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問手沾朱古力,選以紙巾或水清潔,何者更優?當是清水無疑,此理易懂。然而如廁後清潔身體的方式,分歧卻大。記得初到尼泊爾及印度旅行,驚見廁紙價昂,因當地人如廁後習慣用水洗肛,廁紙多為外國人買。雖說入鄉隨俗,但改變廁後清潔方式,非朝夕之事,當年亦有猶豫,需時心理調整。幸好旅客之間無所不談,眾人分享「抆屎秘技」,問明水桶用法,一試難忘。用水清洗,遠較用紙衛生,對嬌嫩處亦更溫柔。 以水淨肛方法多,最原始是用水桶倒水於左手,以水揉之。若廁設噴水裝置,視其力度,或直接用水,或需左手輔之。噴水裝置多見於中東、南亞、東南亞、地中海諸國。講究精緻生活者,甚至於家中設暖水噴槍,倍覺舒適。日本廁板智能複雜,噴水喉更簡便。洗滌後臀留水滴,自然風乾或紙巾印乾皆可,視乎濕度而定。 習慣以水潔淨後,即覺單以廁紙抹拭,肛上難免有殘留。當初在異國他鄉以水潔淨,主因其省錢、舒適及衛生,非熱心環保考量。然仔細深思,若日常以水清潔,紙巾用量大減,對地球亦是功德。紙張雖可分解,但製作過程耗水耗電,產生大量廢物,運輸亦耗碳。 猶記得疫症肆虐期間,我城經歷搶紙巾風波,甚至有盜賊行劫紙巾,荒謬至極。所謂活到百歲仍有新鮮事,誰料香港繁華之地,居然經歷紙巾短缺?若學懂以水清潔,紙巾需求或減,萬一紙荒再現,亦可從容應對,不至緊張便秘。 此文絕非建議改建香港公廁裝置,亦非否定紙巾用處,更非推動全民改變抆屎習慣。只想指出遊歷所得,莫過於吸納異地之長,化為己用。正因感受過他鄉風俗,即使環境有其局限,但改變個人日常,方知環保之道,不止單靠走塑。面對新知,擇優而從,抆屎亦能抆出道理。 ...

  •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這是我第一次跟這個家庭見面,他們是一致地沒有表情,頭頂看似有一朵黑雲跟著他們每一個人。16歲的女兒手上拿着手機,獨自坐在一旁;張爸爸也找到另一角落坐下;張媽媽看看他們各坐一邊,想一想便走近女兒坐下來。 張媽媽先開口:「我們來到這裡差不多三年了,但我們的關係愈來愈不妥當。特別是女兒跟她爸爸的關係,我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是好。」女兒目無表情地看着手機,問一句答一句;張爸爸也跟女兒一樣,不願意說話。 張媽媽嘆道:「雖然我們三人都同意移民,但來到了卻各顧各,我快要爆炸了!」...

  • 初來英國時,的確很難理解「英國」是什麼,原因是我們不太願意用人口流動(migration)的概念去理解一個國家。我們比較接受的,是一群人長期住在同一個地方,然後自古至今都留在那兒,並建立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國家模樣——但那只是一種簡化和扭曲的角度。 被視為是「英國人」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國的管治到了1066年結束。來自法國的諾曼人(Norman)征服了英國,並改變了英國的走向︰由主要受北歐斯堪地那維亞文化影響,變成與歐洲大陸文化融合,特別是受到法國影響。你說諾曼人是外來人?但英國溫莎皇室的族譜(family tree)也是追溯至諾曼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初讀這歷史真的會頭昏腦脹。諾曼人又不是法國人,卻又管治英國,那究竟誰是英國人? 答案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諾曼人的融合。...

  • 晚飯時間,女兒突然說:「今天在學校,有同學仔問我攞簽名。」 嘩!吓? 原來,小學小息的活動,熱門之一仍然是足球。波就好多個,不過大草地就這麼一片,一般都是一群男生搶先扭波、射波。女孩子嘛?只有少數男生會接納她們一同踢。跑速稍慢體力未夠的女孩,會被一些「衰仔包」拒諸場外。 有老師眼見如此情況,一個月前推出德政,就是每星期指定一天的小息,將大草地劃為女子遊玩場地,女孩就可以踢足球(男仔也可參與但要得女生批准),自此就天下太平了…… 且慢,有一天,幾個四年級Year...

  • 收看節目 莫宜端在英國一家特殊學校當言語治療師,面對著有嚴重學障的兒童,使命是要讓兒童體現作為一個人的權利和價值,被真正看重。看以幫助他們,但莫宜端最後發現原來自己跟兒童一樣,同樣要學懂如何說「不」、當世界不像你預期時,如何安於不安。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