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使與俄方就烏克蘭停戰達成秘密協議,美方逼烏克蘭一周內接受協議,否則終止軍事援助,此和平方案在美國國內及歐洲盟友間引起巨大爭議,逼使美國與烏克蘭磋商並修改和平方案;另一方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動致電美國總統特朗普,討論台灣問題,尋求美國抑制日本介入台海事態。特朗普對外披露與習通話內容,對台灣隻字不提,並迅速致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展示美日同盟不受北京影響。 偏袒俄羅斯的和平方案 美俄兩方特使秘密泡製的28點和平方案,上周四公開後,在大西洋兩岸皆引發巨大政治震盪,因為協議對烏克蘭太過不利。 方案要求烏克蘭把東部Donetsk地區、尚在烏軍手中的戰略重地交予俄羅斯(方案第21點)、限制今後烏克蘭軍隊總數不多於60萬人(第6點)、烏克蘭憲法須加進永不加入北約條款(第7點)、北約須承諾不派軍隊進駐烏克蘭(第8點),這四點等如把烏克蘭日後的自衛能力廢除。 此外,方案對俄羅斯過分有利,包括普京及俄軍不被追究戰爭罪行(第26點)、俄羅斯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秩序(西方制裁分階段撤銷、俄重新加入G8,方案第13點)、北約不再擴充(第3點)、方案執行由美俄設聯合工作組負責(烏克蘭及歐盟無份,方案第15點)。這個由美俄特使暗中打造的方案,滿足了普京一直以來的要求,即侵吞烏東大片領土、廢烏克蘭自衛能力、終止北約擴張,讓普京以勝利者姿態重臨國際舞台。 烏克蘭及歐洲諸國均反感 烏克蘭受戰火蹂躪接近四年,民眾普遍渴望盡快結束戰爭,但28點和平方案公布後,民意調查卻顯示,過半數烏克蘭國民均反對,因為放棄東部戰略土地等如讓烏克蘭中部平原無險可守,俄軍可隨時長驅直進;限制烏軍不多於60萬人,又不准北約成員國的軍隊派駐烏克蘭境內,等如要烏克蘭對俄不設防,俄國恢復元氣後可隨時撕毀和議,迅速攻佔整個烏克蘭。...
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的秋季預算案,原意是要向市場展示英國重拾財政紀律的決心。誰料弄巧成拙,預算案提前曝光,演變成一齣即時信譽壓力測試——財相站起身準備宣讀預算案前數分鐘,預算責任辦公室(OBR)的評估報告已在網上流傳,傳統的信息層級完全顛倒:交易員在議員聽到隻字片語之前,已把財政附件看了個通透。 洩密文件一出,英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應聲飆升至約4.54厘;待李韻晴強調財政規則「鐵板一塊」後,收益率方才回落至4.44厘左右。這一漲一跌——洩密引發拋售,表態帶來回穩——恰恰道出投資者如何同時解讀數字與政治。 到底有幾分可信 單看數字,財政緊縮力度着實不小:到2029/30年度淨緊縮117億英鎊,主要靠增稅261億英鎊,抵銷開支增加的113億英鎊綽綽有餘。財相更把財政預算的緩衝空間擴大至約220億英鎊,遠高於三月春季聲明的99億英鎊。 然而這份看似超額交足功課的穩定承諾,市場卻疑慮重重。投資者消化預算案之際,心中盤算的不是今日赤字多寡,而是李韻晴的預算案到底有幾分可信。 預算案的致命傷在於結構設計。雖然整體緊縮看似可觀,OBR分析卻揭示真相:政策的直接效果是明年增加借貸60億英鎊,要到2029/30年度才削減150億英鎊。最大宗的增收措施——凍結入息稅起徵點(83億英鎊)和對薪酬犧牲退休金供款徵稅(47億英鎊)——要到2027/28年度才落實,之後逐步累積。這是典型的「分期付款」式財政整頓,先斬後奏不如說是先奏後斬。...
參觀倫敦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離開前買了一本Souvenir Guide(紀念導覽手冊)。這已成了我遊覽英國歷史古跡的習慣,參觀後回家再細看,不只「好像明白了什麼」,也是鞏固所學,因為沒有人能快速宏觀整理所覽,總是需要輔助和指引的。而且這些手冊往往有大量但整理好的資料,是很好的參考,購買這些手冊也能支持文物保養的經費。往往這些小冊子也是在一般書店買不到的,你要親身參觀才能得到——這就更珍貴了。 我從這本小冊子就看到可怕但又有趣的史實。墳墓好可怕嗎?但若果是搖錢樹呢?怕都要去,還要夜晚去。 讓死人復活的人 這些深宵不玩閃避球,而去墳場的人,被稱作 ‘resurrectionists’,或者叫...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近年不少香港人選擇移民到英國或其他地方。無論離開的原因是什麼,你可曾想像過二十年後的生活會變成怎樣?家庭之間又會出現什麼變化? Andy 的父母在他四歲時便分開了。三十多歲的媽媽帶著他離開家鄉,到英國重新開始。到了英國,只有母子二人,沒有親人,也沒有熟悉的朋友在身邊。媽媽的決定,是為了讓...
早前提到金融世界不怕股市跌、不怕樓市急,最怕的是——沒「氧氣」,即是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上周美聯儲公布的十月議息紀錄(FOMC minutes),正是給市場打一支「低氧預警針」:美元流動性正在收緊,短端利率偶爾衝破美聯儲設定的天花板,市場明顯開始「不夠氧氣」。 名義減息、實質收緊 這份 2025 年 10...
斯洛文尼亞曾屬南斯拉夫成員國之一,奧地利人視其為巴爾幹國家,但巴爾幹各國卻又不認同斯國屬半島範圍,斯洛文尼亞人則自認是中歐國家。由於鄰近奧地利和意大利等資本主義國家,憑藉地理優勢,經濟發展蓬勃。 南斯拉夫時期,斯洛文尼亞已是聯邦中最富庶的共和國,經常需要資助其他較貧窮的成員,肩負起沉重的財政重擔,加上與塞爾維亞的政治僵局,最終促使斯洛文尼亞決定走向獨立,在 1991 年與南斯拉夫人民軍打了一場十日戰爭。 誇張的吸煙文化 然而無論該國歸屬何處,遊客到訪時總能感受到與別不同的氣氛。對我來說,最顯著的差異在於當地的吸煙文化。這次行程遊歷了多個巴爾幹國家,雖然印象良好,但唯一令人倍感不適的,是當地誇張的吸煙風氣。 無論是室內室外、街上等車,甚至開著冷氣的場所都可見煙民。過邊境時,所有人要下車接受護照檢查,關員一邊抽煙一邊工作。乘客檢查完畢後,需要去對面一處陰涼的狹小空間等候,總有人隨即點煙,此起彼落,不吸煙者無處可避。...
踏入十月十一月,工作間忙到不可開交,卻不減同事間在茶水間、午餐時「吹水」的興頭。平時左聽聽右聽聽,總覺得四十以下和四十歲以上同事的娛樂習慣差天共地:年紀大一些 (也包括我這中年婦人),除了串流平台、YouTube,都還會留意BBC或其他廣播機構的劇集、真人秀(reality show)。不過九十後出生的,就似乎不甚了了,更多會雀躍分享他們眼中的網紅。 不過這平衡時空卻罕有交織,全因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真人秀Celebrity Traitors(名人版叛徒)。有一天,職業治療師問我有沒有收看Traitors,我未經大腦即回他說「有」,因我以為他說的是「叛徒」系列之前的季度。我真的覺得這真人秀將「狼人殺」般的信任與猜疑鋪排得引人入勝,所以早在BBC重温過之前的集數。豈料,同事說的是剛首播、邀請英倫演藝界名人參加的Celebrity Traitors。 連結幾代的Celebrity...
日中關係急劇惡化,日本政府拒絕撤回或修改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日本極可能面臨存亡危機事態」言論。中國除了以狠辣言詞口誅筆伐,挑動國民反日情緒,更發動經濟懲罰,叫停中國觀光客赴日觀光、再度停止進口日本水產;而日本防長則宣布日軍將與美軍在沖繩等地聯合軍演三天。到底日本為何堅持觸怒中國,中國又為何要強硬報復? 沒有澄清降溫 如果說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論是一時口誤,無心之失,中國強烈回應,視之為干涉兩岸內政甚至侵略,日本內閣大可以作出澄清,嘗試為事件降溫。畢竟台灣有事牽連日本之說,源於日美安保條約,歷屆日本政府均認為條約覆蓋釣魚台乃至台灣海峽,只是不宣諸於口,避免刺激中國。 日本政府若要降溫,大可把責任推給美國,指美國國會有立法保障台灣,美國若因此介入守護台灣,日本基於日美安保條約不得不協助美國,但美國若不作軍事介入,日本未必會單方面介入台海衝突。 日本政府沒有這樣解說,只是通過外交磋商及對外發言確立高市早苗言論,這個取態顯示,日本政府是經過深思熟慮,明知道會強烈觸怒中國,仍堅持台灣有事即日本面臨危機的立場,把過去一直刻意隱晦模糊的對華軍事策略挑明白,到底為了達成怎樣的政治目的? 不當永遠的歷史罪人 上周本欄已分析過日中關係惡化的經濟背景,指出中國尖端製造業強勢崛起,威脅日本多個重要領域的龍頭企業,導致日本決意借美國與中國脫鈎的契機,加入西方擺脫對中國經濟倚賴行列,加大對中國實行經貿保護措施。今期繼續分析日本修訂對華策略的政治成因。...
來英國一直想一探馬克思的墓。在哪裏?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但在異地要找人陪去「掃墓」,很艱難,終於一個人去了。幸好那是一個大熱好天,一點陰森的感覺也沒有。 到墓園學歷史一直是本人的興趣。當年也有帶學生去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尋找蔡元培之墓,不但想發思古之幽情,更想跟學生「親身」感受這位北大校長那「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念。 一級登錄建築 先介紹一下海格特公墓,因為它本身就是歷史。「Highgate」這個地名可追溯至中世紀,當時在此設立了一座收費關卡,用以向自北方進入倫敦的人徵收通行費。這座公墓部分原本建於威廉‧亞司特(William Ashurst)的莊園之上,他曾於 1693...
每隔一段時間,離散港人社群好像都會爭吵一次「香港已死」這題目。我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這議題重要,畢竟它關係到社群本身的角色,例如各種對承傳香港文化和價值的想像。不過要討論香港到底是否已死,又或離散港人社群到底要承傳什麼,難免必先回答香港本身是或不是什麼。然而回頭再想,關於香港本質的爭議在離散港人這概念出現之前已經有過不止一次。如果把每次爭論都算進去,香港可能已經「死」了很多次,又或者已經輪迴轉世了很多次。 離散港人如持有「香港已死」的觀點,後面不少都預設了香港必然要有某些內容或特質,這個香港才有「資格」被稱為「香港」,否則就是虛有其表,行屍走肉。同一邏輯下,也聽過不少離散港人聲稱「要離開香港才能當香港人」,後面也是假設了香港不止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一種實踐。 「什麼是香港」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香港是什麼」向來是一條難解的問題,並在九七前後出現過好幾波的爭論。這些爭論往往是在香港面對挑戰的時刻出現,因為大家很擔心香港正在消失,所以覺得很有需要定義清楚「什麼是香港」,讓我們得以釐清要捍衛的是什麼,要排除的又是什麼。 例如2010年以來的本土思潮,當中有一些比較教條主義的訴求,曾經聲稱只有在香港出生的(甚至是只有在九七前的香港出生的)人方可被稱為是香港人。當然,這說法很快受到質疑,因為不少著名的本土思潮領袖,本身也是九七後在中國大陸出身,後來才移居到香港。 於是又有另一種聲音認為香港代表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社會價值,例如法治精神和公民參與,要認同這些制度和社會價值才算是香港人。問題又來了:以前的選舉有最少四成選民會投票給不太捍衛這些制度和社會價值的政黨,他們又算不算香港人?這些制度和社會價值在香港的歷史也不是那麼長,不少最少要在1970年代之後才普及,那難道在此之前的香港就不是香港?更別說在「虛擬自由主義」的審視下,這些價值恐怕本來都甚為無根和脆弱,以此作為香港價值的標準是否有點兒戲? 過往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