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7日,哈馬斯以恐怖方式突襲加沙,以哈衝突日益惡化,作為局勢信息最前線的新聞機構,也容易夾在不同立場的權貴或意見領袖中間,兩面不討好。作為新聞的受眾,連日來想為「平衡」這概念,在公共層面、在私人生活中,均比想像中難以把握。平衡,是指一種穩定的狀態,當受到多種對立的各方面,若每一部分都互相抵消,使整體無變化則稱為平衡。隨風擺之竹想起泰國。筆者在碩士年代在倫敦亞非學院修讀殖民地史時才知道,泰國是東南亞地區唯一未被西方強權殖民征服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也是唯一未被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國家。她在二戰期間見日本在中南半島有優勢,於是加入軸心國並容許日本借道泰國進入馬來半島。戰後,泰國也未因其向同盟國宣戰而被同盟國佔領。泰國之所以能保持其獨立地位,維持這個令鄰國嫉妒的「權力平衡」,全賴其能運用靈活的外交手腕。已故泰王拉瑪五世(即朱拉隆功1853-1910)留下的遺言,反映泰國為何採取務實、彈性,亦即不太堅持原則的外交手段:「泰國為一小國,人有限,不能與強國從事戰爭,必須八面玲瓏,與人無爭,不能過份親近某一強國,亦不可過分疏遠某一小國」。(註一)因此,有外交學者形容泰國「猶如隨風擺之竹」(Bamboo Bend with the wind)。泰國的外交生存之道,體現「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格言。作為一個四面都有潛在敵人的國家,或許維持外部勢力的平衡,才能掙得一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但作為一個人,只求與人無爭,營造出「好好先生/友誼小姐」的形象,內心未必有真的平衡。撞出來的平衡我們很多時候也傾向用一些極不平衡、充滿震盪的方法務求「撞出個平衡」:有人說,大亂必然有大治,所以同天鬥地鬥不如跟人鬥,用鬥爭、標籤和刪除敵人和反對思想,才能造就人人聽話效忠國家,因為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經濟、民生的目標,任由反對者嘮叨,是不能成大事的!未移英前,在香港也聽慣見慣此情況:不少人平日拼命的工作也不敢跟上司吭聲,難得放假,一定要找最化算的機票早機去晚機返地去最潮的景點吃最精緻的美食遊山玩水。短短幾天勞碌地「走馬看花」,以為平衡了平日的「營營役役」。有人說,孩子讀半天的幼稚園,下午在家「無所事事」,極不平衡。所以為他多報一家幼稚園:上午的,傳統一點、街坊一些,學中文又懂認真坐定定;下午的,用英語、非常自由的活動空間。魚與熊掌,兩者兼得,孩子快成才了!即使離開了學習有如壓力煲的香港,也有港人家長不因多了自由時間而喜樂,反而急於把香港那套搬來異地!有朋友在社區開粵語中文班,見到一個8歲男仔,中午已經打瞌睡,男孩告訴老師因為中文課已是周六中午前第三個的學習班!一早起身學普通話、之後科學班,再來上中文班!好像填滿了生活的空隙,把遊玩放空的光陰刪去,就是平衡而有效益的成長!堅持的平衡上述提到的平衡論述,都是真實地在我們的家庭、社區、城市出現。只是,平衡,不是又要魚又要熊掌;平衡,不是在兩個極端中擺來擺去像一艘不會停的機動「海盜船」。真的平衡,更不是唯我獨尊,天下萬事務必依我喜惡發生,把不中聽的消滅掉!個人層面的平衡,既不是抹掉自我做「風下之竹」,又不是被情緒牽著走任由自己如鐘擺左搖右擺。公共層面,也考驗個人如何參與公共討論,在紛紜甚至對立的意見中能透過討論、反思、設想而達致平衡,即使堅持一方的價值,但也尊重別人有理有據的觀點。以、哈炮火不斷升級,新聞工作者也成為眾矢之的。BBC在近日報道以色列的襲擊事件時,沒有將哈馬斯(Hamas)武裝分子稱為「恐怖分子」遭政府高官抨擊,對此BBC作出了自己的解釋,稱是慣常做法。另外,也有親巴人和支持巴勒斯坦立國的人士在BBC總部外淋紅油,表達不滿。其實,我覺得作為英國的公共廣播機構,BBC的人報道既小心求真,每張相都盡量有確實證據才報道。另一方面他們亦盡量平衡兩邊都有發言權,不是單單方面報道以色列的死傷,同時亦報道在加沙人民的生活處境。BBC堅持的平衡,並非鋪陳正反意見、各打五十大板、然後像彼拉多般洗手脫身的「持平、中立」,而是每次的用字和分析都冒著兩面不討好的風險,但同時堅持由新聞行政人員現身與反對者討論、辯論。這陣子駕車放工都有聽新聞podcast的時政節目,五天中有兩次節目,都碰巧有質疑BBC報道的意見領袖和政黨中人,而BBC新聞高層在節目中解釋。我雖然不盡同意BBC的理據,但新聞行政人員不縮在前線採訪人員背後,而是勇敢面對批評,努力就每個論點分析,實在令我想起情況幾近完全相反的香港(特別是新聞主管的嘴臉差天共地),也帶來很多反思,特別是如何在意見對立、世事紛擾的困難時期,腦筋不偷懶,了解各方鋪陳的事實,深入探討各方所言有何根據,才作定論。BBC倫敦總部大樓外的喬治·歐威爾銅像,牆上句子「假如自由真有什麼意義,那應該就是指把人們不想聽的說給他們聽。」摘自他為《動物農莊》寫的前言。(圖片 : Ben...

  • 收看節目 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2002年開始發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當時於全球18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18位。2021年香港排名下滑至第80名;2022年再下跌至148位,屬於發展中地區的「艱難」狀況。今集《記.香港人》找來在香港的新聞及傳播學的學者、在台灣的《光傳媒》總編輯,以及在澳洲的《棱角媒體》總編輯,分享他們對現時傳媒生態的看法。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我們說的Diaspora 流散媒體,是指當有很多人離開一個社會去另一個地方居住,形成一個海外社群。這個海外社群自然會出現獨特的媒體需要,亦會自然地有媒體出現去服務這個海外社群,這現象在不同年代都會出現。譬如八、九十年代香港都出現移民潮,但那個年代整個政治生態沒現在般複雜,香港跟海外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亦沒這般割裂。因為香港媒體環境本身亦轉變得很厲害,香港媒體本身有的空間、自由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壓縮。」「所以我覺得一定有補足的可能性,固然如果香港的空間愈窄,或者香港愈少人去做各種報道的話,需要海外去補足的需要就愈大。」梁嘉麗.光傳媒總編輯「我認為大家都能理解,過去幾年香港媒體生態有很大的改變,幾間比較大的網媒和報章都相繼結業。我自己覺得出現了很大的缺失、像一個黑洞,不少新聞會沒被報道或是明顯少了多元性,角度比較單一。」「我不說其他,只說媒體生態,那一點光那怕多微弱其實都很重要。因為在大家都努力奮鬥的道路上,其實大家都很孤單,很孤獨。如果你見到對方,或者見到遙遠處有一點光,那怕可能是微小的一點光,起碼你會覺得有人在同行。」「很多人問我們怎去和其他離散媒體區分,怎去和香港現在的媒體去⋯⋯大家是否競爭對手。我自己覺得這個『黑洞』其實很大。要填補,你需要有多少間這般『蚊型』的媒體?只有三、四個人,就算你有十個人;以前蘋果數百個記者,600、800個記者的規模,怎去填補?怎樣也填補不了,怎樣做也做不到⋯⋯根本談不上互相競爭,所以關係是互相填補。」潘麗貞.棱角媒體總編輯「很多香港人和我一樣,感到責無旁貸要挺身而出。我們都有種責任,無論對香港,對香港人都有個責任。」「如果媒體、在地的組織,大家都能發揮作用的話,每個國家裡的香港人社區,就可以凝聚在一起。雖然在每個國家之中,香港人是少數群體,但如果我們做得好,我們這個少數群體亦能發出很大的聲音。我希望能做到這一點,海外港人媒體主要以網上平台和社交媒體形式發放內容。」「不只是我們媒體負上代價,生活在海外的每個人都會感到壓力。你看見香港發生了那些事,又或者在個別案件見到你海外做了一些行為,回到香港都會出事。當我們決定做海外媒體的時候,已預計一定要犧牲一些東西。」 ...

  • 收看節目 薯伯伯今次想跟你講一個蘇聯時代的政治笑話。官員妻子為何要花時間,將托爾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由印刷版逐字逐字用打字機打下來?原來妻子用心良苦,為要吸引孩子看書。 笑話的背景,是當時的人民用這種「自己打字」的出版方式,將禁書在民傳流傳。而這些書所帶來的風潮,往往蓋過不少官方的認可讀物。 這個笑話,在五十多年後的今日聽來,竟然還是有點熟悉。 原文見《破土》Patreon|薯伯伯|光合作用|孩子除了打字稿,甚麼也不想讀|https://bit.ly/3rGhbxa ...

  • 收看節目 北京三年前出手制定《港區國安法》,直接在香港頒布實施,事前沒有公眾諮詢,到實施一刻才公布法例全文。 及後有十人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捕,包括駕駛插有「光時」旗的電單車、衝向警方防線的唐英傑。翌日政府出稿「訂出紅線」,指「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口號有「港獨」含意,劃下這道紅線後整整一年,法院才在唐英傑案中裁定這句口號會構成煽動他人分裂國家。 消失於公眾視線的不止是人,國安警員多次進入傳媒機構大搜捕,多名傳媒高層分別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和煽動。甚麼是煽動、甚麼不是煽動?言論自由或新聞自由,亦不是可以免除責任的「保護罩」。 立法至今,官員不停強調這一句:遏止極少數人危害國家安全。截至今年...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香港政治新聞是有40年歷史的尊子漫畫被迫停刊,與此關連的新聞是公共圖書館把大批圖書下架,部分內容涉及政治,部分與政治無涉,只是作者或出版人被政府列入黑名單。而由一名外國人營運的交通新聞網站 Transit Jam ,其創辦人向夏寶龍請願後,被中共喉舌媒體連日點名攻擊,亦於日前宣布停止運作。這連串新聞顯示,香港的言論自由正大幅倒退。 關注香港言論自由變化的人會知道,自2019年反送中社運遭政府強力鎮壓後,政治表達的自由就不斷被收緊,而在2020年中北京替香港訂立國安法後,更是每況愈下,其中以《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要員被拘、機構被迫停運,最為標誌性。如今這一波政治清洗,針對的已經不是嚴肅的政治新聞報道,而是政治諷剌、政治類圖書、打政治擦邊球的小型網上自媒體,反映北京主導的香港管治轉變,其目標並不限於封殺所謂反政府媒體,而是全面清除觸犯官方禁忌(例如六四)的各類出版物。 尊子漫畫停刊,《明報》並沒有明確解釋理由,只是感謝尊子四十年的持續貢獻,而尊子則表示是與報社協商後的決定。但《明報》的讀者和關注事件的公眾都看得清楚,這個既不符合報社理念與傳統,亦違背市場規律討讀者厭惡的決定,唯一可能理由就是政治——過去一年政府官員六度公開點名抨擊尊子漫畫,積累的政治壓力太大,以致報社和尊子都感到備受威脅,若不停刊便有可能步羊村繪本案後塵,被控以發布煽動刊物罪。...

  • 收看節目 自十二歲迷上粵劇 ,陳澤蕾 從未間斷探索這門傳統藝術之美。為了增加演出的機會,她創立劇團「月白戲臺」自編自演,同時也希望演出的劇目能呼應時代、為社會發聲。可是,當香港愈趨令她有口難言時,她選擇離開香港,抵達了幾乎不會有任何演出機會的英國彼邦。在痛苦無奈之際,她發現新居地原來與粵劇曾有一絲淵源⋯⋯似斷未斷,她又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粵劇的關係。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