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去過一次就不會再去(不用舉例吧);但有些地方去過了卻只能慨嘆——我行不完。大英博物館肯定是後者。 第一次是遊英跟旅行團,只有兩小時,惟有集中看木乃伊;第二次去時已移英,可以花一整天好好看完了吧,但卻還是只看了個大概,走馬看花,仍是走不完;第三次去,只行了一分鐘。沒有寫錯,因為博物館突然要緊急疏散遊人,只能欣賞人們守秩序乖乖離開,沒有你推我撞。 為來世準備的船 第四次去了,是跟一個愛讀神話和漫畫的朋友去。能走進圓形閱覽室當然開心(原來它已關閉了11年),因為我偶像馬克思曾在裏面讀書。但論印象最深的,卻是第41號展館有關薩頓胡(Sutton Hoo)的展覽。先說一個冷笑話︰薩頓胡不是一個湖,而是位於英格蘭沙福郡(Suffolk)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附近的一處莊園。它是早期中世紀的一個埋葬地點,當中有一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的衣冠塚。最令我驚訝的,是埋葬品中有一艘為來世準備的完整船隻。 在三米深的土丘下,專家透過觀察腐爛的船木在沙中留下的印痕,以及殘留的鉚釘,推斷這艘是無桅杆的重疊板木製划船,全長超過27米。根據當中發現的硬幣日期,加上基督教與異教元素同時存在,推斷這大有可能是東盎格利亞國王雷德沃爾德(Raedwald,於624/625年去世)的衣冠塚,因為他曾皈依基督教,隨後又返回異教。然而,這位國王到底是誰,仍難有定論。...
如果你已經移民他方,但仍在掙扎之中,以下有些勵志小故事,或許能為你在聖誕佳節當前打打氣。 七十歲的掙扎 吳老太跟隨兒子一家到英國生活,70多歲的她,不會說英語,也不懂用智能電話,初來到時非常開心興奮,但很快問題已經出現。吳老太說:「我從小到大都沒有這樣委屈過,兒子、新抱最初對我還不錯,但一家人一起生活總有衝突,每次都是我讓步才平息。我為甚麼要這樣委屈?」吳老太不能適應英國的生活,一直嚷着要回香港,但香港已沒有家人,丈夫在幾年前過身。兒子也不知如何是好。 事實上,也不單是吳老太的適應,兒子及新抱也是在適應中,而且他們還要努力找工作,照顧孩子。當初只是希望一家人可以一起生活,互相照顧。經歷一年多的掙扎,大家學習改變、互動模式也開始不一樣,慢慢接受不適應才是正常的過程。 最近又再見到他們一家,關係已有明顯改善。兒子解釋:「我們總算安頓下來,過往不習慣講自己的感受,經過這一年的改變,明顯大家也多了說自己的想法,有甚麼不滿也可以說出來。」吳老太也補充:「我跟自己說,後生的已經要顧及很多事情,我也要努力學習,不要只是依賴他們。我現在會好好安排自己時間,出外喝咖啡,叫兒子寫上我要的Latte,遞給店員看,又解決了問題。 不會說,就用身體語言補充一下。我也幫忙照顧孫兒,新抱沒時間煮飯,我便幫忙,大家相處舒服開心。不關我事的,也學會不再多事。 」...
近月兩套較多人談論的電影,都與死亡相關。也許在這個年代,「傷痕電影」更能道出一眾失落者的心聲。此文談的是《爸爸》,含少量劇透,敬請留意。 《爸爸》講的是 2010 年的倫常慘案:兒子殺死母親及妹妹,父親一人面對巨變。劉青雲飾演父親,平靜地把生離死別的痛苦與掙扎演得淋漓盡致;谷祖琳飾演母親,顧家亦愛小孩,是典型的賢妻良母;但我更欣賞蘇文濤飾演兒子一角,角色在案發前後均沒有過激造作演出,也許正是那種平淡似水、與鄰家少年無異的表現,更能拉近觀眾與事件的距離。 新聞曾經極為轟動,記得當年不少討論均嘗試聚焦於該家庭的「獨特狀況」,似乎只要找到他人與自己不同之處,就能置身事外。在世人眼中,善惡之間必然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然而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沒有拍成奇情案,亦拒絕探究行兇動機,更著重父親對兒子的包容與寬恕,借此尋求救贖。 故事結尾,精神病院的刑期覆核委員會主席(岑建勳飾),決定要否結束厚明(兒子)無限期醫院令。主席高高在上,刻意強調自己有三女兒,藉此來顯示自己富有同理心,但全戲最離地的角色反而是他。 導演翁子光在臉書帖文提及他認識當事人「爸爸」原型簡先生,聽他談到對妻女的懷念,以及對兒子的複雜感情。這個家庭可能是你我最熟悉的典型,但只因加插了一個無法解釋的因素,令他們從此不再一樣。...
去年相印集刊出兩輯人間世眾生相。現覺得意猶未盡,繼續和大家分享這些人物相片。 山河大地,儘管是多年前拍攝,現在仍可回到同樣地方觀看,可能改變不大;當然,滄海桑田,變化無常,但理論上仍可重回舊地;城市也一樣,20年前或今天旅遊羅馬或威尼斯,聖彼得大教堂或聖馬可大教堂不會有太大改變。 對比來說,人物攝相完全不一樣。每一次拍攝都是即時性的,不會重複的。尤其是在這輯相片的人物,是我過去在不同地方拍攝,我和他們的相遇絕對是偶然,我們互不相識,那一次的碰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他們也許不知道我在那當下拍攝。透過攝相,我和他們在那一瞬間連繫在一起,之後沒有可能再見面。他們生命的故事,我不可能也不會知道,甚至現在是否仍然生存,我也不知道。 但他們被我拍攝成為相片卻是永恆,永遠存在我的檔案裏。「瞬間永恆」便是攝相的本質。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作者按 : 此文發表於2024年6月22日在台灣國立清華大學舉辦的「家。流亡 —— 哲學對談」研討會。由鄭栢芳同學筆錄編寫,經我修訂而成這文稿。現分兩星期刊出。) 流亡是上世紀相當重要的社會與文化現象。美國紐約有一所私立大學,名為新學院(The New...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