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約翰遜最終請辭,今天已經不是新聞。然而當日收到他下台消息的震撼,至今還是印象猶深。人稱「肥波」的約翰遜,當日藉英國「脫歐」的困局而拜相,風頭一時無兩。及後於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中他一馬當先,團結西方陣營力挺軍援烏國,也為他在世界政壇樹立了強悍的名聲及領袖的地位。 約翰遜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均以其非常突出的領袖風格,廣被視為大西洋兩岸「民粹主義」浪潮的代表人物。特朗普以令「美國重新壯大起來」的口號,乘着美國的反移民浪潮進入白宮,同樣性質的反歐盟情緒亦令「脫歐」公投在英國通過,造就了約翰遜後來上台的契機。這股以「反全球化」/「反移民」為主要訴求的民粹主義現象當然並不局限於英美,但英美兩國作為世界自由民主體系的大國相繼出現民粹政治現象,就曾引來深切擔憂。 導致民粹政治泛濫的具體因素雖然眾多,各國也有各自的國情,但民粹政治挑戰既有的民主體制,不惜偏離西方世界主導的自由主義價值,甚至衝擊這些地方的法治和保守的道德秩序。大部分抱持自由主義價值的政治學者,視民粹政治乃西方「民主體制危機」的一種病象。原因是這些民粹政治並不默守形式化的選舉機制,尊重以專業理性為本的政策制定,反而是透過聳動人心的情緒化口號,動員起民眾對僵化民主形式的不滿,以「反體制」/「反既得利益」的名號,以更直接、更缺少規範的方式,動搖日趨老化和官僚化的「民主建制」。 民粹「強人」政治文化 因此之故,民粹政客無一不以「反建制」/「反菁英」的形象出現,以其較為「出格」煽情的政治修辭,不修邊幅的外表,甚至不依傳統道德規範的姿態,吸引庶民大眾的支持。由於這種政治所關心的不是理性議政,而是以情緒主導,於是領袖人物的「魅力性質」要比他們的行政能力,或者建立制度上的規範和制衡的能力更為重要,所以民粹政治容易滋長「強人」至上的政治文化,逐步遠離民主制下分權制衡的核心價值。 特朗普大受爭議的四年任期,充分展現了不了政治學者們對民粹政治的擔憂。他不按牌理出牌,視不少內政外交的規範如無物,貶抑老牌傳媒,反而依賴一堆新興媒體,不斷以散播與消費各式陰謀論,建立對他的信仰和個人崇拜。最終在尋求連任的大選中更不斷否定投票結果,甚至糾眾於國會山庄,試圖阻撓大選結果的確認,導致震驚世界的衝擊國會事件,演活了一切對民粹政治的夢魘。...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一集(2022年7月8日) 00:00《綠豆》簡介 01:38 林鄭月娥治下五年回顧:林鄭月娥上任時強調「施政新作風」,任內卻出現自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示威,離任開時又留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