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金融市場的動盪,再次印證,債券市場的力量與影響,遠超乎股壇的喧囂。股票投資者,僅為企業之股東,其權責有限;然政府債券的持有者,卻是國家的債權人,其影響之深遠,絕非股民所能比擬。一旦債市失去信心,政府之借貸成本勢必如脫韁野馬般飆升,財政開支亦將隨之膨脹,蠶食國力。由此可見,債市若然「發脾氣」,其對政府帶來的後果,遠猛烈於股市之「情緒波動」。 面對特朗普政府大幅加徵關稅的震撼,投資者不僅紛紛逃離風險資產如股市,連一向被視為「避險天堂」的債券市場亦未能倖免,可見市場極度恐慌。而此番市場震盪,亦使得一項對沖基金慣用的策略——「基差交易(basis trade)」——重新回到市場聚光燈下。此策略素來被部分人士吹捧為「無風險套利」,其潛在風險實不容小覷。以下將深入探討該策略一旦失靈,可能引發何種連鎖效應,對整體金融系統構成多大的潛在威脅,以及為何本輪市場動盪最終得以避免全面爆發,未至釀成滔天巨浪。 何謂「穩賺不賠」的基差交易? 簡而言之,基差交易乃是投機者透過觀察現貨債券與期貨合約之間的微小價差,試圖鎖定蠅頭小利。假設某現貨債券當前市價為99美元,而相同類型債券的期貨合約價格則為100美元,精明的投機者便可同時買入該現貨債券,並賣出相應的期貨合約,靜待合約到期時交付現貨債券,從中賺取區區1美元的差價。 然而,區區1美元的利潤,對於胃口龐大的對沖基金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故此,他們往往會採取高倍槓桿的操作手法,動輒以數億美元的資金進行交易以放大收益。其融資的主要管道,便是依賴回購市場(repo market),僅需動用少量自有資金(例如以1000萬美元的操作5億美元規模的交易),並以所購入的債券作為抵押,向市場借入其餘款項。期間雖然須支付利息成本,惟一旦市場價格出現不利變動,基金亦可迅速出售現貨債券以平倉止蝕,看似進可攻退可守。...

  • 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在紐約曼哈頓廣場酒店簽訂,美元由強轉弱,日本經濟泡沫由此而生。時移勢易,近四十年後,歷史不重演,也會押韻——而這一次,「主導者」換上特朗普 (Donald Trump)。 上周四,特朗普宣布將關稅上調至百年來高位,消息甫出,市場即陷恐慌。美股急挫、美元下瀉,美匯指數單日跌幅達3%,從104.31回落至101.27,彷彿是美元「解放日」的前奏。這場「解放」博弈,顯然不止於此。中國旋即反擊,宣布自4月10日起,對所有來自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34% 報復性關稅,生效日僅較美方延後一日,可謂「寸土必爭」。 與此同時,北京亦祭出多項反制措施,涵蓋戰略物資與企業清單,包括限制七種稀土礦物出口、對十六家美國企業實施出口管制、將十一家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並對美產醫用CT球管展開反傾銷調查;更有甚者,美國杜邦公司(DuPont)亦成反壟斷調查對象。...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祭出震撼彈,對全球所有國家開徵關稅。其中,中國商品關稅高達54%(疊加邊境關稅)。美國進口商品的加權平均關稅,將從2024年底約2.5%大幅提升十倍至25%,重返一戰前(1909年)的水平!中、美、甚至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因而蒸發約兩個百分點。 特朗普4月2日援引塵封已久的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以應對持續巨額貿易逆差所構成的國家緊急狀態。據此,對所有國家徵收的10% 關稅將於4月5日生效。針對個別國家的對等關稅,則定於4月9日啟動。 據評級機構Fitch...

  •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時間4月2日下午宣布新關稅政策,所有出口商品到美國的國家都要支付最少10% 的關稅,而過去對美國有大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則按美國單方面的評估須支付更高的關稅。例如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徵34%、歐盟徵20%、越南徵46%、台灣徵32%、柬埔寨徵49%。政策的目標是消除美國的貿易赤字,達致貿易平衡,鼓勵製造商在美國投資設廠生產。 過去美國相信自由貿易,也致力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鼓勵各國盡量減少以關稅、配額或其他規條阻礙自由貿易,其背後理念是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比政府更懂得分配資源。例如發展中國家的勞動人口擅長從事低技術的輕工業,生產衣食住行等日用商品,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專攻高科技商品製造,這種生產分工通過自由貿易可達致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如今特朗普的關稅新政是徹底否定一貫的自由貿易理念,認為一個國家若對美國出口多而進口少,因此每年積累對美貿易盈餘,肯定是用了不公平手段打壓美國商品,侵犯美國利益,所以要按美國估算該國「榨取」美國程度,實施反制措施。例如美國估算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口設定各種關卡,包括操控貨幣和各種貿易限制,猶如向美國進口商品實施了67% 的關稅,美國本可以實施等額關稅作報復,但考慮到這對多國有嚴重影響,所以只徵一半的關稅,因此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率為34%。對中國來說,美國對中國不久前加徵關稅20%,加上新的關稅疊加,累計總稅率飆升至54%,而這關稅同樣適用於香港。 神奇關稅列表 美國按內部估算他國無形關稅做了一個列表,其中數字怎樣計算出來,外界並不清楚。例如列表估計歐盟對美商品實施了39%...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上周二正式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大幅加徴關稅,三國也針對美國進出口作出報復。特朗普新關稅政策觸發的貿易戰正式開鑼,但白宮在新關稅措施實施後立即兩度轉軚,先是上周三與汽車業巨頭碰面後宣布予汽車業一個月暫時豁免,然後在周四再宣布凡符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議的進口商品押後一個月才實施,顯示新關稅措施未經深思熟慮便出台,碰了釘子被迫讓步,予人進退失據的印象。而加拿大的連串反擊,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如何強硬應對美國霸凌。 美加過招 加拿大國民對特朗普向加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一事,無論政見屬左、中、右立場,均強烈反對,認為是橫蠻無理的霸凌行為,目的是要逼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這是特朗普多次宣之於口的要求,他還一再稱呼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為「州長」,刻意貶低加國元首,令加拿大人非常氣憤。 而美國政府對加徵關稅給的官方理由,是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都沒有盡力阻止芬太尼毒品流入美國,但2024年美國檢獲非法入境毒品的數據顯示,98%來自南面與墨西哥接壤邊境,來自北面接壤加拿大邊境的僅0.2%,其餘來自海上運輸。加國已承諾大幅增加邊境保安人手及資金,與美國協力堵截毒品流入,白宮仍一意孤行對加國徵收懲罰性關稅,顯示真正原因並非阻截芬太尼,而是要威迫加拿大對美國俯首稱臣。 此事激起加拿大人的愛國情緒,紛紛杯葛美國,許多商舖主動下架美國產品如加州葡萄酒、肯塔基波本威士忌、可口可樂等。安大略省長福特本周一宣布對安省輸往美國的能源加徵25%關稅,估計影響美國150萬住戶,特朗普極其憤怒,周二即表示已指示商務部對加國輸美鋁及鋼材關稅倍增至50%,其後安省同意暫緩能源徵費,特朗普也轉軚,同意暫緩倍增鋁鋼關稅,雙方將進入談判室繼續角力。 加國的反擊...

  •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月10日周一簽署法令,於3月12日起向來自全球所有國家的鋼及鋁產品徵收25%關稅,藉此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此舉首先衝擊的是美國盟友,包括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最高的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南韓、日本等,但由於這些國家近年大量進口產自中國的低價鋼鋁成品及半成品,故此美國的關稅行動將會隔山打牛,變相衝擊中國。 特朗普針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早有前科,於2018年時便曾經這樣做,當年對入口鋼材加徵25%、入口鋁材則加徵10%。其後在盟國施壓游說下,對加、墨等盟友給予豁免,換取盟友限制輸美鋼鋁產品數額。這些貿易保護措施成功令美國本土鋼鋁價格上升,鋼鋁工廠獲投資翻新設備,開工不停就業不減,避過全球供應過剩價格下跌的衝擊,令美國中西部鋼鋁行業工人成為特朗普的忠實擁躉,在最近的總統大選中發揮重大作用。特朗普當選後投桃報李,向全球鋼鋁大徵關稅,是藉此彰顯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的決心,特朗普幕僚在公布新措施時,不忘批評拜登執政期間名義上繼續加關稅,但對大量國家給予寛鬆豁免,令關稅保護罩形同虛設。 對中國的影響 新一輪鋼鋁關稅措施,與2018年那次還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對中國的影響。因為2020至2022年中國受疫情影響,實行嚴格封鎖邊境措施,引發地產基建等多個行業衰退,經濟陷入危機。中國鋼鋁行業積累了大量產能無法消化,遂大幅割價把鋼鋁成品與半成品出口全球,加拿大和墨西哥便進口了大批廉價中國鋼鋁成品,然後把本國較高成本的鋼鋁成品賣給美國;越南則大量進口中國鋼鋁半成品,加工後當成越南產的鋼鋁成品輸往美國,以致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迅速超越日本。特朗普對外解釋新的鋼鋁關稅措施時,也特別指出措施是針對中國,並強調對盟國也照樣實施,變相推翻了之前美國給予諸盟友的豁免,《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分析說,特朗普鋼鋁關稅核心目標是中國。 特朗普這次針對鋼鋁品加徵關稅時,同時預告將會對全球所有對美國產品實施關稅的國家執行「對等關稅」。這個對等關稅措施具體如何實行尚未清晰,但其影響在鋼鋁關稅公布帶動下已立竿見影,就是引發金融市場惶恐不安,擔憂美國推行全面的一刀切關稅新政會嚴重影響國際貿易,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及原材料漲價,刺激通脹惡化,美元匯價頓時受壓下挫;美國國債價格則受通脹惡化致利率上升的預測影響而上升。金融市場這個初步反應,被《金融時報》解讀為特朗普新政恐後欄失火,這個解讀若持續下去,進而成為金融市場主流觀點,將會對特朗普團隊構成巨大壓力,屆時美國白宮和國會可能被迫放寛關稅措施,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給親密盟友豁免,但維持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 衝擊國際貿易制度 美國單方面推出的新關稅措施,除了衝擊盟友,劍指中國,也對國際貿易制度產生巨大衝擊,這是由於過去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主要靠多邊協議來維持秩序,具體而言是藉世界貿易組織的投訴及調解仲裁機制,和平有序地解決貿易磨擦。在不違背大型多邊協議的基礎上,國與國之間可簽訂雙邊協議,或小型的地區多邊貿易協議,雙互給予較優惠的貿易安排。至於單邊採取的貿易制裁措施,通常是經過調查,有證據指對方進行了不公平貿易,如過度補貼或割價傾銷,才會實施單邊制裁,而實施後也會透過雙邊談判或國際仲裁來化解爭端。...

  • 收看節目 美國關稅措施對中港一視同仁。美國總統特朗普表明,向中國就在原有基礎上再被加徵10%關稅。原本他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不過中國公布連串還擊措施,對美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等徵收10%關稅﹐限制25種稀有金屬產品與技術出口。中國出招後特朗普改口,稱不急於與習近平交談。美國政府的公報進一步表明,對中國的10%關稅同樣即時適用於原產自香港的產品。而個人單日攜帶零售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中國及香港貨物入境,亦不再享有以往的低價豁免關稅優惠,須要報關。種種措施,意味香港不再享有以往的獨立關稅區待遇。想知道中港對美國關稅反應如何,以及其他國家的對策,請收看《兩邊走走》EP131的編輯推介。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宣布對中國製產品輸美加徵10%關稅,打響了美中關稅戰第一槍,而中國亦立即對美國能源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但美中雙方都對外放話願意談判。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異軍突起,以低成本製作出近似美國尖端人工智能產品效果,觸發相關美國公司股價大跌,美國政商界急謀對策,反映中美兩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各出奇謀,爭霸戰打得如火如荼。 以加徵關稅作手段 特朗普回朝後,以加徵關稅作為脅迫外國對美讓步的主要手段,就算盟友也不放過。在宣布對華實施額外關稅前,便針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兩位近鄰威脅加關稅,兩國反應迅速,答允大增邊防經費,派駐額外人員,堵截偷渡客及芬太尼毒品:加拿大動用13億美元,將邊防人手增至接近1萬;墨西哥則派遣1萬士兵到墨美邊界。兩國元首先後與特朗普通話,並對外作出宣布,換取美國答應把加25%關稅行動押後30天,整件事顯示美國是以大增關稅為威迫手段,最終目標是透過外交談判實現協同封關策略,與鄰國聯手強化南北邊界,以遏止偷渡及販毒。加墨兩國肯出錢出人,美國在邊防上便不用大增開支。 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戰,暫時止於相互威脅階段,在實施前夕透過元首通話押後實施,轉變為以利益談判替代關稅制裁,這個模式是否適用於美中關稅戰?坊間認為適用的居多,金融市場的反應因此較為樂觀,尤其當《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已制訂談判計劃,特朗普亦同意短期內與習近平通話,外界普遍預期美中兩大國會迅速進入實務談判階段,大增關稅可能很短暫,實際影響不會太大。 美中關係本質不同 不過,這個樂觀預期忽略了一點,就是美中關係本質上與美加或美墨關係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政界從不視加墨二國對美國有威脅。中國卻是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並且銳意建立一套有別於美歐的行事模式,重塑國際政經秩序,美國政壇無分左右皆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威脅更甚於俄羅斯和伊朗,所以要在各個戰略領域(包括能源、通訊、宇航、生化、芯片等等)封堵遏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關稅戰只是實現這個對華大戰略其中一項手段,就算美中透過談判暫時擱置相互大徵關稅,當新的矛盾湧現,另一波的關稅威脅就會捲土重來,特朗普以關稅作外交脅迫是沒有上限的,可以反複使用。 人工智能之戰...

  • 踏入蛇年,實行「美國優先」政策的特朗普 (Donald Trump) 於2月1日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這三大貿易夥伴徵收關稅,卻於最後一刻暫緩對加、墨加徵關稅。美國對中國額外加徵的10%關稅則如期於2月4日生效,中方則宣布對總值約14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輸華總額8.5%)的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2月10日生效。這是特朗普在短短約兩周內,二度利用高關稅威脅來解決與貿易無直接關聯的問題。美方在與墨西哥總統欣鮑姆(Claudia Sheinbaum)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通話後,決定將對兩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措施延後30天,期間各方將共同商討更長遠的解決方案。作為回應,墨西哥同意向美墨邊境增派1萬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以遏止非法移民及毒品芬太尼(fentanyl)流入美國;加拿大則同意任命「芬太尼事務專員」,並啟動加美聯合特遣部隊以打擊有組織犯罪、芬太尼販運及洗黑錢,同時增派技術設備及人員加強邊境監控。對中國貨品加徵10%關稅然而,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的計劃則如期落實。這意味著,過往免關稅進口美國的中國商品,如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及微波爐,將首次被加徵關稅。此外,美方亦取消對低價值中國商品的「最低門檻」免稅優惠。據統計,美國進口總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中,約60%來自中國。作為反制,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對總值14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涵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LNG)15%、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及皮卡車10%,措施自2月10日生效。據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公告,中方將自周二起對鎢、碲、釕、鉬及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環球時報》,2024年2月4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鎢進口來自中國。現階段對中國GDP影響微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最新模型分析,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並引發對等報復,將令美國GDP於特朗普政府任期內縮減550億美元(佔美國 2024年GDP...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相信是特朗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後便簽署一系列行政法規、派軍隊駐守美國墨西哥邊境,嚴打非法偷渡,並試圖廢除憲法明文保護的在美出生即享美國公民身分的權利;他又廢除拜登政府的清潔能源政策,鼓勵開採石油及生產燃油汽車,並退出國際氣候公約;此外,他針對主要貿易伙伴威脅大增關稅,逼迫加拿大和墨西哥讓利,要求TikTok的母公司ByteDance出售最少一半TikTok股權,又要求巴拿馬交還運河。這一系列舉措,彰顯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是以傳統保守主義為骨幹,以強權威迫為手段,以功利短視為特色。 嚴打非法移民 特朗普嚴厲打擊非法移民,平情而論,確實獲得大部分美國人支持,包括許多拉美移民,這是因為近年墨西哥邊境的偷渡問題極其猖獗,而且背後有販毒集團操控蛇頭謀利,甚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公民,也懂得循墨西哥陸路非法入境美國,長期做地下黑工,等待大赦入籍。 美國人渴望終止這個混亂狀況,以合法移民配額取代非法偷渡,確實無可厚非。特朗普首度當選時欠缺經驗,提出在邊境建高牆阻非法偷渡,收效甚微成為笑柄。如今二度執政,封堵政策趨於周密,一邊派軍隊駐邊境威攝偷渡客,一邊煞停非法移民庇護申請,加快即捕即解,同時宣布境外販毒集團為恐怖組織,以各種反恐法令對付偷渡源頭,甚至試圖廢除出生即享公民權規定,此一舉措最終未必能獲最高法院認可,但至少可以製造短期混亂,阻遏藉非法入境產子舉家移民美國。 長遠而言,美國若要維持國力,必須匯聚世界一流人才,嚴限非法移民措施必須輔以適當的合法移民政策,才能去弊生利,若矯枉過正,變成閉關鎖國,則美國不再是民族大熔爐,不再是做夢者天堂,其創造力將日走下坡。 保守與新思潮 特朗普的限制非法移民舉措,雖然打著以合法取締非法的正義旗幟,但骨子裡也有著保護白人主導美國的意思,防止有色人種因生育較多而支配美國。這個暗含種族及宗教色彩的保守意識形態,在特朗普其他新政中表露無遺,最明顯的就是打擊跨性別自由,宣布美國今後只有男性和女性,即不承認雙性及跨性別,這個主張無疑會獲得較保守的、重視傳統的美國人支持,包括大部分天主教及基督教人士,但卻與現代自由思潮牴觸,也不符合大多數年青人的性別自主理念,可以視為一種世代之爭。...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