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於周二發表年度報告,提出一系列遏制中國的政策建議,包括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大幅增加中國產品進口關稅、嚴限美國對華出口及投資,以及啟動類似當年成功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來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藉以在高科技領域拋離中國。至於中國目前的對策,則可歸納為「轉線」和「搭線」兩大招數。 根據《外交政策》對USCC報告的報道和分析,這份報告是共和民主兩黨醞釀多時的跨黨派共識,早於大選有結果前已完成,無論誰當總統都可以執行報告的政策建議,若實施政策需要立法,法案將較易獲得多數議員支持。 這份報告的主導思維,與拜登總統採取的對華遏制戰略不同,拜登用的是「小園高牆」戰略,即嚴格界定若干戰略領域,如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然後築起防止科技外流的高牆,使中國無法輕易獲得美國的優勢。USCC的報告卻認為,「小園高牆」策略已經不管用,既然華盛頓已認定中國是對美國未來最大的威脅,就應該採取全面打擊遏制的策略,而非「打地鼠」式見那裡冒出問題才打那裡。在新的策略思維下,美國將不再視中國為正常貿易伙伴,所以建議取消中國自籌備加入世貿組織(WTO)時便獲得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使中國的貿易地位降級至類同俄羅斯、古巴等國家,除了產品進口美國的關稅會大幅增加,還有可能每年遭到美國官方貿易審查。 盧比奧的特別報告 自特朗普宣布將提名國會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出任國務卿,這位向來對華態度強硬、被視為鷹派領袖的參議員有關中國的政策主張,便被視為特朗普再度執政時美國對華政策的風向標。盧比奧於今年九月發表一份名為「中國製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報告發表後九年」的特別報告,也因此備受關注。該報告是盧比奧於2019年發表的、針對中國製造發展願景的應對報告的續篇,重點是中國在十大戰略領域的工業發展計劃,對美國造成的威脅,以及美國該如何應對。 報告續篇指出,在十大高增值兼高科技工業領域裡,中國已取得四個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這四個領域是電動車、核能與太陽能、高速鐵路及造船。此外,中國在五個戰略領域取得局部領先成果,這五個領域是航空與太空開發、生物科技、新材料、機器人與自動化生產、半導體(微型芯片)。中國唯一不達標的領域,是農業機械。盧比奧的報告續篇還指出,中國的科研成績傑出,在報告涵蓋的44項高科技研究項目裡,有37項看到中國實現科研領先。盧比奧認為,中國這些成績源於其盜取西方科技,以及扭曲市場的補貼各種戰略規劃,美國必須採取全面反制措施,並且實施具針對性的工業扶助計劃,重振美國日漸衰弱的製造業。...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離不開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是特朗普勝選,再度入主白宮,共和黨更一併奪得國會參議院控制權,為特朗普的行政及司法任命掃除障礙。若共和黨成功保有國會眾議院多數,則未來兩年特朗普的權力將不受任何制約,可以大肆改組美國政府及推行其保護主義,包括嚴限外來移民和大幅增加關稅。在選舉投票前夕,英國廣播公司一篇分析特朗普和賀錦麗五大勝選理由的文章,對理解美國國民為何投票給這兩位候選人,有頗為詳盡的分析。 「美國優先」的外交強人支持特朗普的原因,首要是經濟因素:雖然美國目前失業率低,股市也表現不俗,但大部分國民因疫後物價上漲,感到生活質素下降,歸咎於拜登政府,希望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奏效,藉進口關稅和投資優惠,威迫利誘大企業回流美國設廠,增加傳統工人就業機會。這套經濟保護主義,長遠來說或會令美國失去競爭力,但目前在美國卻大有市場。除了經濟保護主義,美國選民支持特朗普的另外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對非法移民大舉湧入感到不滿。特朗普承諾鐵腕應對,把無證移民遣送離境,並嚴限邊界偷渡,這一點很討好選民,就算本身曾是拉美新移民的選民,也不想老家太多人湧來搶飯碗,相信國境保護主義有助改善就業和治安;另一原因是民主黨管治的州份對罪犯太過寬鬆,小額偷搶甚至不執法不起訴,共和黨人大力抨擊,很得選民歡心。此外,特朗普在外交上擺出強人姿態,揚言他在任四年沒人敢發動戰爭,拜登上台後烏克蘭、加沙、黎巴嫩、蘇丹等多地爆發戰爭,只要他重主白宮,很快就能擺平這些戰事。對於這類承諾,視特朗普中槍不死乃真鐵漢的國民,大多深信不疑。 賀錦麗支持者投票率低至於賀錦麗方面,獲得選民支持的因素,與特朗普截然不同。最重要的包括她支持女性有權自主墮胎,指多個保守州份立法嚴限墮胎,皆源於特朗普委任三名保守派法官進最高法院,推翻行了數十年的墮胎合憲案例,賀錦麗聲言必須撥亂返正,這個訴求得到很多女性選民和應。其次,賀錦麗身為少數族裔有色人種,對支持種族平權的選民較具吸引力,特朗普則被標籤為白人至上的大男權主義者。此外,賀錦麗在經濟上被視為較溫和的改良主義者;在外交上也維護傳統美國角色,與國際盟友關係較佳;她對於氣候變化及環保議題,主張遠較特朗普前衛,較獲年輕人認同。然而,賀錦麗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婦女、青年和少數族裔,過去投票率一直偏低,這是導致賀錦麗在關鍵的搖擺州份未能擊敗特朗普的一個原因。不過,如果拜登沒有退選,民主黨會輸得更慘,賀錦麗已經保住了民主黨的基本選票,也為日後再有黑人女性問鼎白宮鋪平了道路。 特朗普執政帶來的轉變看過不同選民支持特朗普和賀錦麗的理由,人們對於特朗普再度上台執政會帶來什麼轉變,也有了較清晰的估計,要點扼要闡述如下: 政策在極左與極右之間大幅擺動在政府架構和人事任命方面,特朗普的幕僚已作好準備,將會在上任之初便把數千甚至上萬個聯邦政府職位,從原來由政治中立的公務員擔任改為政治任命。特朗普團隊已預先篩選了數千名政治理念忠於「特朗普主義」的候選人,希望藉這個大動作把心繫民主黨自由主義理念的知識分子趕出權力圈,長久改變美國政府的意識形態。不過,如果此法奏效,日後民主黨人重掌白宮,便有可能照辦煮碗,這意味美國政府的高層人事變動和政策逆轉,將會變得更激烈,政策的鐘擺將從過去在中間偏左至中間偏右窄幅擺動,改為在極左與極右之間大幅擺動。此外,政治任命公職意味一切法律職位將服從政治意志,把法律武器化對付政治異己,很可能會成為新常態。 大幅增加關稅在經濟政策方面,特朗普的招牌措施將會是大幅增加關稅。這個單一手段有三個作用,其一是逼使大企業把部分生產線設在美國,避過進口關稅;其二是打擊中國這個主要競爭對手,逼使大企業撤離中國,改往與美國達成了關稅互惠的地方,人民幣匯率可能會備受壓力;其三是逼使傳統貿易伙伴與美國重新談判,擺脫過去世貿組織等國際貿易框架的規限。至於大增關稅會否導致美國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價格上漲,這主要視乎執行手段。若美國當局對若干友好國家給予免稅優惠,又暫時不對付那些更換生產地標籤以規避關稅的日用品貼牌行為,加關稅對民生的衝擊不會太大,真正的影響在於扭曲市場供求,長遠令美國製造在長期保護下失去國際競爭力,但這將會是特朗普離任後的事情,他一點也不在意。 美元和美債的波動將會增加在經濟政策方面,除了大幅加徵關稅,另一惹人關注之舉,也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再三提及的,就是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入息稅,以進口關稅的額外稅收來抵消損失。經濟學者普遍認為這個做法不可行,但美國政府向來習慣先使未來錢,美元作為國際最主要的流通貨幣,許多國家無可選擇要儲備及使用美元,令美國可以不負責任地大幅發債。只要投資市場繼續認購美債,特朗普的減稅試驗便有可能成事,至於日後試驗失敗,連年入不敷支,債台過高的問題,便留待後人解決。可以預期,美元和美債的波動將會增加,投資市場將密切注視減稅的規模。 勒索利誘盟友在外交政策方面,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保護主義,將帶來一連串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傳統盟友,特朗普會毫不客氣地要求歐盟、日本、南韓、台灣等繳交保護費,換取美國軍事支持。短期而言這些盟國沒有選擇,只能委屈就範,但一定會想方法擺脫美國勒索,其中德國和日本都有可能擴張軍隊,加大自身在地緣政治上的角色,減少對美國的倚賴。除了勒索盟友,特朗普另一個動作,相信是威迫利誘對手讓步,給他面子上的勝利,例如私下答應給更多烏克蘭土地予普京,換取俄羅斯早日結束對烏戰爭;向以色列施壓兼派錢予埃及,把加沙的巴人難民趕進埃及邊境,讓以色列變相永久佔據巴人土地。 中台關係至於對中國政策,外界一般認為特朗普會較拜登政府強硬,但不可忽略的是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的作用。此人押注成功,必會游說特朗普對中國一手硬一手軟,以繼續拓展其Tesla電動車及商用火箭衛星等生意的全球市場。台灣安全問題上,分析者普遍認為特朗普會擺明車馬,絕不派兵護台,只會供應武器,大陸可趁未來四年武統台灣。這個分析忽略了一點,就是以特朗普這樣狡詐狠辣的角色,怎會不充分利用台海危機?他肯定會派專機把台灣的半導體精英全數接走,同時供應大殺傷力導彈予台灣,使其受襲時可傾力反擊,摧毀多個中國重要城市,這樣便可一舉瓦解中國威脅。中國若要武統台灣,最後一定成功,問題只是代價多大而已。(圖: 特朗普facebook)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首推美國大選電視辯論,特朗普與賀錦麗首度正面交鋒,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民生問題,乃至外交政策,均高度聚焦。共和及民主兩大黨候選人當選後將如何管治,圖畫變得清晰。相較之下,中國陷入經濟危機,進退失據,政府為保士氣「斬腳指避沙蟲」,不斷取消數據發布或美化統計數字,令前景變得極不明朗。 中國數據失真 上周《經濟學人》有一輯中國專題報道,針對中國數據失真持續惡化深入分析:從青年失業率到外資流入數字等,多個極其重要的經濟與民生統計數據發布突然取消,不再及時更新,出入口貿易數字不同的官方統計出現重大落差,差額高達2300億美元,令美國財政部咋舌。而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居然已回到疫情前的正常增長幅度,與民眾及商界切身感受到的蕭條背道而馳。報道據此提出疑問,在數據如此混亂失真的情況下,民眾和企業怎能夠作出正確判斷,一起走出危機? 報道指出,過去中共在嚴控公開資訊之時,可以倚靠各級調研機構提交的內參消息和研究報告,作為決策的依據。但近年政府內部高舉習近平的權威,強調劃一服從,許多原本在黨內有發言權的知識分子,相繼因為對經濟危機力陳己見而遭處分,官員和學者開始迴避講真話,以免得罪中央。這些倚靠官員和學者據實而言的內參和報告,還有多少參考價值? 政府雖手握大數據,清楚知道民眾出行和消費等實際情況,但這些數字卻不一定能幫助政府作正確的政策判斷,例如民眾對電動車的需求有多大?生產多少才不會供過於求?政府該補貼多少才能讓企業維持合理盈利?沒有真確及時的市場數據,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就難以發揮作用,民眾和企業在資訊不明下,也會不敢消費和投資,令經濟危機惡化。 相較之下,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突顯了美國決策的公開性,資訊相當透明,決策者得以在事實的基礎上,提出各自的政策主張,讓民眾藉選票與消費行為抉擇。這個制度雖不完美,效率也不是最高,但比較能夠迴避重大錯誤,即使犯錯也有較大機會自我糾正,這是美國經濟賴以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與中國的中央統一指揮、集中全國資源辦大事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中美大國角力中,這兩套決策制度的長期較量,很可能就是最終勝敗的關鍵。 美中關係推向更低點...
面對嚴峻的經濟困境,北京終於公布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於7月召開。在面臨諸多挑戰下,北京要制定怎樣的長遠計劃來應對?一般而言,每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新聞稿都很簡短,而4月30日的會議後,新華社發布詳盡的新聞稿,或可視為三中全會的預告。 會議承認中國目前「有效需求不足,企業經營壓力較大、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嚴峻性、不確定性明確上升」,預示三中全會的焦點在於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局。 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定位 全名是「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三中全會,傳統上於9月至12月舉行。去年至今,這個聚焦經濟、改革等重大議題的重要會議遲遲未能召開,引起外界多方猜測。特別是今年已是第14個五年計劃的第4年,市場關注三中全會對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定位。 其中提到的應對方案,包括「及早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靈活運用利率及存款準備金」。這是重提今年3月在舉行人大及政協兩會期間,宣布發行超長債用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在經濟低迷、失業高企、內需不振的情況下,降息降準已無法刺激內需,中國似乎也要走上超寬鬆貨幣政策的路線。 不得不提的是,2008年因應全球金融海嘯而發行4萬億特別國債造成的惡果有目共睹,而今次發行金額可能高達1兆人民幣。在美息高企的環境下中國大印鈔,對人民幣的壓力可想而知。 至於要擴大電商出口,支持民營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加強戰略科技力量等方向,在與歐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局面下也是荊棘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