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有人問我,周遊列國,最愛何處,我總不假思索回答西藏。非謂西藏無瑕完美,然居藏十餘年,見證人間美好,啟發甚深。在西藏時,間中有旅客分享其對藏地或藏人感受。曾遇一旅客訴苦,稱在八廓街遭「欺詐」。一問之下,原來遊客購買紀念品,攤販要價稍高,客拒議價,遂怒而去,事後指責店家不老實。我問何不講價,遊客以為明碼實價才算公道,餘者皆欺。猶怒未消,續訴當地人難相處,言談間卻感其人才真正難相處。間中有人說對西藏失望,問其故,原來以為西藏乃「佛陀什刹」佛國,望獲啟迪,終無所獲。然若內在缺乏靈修,何能單靠外遊而洗滌心靈?十九世紀中,法國二人先後遊吳哥窟,先是傳教士布意孚(Charles-Emile Bouillevaux),目睹住民朝拜,不識其文化,反視為異端,見雕塑嫌之裸露,違反常倫,滿眼猥瑣。數年後另一法國人穆奥(Henri Mouhot)同是前往吳哥窟,深為其文明震撼。一地兩觀,感知各異。聽過一則民俗故事,出處不詳。有印度君王欲試臣民,遣樂觀與悲觀二臣出遊考察。二臣歸來,一人說地荒蕪而民懶散,資源稀缺,猶未開發;另一人則回稟地方潛力無窮,民風熱情,進取樂觀。國王聞言大笑,二臣所至之處,實為一地,分別取決於態度心情,亦或關乎見識及修養。固有客觀準則,但旅遊大多觀察所見,表象為外,反昭內心,猶如濾鏡與鏡子。 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0087759 照片: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鏡像,筆者攝於 2019...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 一直以來對愛爾蘭,除了演員Cillian Murphy和黑啤Guinness以外都沒甚麼認識。友人知道我鍾愛蘇格蘭獨特的歷史、景色和民風,曾特意向我推介到愛爾蘭走走,但我卻不知為何總是未有對這個與英國相鄰的國度提起興趣。直至最近由於工作關係要到都柏林走一趟,才有機會拜訪這裡。一場來到,怎麼也要抽一個週末四處遊逛。毫無準備,行程一片空白。在民宿放下行李後,就跑到接待處問職員有甚麼推薦的觀光景點。聞言,他也熟練地拿出都柏林的地圖,第一時間就圈起民宿鄰近的一片區域:「這條街的酒吧非常棒!一定要去!」看著窗外正午的陽光,我笑了笑:「這不會有點太早了吧?」「永遠不會太早!這裡是愛爾蘭!」但大概是我的反應有點讓他感到沒趣,他接著問:「好吧,你想看甚麼?」我隨口回答:「呃⋯⋯關於愛爾蘭獨立的吧。」 都柏林城堡然後他又馬上在地圖上圈起三個地方:「都柏林城堡、GPO博物館、凱勒梅堡監獄⋯⋯如果你對愛爾蘭近代歷史感興趣的話,這三個地方絕對是必去的。」接過地圖,跟他道過謝正準備離開之際,他又突然叫住我:「晚上有空的話一定要試試這裡的酒吧!」 ...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執筆之時,歐洲國家盃打得火熱。今次也讓我這個足球盲,在場邊傾波。 家中兩個波牛青少年,又打完一個球季,每個社區球會都會辦頒獎禮嘉年華,大肆慶祝。恰巧,今年是老大在新球會第一個祝捷會,是老二在現有球會最後一個頒獎禮,因為妹妹要轉會了。 轉會?!有人會問:打衛生波都要轉會?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表現最穩定球員 先說大哥哥。話說一年容易又到球季結束,區隊都會辦嘉年華、頒獎禮,慶祝一番。有人常說阿媽出現在球場不是好兆頭,很容易令他失準。所以,原以為他不想大人出席季尾典禮。 怎料,少年人有天對娘親說:「你嚟都好。嚟啦。」...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大選辯論,老態龍鍾的拜登慘敗,表現備受批評。有民主黨國會議員公開要求他退選,與此同時,美國最高法院就特朗普被檢控煽動叛亂圖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一事頒布裁決,指他享有總統豁免特權,替特朗普重入白宮掃除了主要障礙,特朗普在大選民調上進一步領先拜登。 拜登全場被動捱打在大選辯論前,外界並不認為電視辯論對選情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美國的傳媒生態已徹底改變,共和民主兩黨的選民各有自身的互聯網社交平台,日常看的都是迎合自身政治傾向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評論。全國性電視台或政治歸邊,或經社交媒體過濾信息才送達受眾,即使傳統上被認為較客觀公正的主流媒體,在政治兩極化尖銳對峙的網媒生態下,也不再有仲裁調停的能力。這樣,所謂電視辯論不過是兩邊候選人自說自話,各自迎合己方選民,爭取中間游離選民,只要表現差距不太大,對選情便沒有什麼影響。然而,這次拜登的表現實在太差勁,不但全場被動捱打,而且精神不能集中,忍不住打瞌睡,有點年老癡呆徵狀。雖然事後他辯稱數次出國訪問令他狀態欠佳,但辯論前他有足足一個星期在大衛營閉關,與眾多助手和顧問進行操練,結果卻一敗塗地。這異常的表現令原本非常支持他的民主黨人也心生疑慮,恐怕他不能擔起再做四年總統的重任,加上民調顯示大多數選民認為他不如特朗普,在搖擺州份勢將迎來大敗,換帥之議遂不脛而走。 法院徹底放生特朗普另一方面,美國最高法院的最新裁決,也令共和黨人歡呼慶賀,卻加深了民主黨人的危機感。特朗普官司纏身,有個別民事和刑事官司已經敗訴,但如何判罰仍未定局,上訴程序需時,很容易便能拖到大選投票之後。真正具有政治殺傷力的官司,是他致電搖擺州份律政官員,尋求扭轉敗選的投票結果,又要求前副總統彭斯拒絕把權力過渡予拜登,並出言鼓勵包圍國會山的示威民眾阻止國會完成總統上任儀式。這些形同政變顛覆民主制度的舉措,被檢控官指為假借在任總統名義行事,實際上卻是以候選人身分作出,謀求以非法手段保住權力。但美國最高法院6名親共和黨的大法官不同意,認定特朗普是以總統身分,與州官員、副總統及遊行民眾就大選可能出現舞弊的情況下達指示或交換意見,無論其意見或指示是對是錯,都受到憲法賦予總統的豁免特權保護,不會因此負上刑責。這個裁決等於徹底放生特朗普,難怪共和黨人額手稱慶,民主黨人憤怒之餘,也開始擔憂拜登已無力回天,過去四年的施政建樹,將被重主白宮的特朗普一筆勾銷。 法院中立仲裁者角色不再美國最高法院這個裁決,源於上屆大選之前不久,民主黨總統提名的一位大法官病逝,特朗普不顧傳統,在即將換屆前也行使大法官提名權,趕在改選前把一位政治立場鮮明的法官送上最高法院,令原來五對四共和黨主張僅稍佔優勢的局面,變成六對三的絕對支配局面。這個轉變令原來致力保持兩黨平衡的多數派首席法官,也轉向以政治立場來積極行使司法權,改寫美國政治面貌,三年多以來出了好幾個重大裁決,影響最大的是推翻了數十年行之有效的女性有權墮胎的裁決先例,改判州政府有權立法嚴限墮胎,觸發了保守州份婦女須跨州尋求墮胎服務的大爭議。月前另一關於大殺傷力槍枝部件的裁決,則否決了聯邦政府立法管制民眾自由購買這類部件,令擁有大殺傷力可連環發射多發子彈的槍枝,變相受憲法保護。這些在政治上一面倒且影響深遠的裁決,令美國最高法院的政治定位與角色,從過去超然於黨派政治之上,擔任黨派分歧的中立仲裁者,變成為黨派政治服務、黨同伐異的政治工具。在這樣的轉變下,才產生了特朗普煽動政治也獲豁免的裁決,難怪少數派大法官在異見判辭中感嘆說,按照多數派的裁決,在任總統那怕下令暗殺政治對手、收受賄賂給予刑事犯特赦,乃至發動武裝政變,統統都受豁免特權保護! 對大選有重大影響美國最高院這個裁決,對今年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無疑有重大影響,對特朗普有利的影響在於鼓舞共和黨選民士氣,令特朗普支持者振振有詞,形成特朗普勢不可擋、勝選事在必然的氣氛,這會令一些觀望誰勝誰負的游離選民,在西瓜靠大邊的心理因素下,站到看來必勝的特朗普一方。至於對民主黨一方有利的影響,則在於斷了民主黨人的期盼,以為司法制度可懲罰特朗普、阻他再任總統,現在除了在投票中打敗他,再沒有任何辦法阻止他,因此必須動員一切不認同他的選民反對他。這種政治危機感有時候也是一種動員選民的力量,不過,前提是民主黨候選人在實力上要有勝過對手的可能,要大選民調保持均勢,使支持者覺得有希望贏,敵愾同仇才會起作用,誰會在明知必敗下出來投票支持一個沒有勝出希望的人?因此,就算拜登是現任總統,就算過去所有先例顯示現任總統尋求連任勝算高於換人,民主黨人仍會致力謀求換馬,以免往後幾個月處於捱打局面,最終兵敗如山倒。 國際各國部署在國際政治層面,特朗普可能勝選、在明年初接替拜登重主白宮,已經在影響著美國盟友與對手的部署,俄羅斯在設法拖長烏克蘭戰事,鞏固已攻佔的土地,期望特朗普輕視歐洲安全需要,中止對烏的巨額軍費援助;而歐盟內部則加緊發功,把烏克蘭加入北約與歐盟的進程加快,就連過去一直運用否決權阻止歐盟援烏的匈牙利總統歐爾班,也改變過去親俄遠烏的立場,甫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便造訪烏克蘭,與澤連斯基會晤,擺出與人為善姿態,並說歐洲安全有此需要;芬蘭總統更妙,居然公開說俄烏停戰關鍵在中國,俄國如今深度倚賴中國,習近平只要發話要求停戰,普京便別無選擇,這種把希望寄託於中國而非美國的表態,出於對俄國深懷戒懼的芬蘭領導人,反映歐盟對美國已不存厚望。加沙戰事會否也是這樣?儘管拜登一直在向以色列施壓,尋求設立不被戰火波及的人道特區,促使以色列與巴人代表談判長期並存方案,但隨著拜登陷於政治弱勢,一向擅長拖延戰術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將更加有恃無恐,止戰議和的國際斡旋看來難有突破。( 圖 :CNN截圖)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