vwCUtb4 ▌陳文敏讀彭定康《香港日記》原刊於《破土》專欄,原文見綠豆Patreon:http://bit.ly/3ToCJGI ...
收看節目 下走鋼線。公共圖書館指部份館藏涉嫌違反國安法,下架圖書,禁書年代來臨? 「消失」系列第二集《消失的圖書》,講述出版業界在國安法下陷入恐慌。這一集,訪問國安法下繼續出版社會和政治書籍的出版社山道文化,面對印廠拒印,發行困難等問題,負責人楊子俊如何在紅線下走鋼線。有作者的著作因為被印廠拒印,最終在台灣出版有關香港的書。康文署指公共圖書館部份館藏涉嫌違反國安法,以覆檢為由,將圖書下架,香港讀者,還有幾多選擇呢? 【本集榮獲「紐約電視節2023」 最佳公共事務節目優異獎】 ...
收看節目 陳文敏教授看完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新書《香港日記》,回歸前的種種片段,一幕幕重現眼前。第二篇英國篇談到,英國是否只顧本身的經濟利益而出賣香港?在此刻的香港回看從前,特別發人心省。陳文敏說:「彭定康多次指出,對中國鞠躬讓步並沒有帶來任何實質的經濟效益,中英關係最良好的時候,英國和中國的貿易並不見得有任何實質增長,反而當外界不斷指他破壞中英關係的時候,中英的貿易卻有增無減。一些採取政治正確的英資如怡和、國泰、中華電力、大東電報局等,最後的收場不是讓出部分業務給中資便是讓中資人士入主管理層。今天的情況不也是這樣嗎?」《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一)個人篇:https://youtu.be/uXw0MRuIwqM 陳文敏讀彭定康《香港日記》原刊於《破土》專欄,原文見綠豆Patreon:http://bit.ly/3ToCJGI ...
收看節目 《記・香港人》第二季,首個系列報導,名為「消失」。將會一連兩集,探討港區國安法實施超過兩年後,電影創作和出版自由的空間。 第一集《消失的電影》,講述特區政府去年修訂《電影檢查條例》指引,電影檢查員須考慮影片上映會否不利於國家安全。這一集,訪問了兩位獨立電影導演,他們的作品都曾被電檢處要求刪減有可能違反國安法的內容。更多作品因為無法通過電檢,取不到准映證,無法在香港公映。 ▌消失的電影|採訪手記【一種相對論】《綠豆》最新一集專題《消失的電影》,披露了正在香港上映的獨立短片《第一封信》,被要求刪走主角看手機,見到「2020年6月30日」這一幕,因為那天正是港區國安法頒布之日,主角發噩夢驚醒,有影射國安法之嫌。劇中原本還有一句對白,提及「白衫人」和「狗」,被解讀為非法人士和警員,因為將兩者相提並論,也要被刪走。一套短片,要刪走這句、刪走那個鏡頭,才能在港上映。拍電影不易,上映也要角力。隨著香港電檢條例修改,加入國家安全考量,多套涉及社會政治事件或台灣議題的電影,都被要求刪剪,否則不獲准在港上映。臨時「取消放映」的新聞,這一年來聽得愈來愈多。即使昔日公映過,重新送檢後也可能會被改寫結果,客觀而言,自由的尺度是有所收緊的。不過,如果問到每一位創作者,新時代下有沒有影響他們的創作?大多數人卻會回答:沒有,對於創作是沒有的。事實上,今年鮮浪潮,超過一半作品呼應大時代下的社會情緒。2022年港產片創下票房奇跡,《正義迴廊》談法治、談審判;《闔家辣》、《飯戲攻心》、《過時過節》談移民;香港電影湧進台灣金馬獎,贏得多個獎項。就如雨後春筍,香港電影從未如此融入港人思緒,沾上時代特色。今年台灣金馬獎,有一段話沒有太多記載,澳門出生、香港成長的羅卓瑤,去年憑訴說港澳命運《花果飄零》奪最佳導演,今年在頒獎台上,以疫情為喻,形容現在有很多限制,但認為限制是物質性,創作是精神性,精神的運動是任何限制都不能阻止、阻擋的,限制愈多,創意就會愈勁,祝願大家對不受限制的精神,發揮得愈來愈好。天愈黑,星愈亮。環境愈受壓,卻會激發更多創意。看似老套的俗話,但其實是一種相對論。就是當大家無力改變大環境時,手執起自己最擅長的鏡頭,做好本業,卻能擊起最大的迴盪。「在這個環境下,我相信會有更多人想發聲。當下很多人已失去發聲的渠道時,你透過電影說出來,其實是代大家將感受抒發出來。」《第一封信》導演姚敏堃說。 ...
收看節目 ▌開場 [00:00] ▌[01:36] 港鐵指車門「移位」乘客路軌疏散見列車經過▌[05:00]《願榮光》再被定性建制派矛頭直指港運動員▌[29:38] 預算規模逾五百億鎊...
收看節目 創作人都知道,能否說好香港故事,並不取決於作者主觀意願;但只要以香港文化底蘊作本,反映香港時、地、人的經歷和思想,那個故事就會「好香港」。 你的香港故事,還記得嗎?創作自由對文化、藝術、學術界等十分重要,近年不少香港人選擇到更自由的地方發展,繼續理想。當電影、出版、劇場,來到自由土壤,可以在另一端開花,在異地裁種出來的,是香港文化嗎?離開熱愛的這片土地之後,還能拍出帶有本土情懷、真實反映香港的的創作嗎?英國製造,真的可以呈現港產味道? 《記香港人.話》來到第四話,嘉賓張燦輝教授、戲場監製列明慧、導演伍嘉良,將會分享人在英國與香港流行事物的聯繫;文化人編寫文章、攝影、舞台製作到拍攝電影,創作背後的動機,是愛還是責任,又或者兩者俱備?香港文化隨族群流散各地,又會衍生出怎樣的文化現象? 當小島被浪潮不斷洗刷,香港文化和每代人的集體意識亦會不斷演變、承傳。他們相信不必急於一時,沉澱過後,融合各自經驗,或許是英國版《秋天的童話》,或許是重新以英語演繹的香港人氣劇作,各地觀眾將會看到更多「好香港」的故事。 [01:35]...
收看節目 ▌[00:00] 開場▌[04:38] 控方逾160文章呈堂黎智英外6高層認勾結外力▌[11:59] 領隊需負責核對確認播錯歌、升錯旗要手勢示意▌[19:43] 支持同性平權起爭議開賽前取消戴彩虹臂章上場...
收看節目 ▌[00:00] 開場▌[09:35] 署理總編准保釋辯方申請永久終止聆訊▌[17:06] 豁免申請浪接浪查核分主、被動隨時變▌[27:43] 拯救英低迷經濟...
收看節目 不少港人移民到英國,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長絕對是主要的考慮。在英國入學,面對新的教育體制,學童和家長在適應上會遇到什麼處境?孩子們功課量大減,究竟學生在學校學些什麼?如何訓練思考、獨立,以及關心社會社區?有否遇過欺凌問題? 《記香港人.話》第三話,主持和兩位均育有子女的嘉賓莫宜端、伍嘉良,交流親身經驗:由申請入學,學生哥開學準備,帶飯與否,一直談到全英語學習環境,在新校園重新建立身份和友誼等,分享英國中小學教育對家長和子女帶來的衝擊和嚮往。 有掙扎亦有啟發,同時亦無時不提醒自己要了解小孩感受,一起在不太一樣的英國文化土壤,繼續好好生活。講到底,無論家長還是子女,來到英國仍然是《最緊要返學》。 [00:50] 開學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