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斯曼尼亞(Palawa 語:Lutruwita)是位於澳洲東南方的島嶼,面積68,401 平方公里,約為香港的 62 倍,現今人口約 57萬。在英國殖民者於 1803...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 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是冷戰時期東歐共產陣營中最著名的自由化運動之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嘗試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放寬言論與出版自由、削弱秘密警察的權力,並探索民主化的可能。然而,這場改革只維持了短短八個月,便在同年8月被蘇聯和華沙公約組織軍隊入侵鎮壓,改革政策被全面撤回。鎮壓之後,政府展開政治清洗,打壓異見、收緊學術與文化空間,並系統性地抹除不利政權的事件與思想,企圖讓整段歷史從大眾記憶中消失。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親歷了這段歷史。布拉格之春後,他的作品被查禁、教職被撤,最終於1975年被迫流亡法國。在流亡期間創作的《笑忘書》中,他寫下了那句流傳至今的話:「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極權統治的本質:統治者不僅以武力、法律與宣傳維持權力,還會操控集體記憶——改寫歷史、刪除不利事件、重塑敘事,使受害者被遺忘,進而建構出有利於統治的「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記憶本身便成為一種反抗。記住真相、講述被掩蓋的歷史、紀念被壓迫者,都是對權力的挑戰,也是防止歷史重演的關鍵。只要記憶存在,權力就無法徹底勝利。香港的記憶之戰半個世紀後的香港,正經歷著類似的記憶之戰。2019年反修例運動之後,香港政府頒布《香港國安法》、訂立《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對民主運動和公民社會展開全面打壓。大量民間組織被迫解散、媒體被關閉、異見者入獄或流亡,公共空間急速收縮。然而,當局不僅壓制當下的反對聲音,還企圖改寫過去:將民眾的抗爭描述為「黑暴」、從課本、展覽和媒體中刪除爭取民主的痕跡,讓社會逐漸遺忘香港曾經擁有的自由與抵抗。正因如此,「記錄」成為香港社會最重要的行動之一。記錄我們的故事、書寫爭取人權與自由的歷程,不僅是對歷史的見證,更是對抗遺忘、抵禦威權敘事的方式。唯有透過記錄,香港人與國際社會才能持續記得這段歷史,理解今日香港的困境。國際關注與記憶的力量記憶也不僅僅屬於個人和社群,它與國際人權機制的運作息息相關。近期,聯合國再度對香港的人權狀況表達關切。9月9日,聯合國秘書長在年度人權報告(註一)中點名數宗與香港有關的恐嚇和報復案例,包括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成員郭鳳儀、劉珈汶因參與聯合國普遍定期審議工作而遭受跨境鎮壓;黎智英的國際法律團隊因在人權理事會發言而被港府指控「干預司法」;而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則被聯合國工作組裁定其拘押屬於任意拘留。此外,九位聯合國人權專家於7月向中國政府發出聯合通函(註二),對當局針對流亡港人及其家屬的跨境鎮壓行動提出嚴重關注,並要求作出回應。專家指出,《國安法》已被用作系統性打壓工具,包括懸紅通緝、騷擾親屬、散發抹黑傳單等行為。個案包括郭鳳儀遭懸紅100萬港元、家人被起訴;劉珈汶家人遭訊問、鄰居收到抹黑傳單;年僅15歲流亡、19歲即被通緝的張晞晴面對性別歧視攻擊;許穎婷遭受威脅與監控、家人被搜查;許智峯護照遭取消、資產遭凍結並在澳洲遭騷擾。這些國際行動的基礎,正是受害者與公民社會不斷的記錄與發聲。沒有記憶,就沒有追責;沒有記錄,就沒有問責的起點。記憶是抵抗的起點當權者試圖讓人遺忘,因為遺忘意味著順從與重演;而記憶則是人類抵抗的武器,因為唯有記得真相,才能守護自由與尊嚴。今天的香港,正如當年的布拉格一樣,面臨著記憶與遺忘的激烈鬥爭。當權者或許能封鎖街頭、封殺媒體、逮捕異見,但只要我們記得、書寫、講述真相,歷史便不會被抹去。記憶不只是回望過去,更是開創未來的基石。它讓我們相信——在堅持真相的每一次講述之中,自由與民主的種子,最終將可在香港的土地上生長。註:註一:https://www.ohchr.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hrbodies/hrcouncil/sessions-regular/session60/advance-version/a-hrc-60-62-aev.pdf註二:https://spcommreports.ohchr.org/TMResultsBase/DownLoadPublicCommunicationFile?gId=30102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 Hong Kong Centre for Human RightsFacebook:...

  • 加沙和平方案出台,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於周一聯合公布方案,主要內容是成立國際督導委員會,監察新的巴人自治組織,在國際維和部隊介入下,逐步達成加沙地區全面非軍事化,開展戰後重建。這個方案能否落實,仍取決於哈馬斯是否接受,以及執行時哈以兩方會否暗中破壞,但無論如何,總是為巴勒斯坦人提供了一線希望。 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網頁,詳盡報道了加沙和平方案的二十點內容,以及各方勢力的反應;《金融時報》也有一則深度報道,詳細講述了方案從醞釀到出台的經過。扼要而言,這是一個揉合了各方訴求、試圖中間落墨的折衷方案,以色列極右政權和激進巴人組織都不喜歡這方案,內塔尼亞胡是在特朗普強力施壓下勉強同意,哈馬斯高層也對媒體放風說,哈馬斯不會答應交出武器,讓國際部隊接管加沙。 但哈馬斯主要金主卡塔爾則表示,哈馬斯正認真研究方案,暗示哈馬斯可能會接受。除了哈以兩方,參與斡旋的歐洲及阿拉伯國家都公開表態贊同方案,但不少國家的官員對方案能否落實私下均表示疑慮。 震撼以色列右派 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來分析這個方案。首先,方案出台是奉行極右路線的以色列執政聯盟一次重大挫敗。內塔尼亞胡領導的聯合政府,過去兩年多次成功「搶灘」,單方面發動軍事突襲,攻擊黎巴嫩、敍利亞和伊朗,事後才尋求美國政壇諒解支持。這個策略相當成功,美國不少部門不滿以色列自把自為,四處挑起火頭,但挺猶情緒主導美國政壇,白宮和國會每次事後都認可以色列的行動,特朗普年初更一度放言,要把加沙地區改造成渡假樂園,變相響應以國右翼趕走巴人佔領巴土的主張。 不過,月前以色列為斬殺哈馬斯領袖突襲卡塔爾,卻把腳踢到鐵板上。卡塔爾不單是美國在中東最主要的空軍基地所在,卡塔爾更出錢出力,一邊替特朗普家族四處找投資機會,一邊出力做外交斡旋工作,替美國攏絡阿拉伯國家,又送豪華飛機予特朗普作新空軍一號,已成功打入白宮內圍,成了特朗普在中東的「頭馬」,地位更勝沙地和阿聯酋。 以色列空襲卡塔爾,令卡塔爾高層驚慌憤怒,自己奉美國老大之命搞以巴和談,以色列卻趁巴人出席和談突然施襲,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內,於是伙同沙地及阿聯酋等美國政圈大金主,一起向白宮游說,更透過特朗普女婿庫什納(Kushner)和中東特使威特科夫(Witkoff)向特朗普獻計,炮製一個揉合歐洲與中東各方斡旋勢力點子的方案,逼內塔尼亞胡接受。...

  • 大家都應該知道路易士的旅遊習慣,就是事前不看詳細資料,只看大概,故幾乎每次都有驚喜。 像參觀蘭尼米德(Runnymede),雖有歷史意義,但若只有一個草地,有什麼好看的?但知道它由National Trust(國民信託)管理,可預期必屬佳品,況且免費入場,實不妨一去。 國民信託是什麼?它是一個非牟利組織,負責保護英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的重要歷史建築、花園、自然風景、文化遺址與鄉村地景。可以做會員一年無限次參觀,當然也可以按需要購票入場。有些景點則免費,像蘭尼米德草地。但驚喜的,是國民信託能將蘭尼米德這個地方的「現代」意義帶出來,不只有「歷史」意義。 12 名「陪審員」 八百年前的《大憲章》(Magna...

  •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在近期觀察到的幾個個案中,二十多歲的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往往圍繞在「關心與不回應」之間。部分子女表達不滿:「我媽對我的事沒有興趣,我把旅遊照片傳給她,一個 emoji 都沒有,完全沒有回應。但見面時她卻又會埋怨我沒有跟她分享近況。」另一位年輕人則質疑:「我媽好像不太在乎我,她從來不會關心我的生活,也不會主動聯絡我,是否我要求太多?」...

  • 最近,我和太太到了柏林一趟。這個曾經是上世紀納粹暴政的心臟以及冷戰最前線的火藥區,對學習政治、歷史和人文學科的我,自然是深具意義。 我們抵達的頭一天,便前往了在離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 Gate)不遠的「歐洲遭殺害的猶太人紀念館」(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 在巴爾幹地區旅行時,特別是在一些遊客相對較少之處,當地人總愛問外國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國家。在波黑每次被問這個問題,我只要說出一個答案,對方的眼睛就會發亮,彷彿你真的很懂的樣子。 我說:「我喜歡波黑的 Ćejf。」 對方就會說:「呀,想不到你連這個也知道!」 接著他們請你描述何謂 Ćejf,這是一個陷阱,因為無論如何回答,他們都不會收貨。唯一能令波黑人滿意的解釋,就是強調這個字無法用其他語言來解釋。 我喜歡這種「迷失在翻譯」的概念,難以用其他語言準確表達出來,例如丹麥語中有所謂「hygge」、克羅地亞語的「fjaka」、西藏語的「le」,或香港語的「hea」,都是難以在三言兩語之間完全解釋清楚的獨有概念。...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