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的流動性,猶如氧氣,無形但必不可少。當流動性枯竭,融資成本攀升,信貸供應收緊,市場信心亦隨之萎縮。近日,美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正急速惡化:企業巨擘的財報、聯儲數據、貨幣市場利率的微妙波動,無不指向同一方向——資金日益吃緊,且趨勢愈加明顯。巴郡 (Berkshire Hathaway)周六公布第三季業績,其現金儲備創下歷史新高。這個「史上最大企業現金池」的背後,是全美銀行體系準備金跌至接近「稀缺」臨界點。此消彼長,值得深思。 巴郡現金池與市場信號 巴郡的現金儲備飆升至前所未見的3817億美元,創下史上任何私人機構的最高紀錄。營運收益按年增長三成四,但巴郡卻愈發避免大手併購及投資,寧願坐擁現金。更耐人尋味的是,巴郡超過半數的現金投入短期債券與美國國庫券,享受超過5厘的無風險收益。換言之,巴菲特正與美聯儲在「爭搶資金」,此時最大私人流動池不斷蓄水,而系統性銀行準備金卻在持續蒸發——兩者形成強烈反差,可謂美式金融版的《山雨欲來》。 近期,美國短端資金顯著緊張,聯儲局的Standing Repo...
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在 11 月 26 日秋季預算案定稿前,或將收到一份意外之「喜」——一個調高薪俸稅的契機。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將於本周五向財相呈交「政策前」的最終趨勢生產力預測。據媒體披露,OBR 擬把長期生產力增長假設下調約...
市場屏息以待美中貿易談判能否於本月底南韓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釋出緩和訊號之際,美國地區銀行Zions Bancorp與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卻同日爆出涉及欺詐貸款的重大損失。消息如冷箭穿空,令市場憶起2023年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驟然倒下的噩夢——地區銀行風險再度浮上檯面。反映市場恐慌程度的VIX指數周四(10月16日)突破25關口,直逼30;美元指數同步受壓下行,風險資產應聲重挫。這場「完美風暴」,雖似意料之外,卻也情理之中。...
倫敦入秋未深,樓市卻已感寒意。最新九月RICS房地產市場調查顯示,潛在稅項上調的陰霾令買家與賣家同時卻步,市場猶如覆上一層薄霜——大家抱持觀望態度,等待預算案明朗。倫敦首當其衝,陷入膠著狀態。 預算案未公布,樓市先行退潮 九月RICS數據顯示,新買家查詢指數連跌四個月,由8月的 -18 下降至 -19;新賣家放盤指數更由 -4...
恒生銀行近年深陷商業房地產貸款泥沼,10月9日,母公司匯豐控股突然宣布斥資1,601億港元,以高出市價三成、每股155港元的代價,收購餘下36.5%股權,將這家老牌華資銀行私有化。此舉既是匯控重組香港業務的一筆,也像為一個甲子的輪迴劃上句號。 匯控除每股155港元的收購價外,並承諾如常派發第三次中期股息每股1.3港元(10月23日除淨),誠意可謂十足。是次私有化將消耗匯控約165個基點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CET1),惟匯控同時宣布取消未來三個季度的股份回購計劃,料CET1比率可維持於14%至14.5%之間。 一箭三鵰 若言匯控此舉意在「掩飾恒生壞賬」,未免失之武斷——匯控本已持有恒生六成多股權,恒生的信貸風險早納入集團報表;而且即使退市,恒生仍須遵從金管局規定披露業績,無所遁形。然則說私有化與壞賬全無關聯,又恐太過天真。早前有報道指,匯控要求恒生出售高達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商業房地產不良貸款,當中包括英皇國際等借款。 內地房地產泡沫爆破五年後,香港樓市亦難獨善其身。大灣區概念雖盛,惟租金下滑、估值續跌、貸款抵押比率(LTV ratio)普遍逾百,信貸風險評級亦屢降;恒生就此類貸款的撥備僅17%,一旦出售不良資產,虧損勢須即時入賬,短期業績與信譽難免受挫。 恒生中期業績顯示,該行貸款總額8,197億港元中,一成七(約1,397億港元)為商業房地產貸款。其中,內地相關貸款159億港元,呆壞賬率高達55%(約87億港元),若加上11.9%的次等貸款,問題資產佔比近三分之二;至於香港地產貸款規模雖更龐大(1,238億港元),惡化程度亦不遑多讓,呆壞賬率超過兩成,次等貸款近12%,而信貸損失準備僅42億港元,顯見撥備不足。管理層已言明下半年情況不容樂觀,勢須增撥信貸損失準備。...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可謂「日新月異」。中秋節過後(10月7日),國際金價再度創下歷史新高,升破每安士3,977美元,年內逾五十次刷新紀錄,勢如破竹,連華爾街老手亦驚嘆這是一場全球貨幣秩序的大地震。 今年金價暴漲,並非單純的避險潮或美元貶值效應,而是半世紀以來,全球信用體系的再審判。要理解「黃金時代」,須回望上一次黃金登上歷史舞台中央的起點——1979年。 七九舊夢:通脹、伊朗革命與「金價破天荒」 當年美國通脹年率高達14%,伊朗革命令石油輸出中斷,冷戰暗流湧動,美元信用岌岌可危,資金爭相逃往黃金避險。卡特總統(Jimmy Carter)不得不委派沃爾克(Paul Volcker)出任美聯儲主席壓制通脹。1979年底至1980年初,金價在短短一年間暴升兩倍,最高衝上850美元——若以今日購買力折算,約相當於3,500美元。 沃爾克為遏通脹,不惜痛下殺手,一度把聯邦基金利率推高至20%,其名句「The...
早餐桌上看似普通的一片芝士、一顆煎蛋、幾片蕃茄,加上一杯牛奶,卻折射出當前英國經濟的現實。三年前,這樣的早餐成本或不到3英鎊;如今,同樣組合已逼近5英鎊。這並非偶然,而是勞動力成本、氣候變化與稅費政策共同推動的結果。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最新數據,2025年8月消費物價指數(CPI)為3.8%,與7月持平。然而,食品及非酒精飲料的通脹率卻由4.9%升至5.1%,連續第五個月上升,創18個月新高。這意味著,即便整體通脹暫時穩定,家庭餐桌上的日常成本仍在顯著攀升。 食品價格上漲的背後因素 這一波食品價格上漲的背後,既有結構性因素,也有短期衝擊。結構性因素主要是長期累積的成本壓力與制度性約束:例如,最低工資(National Living Wage)逐年上調,使零售與餐飲業的人工成本持續上升;國民保險(National Insurance)及其他勞動保障費用增加,也使企業固定支出增大。這些成本難以短期消化,只能逐步反映在貨架價格上,形成持續上行壓力。...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下稱BLS)日前公布最新基準修訂,坦承過去一年非農就業數據被高估了91.1萬個職位。原本「新增175.8萬」職位,現修正為「實增新增84.7萬」;平均每月新增就業人數由14.6萬縮水到僅約7萬。數字一出,市場紛紛預計聯儲局(Fed)下周三將降息0.25%。 這並非單純的數字筆誤——91.1萬之差,等同於整個三藩市或費城的就業人口「一夜蒸發」。而此番修正,規模更大於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周末提及的80萬職位下修。...
英倫九月,天色漸短,落葉未盡,寒意先臨。債券交易員素有「候鳥」之稱,每逢季節交替,總會格外敏感。今秋倫敦金融城內,最讓市場神經緊繃的,莫過於英國國債(gilts)市場。 上周三,30年期英國國債孳息率一度衝破 5.7%,觸及自1998年以來27年高位,雖然之後回落至5.5%左右,但這道驚濤仍令投資者如驚弓之鳥。對比其他G7同儕 (見下圖),英國長債利率之高,猶如病人一身高燒,雖未瀕危,卻也叫市場不得安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