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自香港的美國諧星 Jimmy O Yang 日前回港並在紅磡體育館表演多場棟篤笑,風頭一時無兩,有評論稱之為移民美國後的「衣錦還鄉」。與此同時,其移民和港人身份也引發了不少議論:他說的段子和香港本土文化有多大的距離?他還算不算是香港人?這些問題並不獨特,每一位移民第二代都要面對。風潮面前,各地港人移民也不妨趁機提早思考:如果你的孩子要當Jimmy O Yang,你會怎麼想?...
2025年7月中,我將會參加倫敦國王學院的一個學術會議,宣讀一篇名為〈海耶克的古典自由主義與戰後中華自由思想〉(‘Hayek’s Classical Liberalism and Post-War Chinese Liberal...
(Editor's Note: In addition to having...
在里拉修道院,雖然每天有不少車輛往來,但主要都是旅遊巴士,接載遊客與信徒。我在此留宿,翌晨想離開,寺院職員告訴我,要先去一個名為 Blagaevgrad 的城鎮,再轉車往其他地方。每天只有一班車,早上八時開出。 一早起床,晨禱過後,我走到門口等車,遇到一位大叔,問我為何不去里拉湖。我之前早就看過照片,確實心動,但當日天色欠佳,徒步前往有點困難。他說自己在寺廟工作,剛好要去送貨,如果我出油錢,他很樂意載我去遊湖,再送我去長途汽車站。問了油費不貴,跟巴士車資差不多,聽起來合理,我便跳上了這位新相識的車子。 不過呢,其實上車一刻,心裡還是有點不確定的感覺。倒也非擔心安全,否則也不會上車。只是我在這篇遊記上一段落描述的對話,寫在文章裡看似連貫,但實際是透過 AI 的進階語音翻譯,你一言我一語,反覆詢問,用了十多分鐘才理清他保加利亞文的意思,當中可能也夾雜猜測。開車時,我還是不太肯定他究竟會帶我去哪裡,會做甚麼。不過大叔舉止溫文有禮,直覺告訴我他是個好人,我喜歡相信人。...
(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歡迎左中右各方讀者意見分享。) 社會民主連線───在2006年成立、高舉社會民主主義的香港反對派政黨,在上周流出解散的傳言後,毅然宣布解散。社民連無法跨越成立二十周年,其解散的決定,象徵香港反對派政黨全面消弭,亦成為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年的一個標誌。 香港國安法及其執行機關(下稱國安體制)實施五年以來,香港政治、司法、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使香港由一個半民主、半威權的混合政體,全面走向威權化──權力不斷集中在非民選的行政機關,立法和司法部門成為政權附庸;每個制衡政權的社會支柱──媒體、公民社會、人權體制、政治反對派──被一一瓦解,政權的權力不斷膨脹,監控、宰制方方面面的自主力量和「軟對抗」。況且,香港和其他威權政體不同的地方,在於香港並非主權國家,中共作為主權國,隨時可以向香港實施各種權力和政策而不受制約。亦因如此,能夠抵抗香港威權化的阻力就更大。 香港在國安體制下發展的五個大趨勢...
意大利都靈紀念公墓 (Cimitero Monumentale di Torino)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墓地之一,建於19世紀,具有豐富的建築歷史和文化內涵。它不僅是安息之所,更是藝術和歷史的博物館,匯集了許多傑出的雕塑和紀念碑,反映了意大利的社會變遷和藝術發展的歷程。 都靈紀念公墓的建築風格多樣,融合了新古典主義、巴洛克和現代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公墓的設計始於1817年,最初是為了容納因城市擴張而需要遷移的墓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宏偉的建築群,其中不僅有傳統的墓碑,還有許多富有藝術價值的雕塑作品。 公墓內有眾多著名的雕塑家創作的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比斯托爾菲...
第十四封信 14.3 明慧, 你説上兩篇信寫得太沉重了,你問我:「在如此深重的虛無中,人該如何忍受?」這個問題就像一粒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逐漸長成了我想與你分享的希望哲學。這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從最深的痛苦中提煉出的生存智慧。 我知道,對於我們這些見證了香港沉淪的人來說,「家」這個概念已經變得複雜而痛苦。2019年的春天開始,我們看著那個曾經熟悉的城市慢慢變得陌生,街道還在那裡,建築物還在那裡,但是那股自由的空氣、那份對法治的信任、那種可以暢所欲言的安全感,都一點一點地消失了。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更是將這種轉變定格。 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政治的變化,更是存在意義的危機。當我們最珍視的價值被一個個撕碎,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再坦然地表達內心的想法,當我們看到朋友一個個消失在監獄或流亡的路上,我們所經歷的痛苦超越了個人的苦難——它觸碰到了我們作為人類最深層的恐懼:無意義的恐懼。...
美國一紙停火協議突如其來,迅速為持續12日的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劃上暫時句號。美國選擇以「快刀斬亂麻」式外交主導停火,既為市場注入安定劑,亦符合華府一貫戰略考量——伊拉克戰爭的教訓早已揭示,曠日持久的地面戰不僅損兵折將,更導致軍費爆炸式膨脹。美國國防預算已連年突破8000億美元,戰略重心又需兼顧俄烏、印太等多線博弈,實難承受另一場中東泥淖。 然而,雖然中東火藥味暫歇,市場卻已將焦點迅速轉回經濟戰場,貿易衝突、財政懸崖與聯儲局政策走向,構成新一輪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軍事層面的暗湧並未因中東停火而消退,反而正加速蔓延至大西洋彼岸。北約(NATO)日前拍板,設定2035年前國防開支須達GDP 5%的新目標,其中3.5%為傳統軍備開支,餘下1.5%則涵蓋網絡安全、軍事流動性等防務相關投資。此舉標誌着歐洲重整軍備時代正式開啟,冷戰式軍備競賽捲土重來。 但即使在「盟友」框架下,各國利益盤算分歧依舊明顯。西班牙就選擇拒絕硬性GDP比例指標,改推「能力兌現」模式,突顯北約內部在擴軍議題上各有計算。 美國的雙重壓力 歐洲軍費提速背後,正是地緣博弈全面升級的縮影。真正短兵相接的,則是經濟政策與金融市場。首先,特朗普力推的「解放日」(Freedom...
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宣告著香港的公民社會進入一個人人動輒得咎的階段。短短數年間,由《香港國安法》到俗稱23條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以國安為名的權力網正迅速擴張,從原本聲稱只針對極少數人或嚴重威脅國家安全的罪行,發展成為日常生活無所不包的控制工具。儘管聯合國人權專家反覆警示國安法律衍生的人權問題,但五年後的今天,香港政府繼續以「國家安全」為名進行社會改造工程。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餐廳經營、公共服務、文化活動,都成為威權統治的戰場。 「食環23條」:連坐法的現代版? 六年前,港人仍可在收據上印一句「香港人加油」。如今,一張收據可能已經足以觸發當局吊銷牌照的「冒犯行為」。今年6 月初,食環署在餐飲和其他商業活動的許可證條款中加入了嚴苛的國安附加條款,規定只要證照持有人或其「關連人士」涉及所謂「冒犯行為」,許可證便可被即時撤銷,更不容申訴程序暫緩執行。 然而所謂「冒犯行為」曖昧難測:從收據標語,到支援性小眾的社媒貼文,甚至僱用曾服刑的反修例運動示威者,會否都被視為「不利公共道德或公共安全」?條款的模糊定義,沒有明言的執行標準,以及完全由當局主導及決定的詮釋權,提供極大的彈性供當局任意使用,成為打擊政治反對聲音的工具。聯合國人權專家早前指出,《國安法》以及「23條」多處欠缺清晰的定義,而廣泛的定義必然涉及任意和歧視性的執法風險。香港的發展正逐步引證人權專家提出的質疑。 無「署」不國安:骨牌的下一張 國安條款的影響絕不止於餐飲行業。香港的國安規則已深入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教育、社福、工會、公共集會乃至文化生活。教師和公務員的招聘考試中,都必須通過「國安測試」;工會和社福機構的註冊審批過程中,也被強制加入國安審查程序;學校和公共圖書館內,被視為不利國安的書籍資料被強制移除;甚至持續進修基金、長者牙科服務項目、郵政設計、運輸服務合同也被要求加入國安條款。國安條款如此細密地滲透,香港已幾乎沒有任何公共領域是免於威權監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