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六四35周年維園燭光不再。 今年六四35周年,亦是23條立法後首個六四,香港警方早在6月3日,已經在維園、銅鑼灣一帶派駐大批警力。除了軍裝和便衣警員,亦有全副裝備的反恐特勤隊,及「劍齒虎」裝甲車在不同駐點戒備。 六四當晚,歐盟駐港辦事處署理主任及至少9個外國駐港總領事或代表,曾經現身維園,期間未見警方阻撓。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就在窗邊亮起電子蠟燭;此外,歐盟駐港辦事處、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駐港領事館均有在社交媒體出文悼念;德國駐港領事館亦有轉發歐盟的帖文。 想知道六四35周年香港的情況,請收看EP97《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47人案判詞具爭議,兩終院法官先後請辭;多國關注六四35,港府嚴管措施被批;中資電商巨企進駐,倫交所揭新一頁? 兩邊走走|第97 集|2024.6.7 全集內容...

  • 收看節目 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由2021年9月開始,在「大㰖女懲教所」服刑及還押。還押候審是《國安法》下的常態,期間她申請至少16次保釋被拒。 今年六四35周年前夕,香港國安警在23條生效後,首次引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拘捕 8 人,指他們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持續發布具煽動意圖的帖文,煽動憎恨中央、特區政府等。...

  • 收看節目 *警方於六月三日再拘捕一人,消息指為鄒幸彤舅父* 六四35周年前夕,警方國安處首次引用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拘捕多人,指他們涉嫌違反條例第24條「煽動意圖的相關罪行」。被捕人士當中,包括正在大欖女懲教所還柙的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 警方根據法庭手令,搜查被捕人士住所,檢取一批與案件有關物品,包括涉嫌用作發布具煽動意圖訊息的電子通訊裝置,警方在之後一日再有行動,拘捕多一名53歲女子,指她涉嫌「以金錢資助羅冠聰及其他人士」,違反「資助他人分裂國家」罪。想知道這宗案件來龍去脈,請收看EP96《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

  • 收看節目 港府在這一年希望香港「五光十色」,但政制改革加上國安重擊後,只留下「清一色」。年初宣布「復常」不代表市民回到「正常生活」,表達訴求有了新演譯。五一勞動節更在不知明的壓力下無奈取消,六四燭光不再,在維園被警察帶走的人被指「作秀」。國安向十三人發出通緝令,周庭、鍾翰林選擇出走。「軟對抗」成為特區政府新語,黎智英案、《立場新聞》案國際關注,完善了的區議會選舉,換來不足三成投票率,亦同樣觸目。想知道香港人如何面對這一年,請收看EP77《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 2007年前這裡是中正紀念堂,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是「大中至正」而不是「自由廣場」。這個改變是實現台灣民主自由的勝利,專制威權統治時代的結束。自此這廣場是人民表達民主訴求和集會的地方。在台5個月以來,我在不同時間到過廣場多次,有烈日當空,亦有清朗明月;遇過一邊舉行政治集會,滿場是人羣,同時有玩音樂跳舞、打太極拳的羣眾,大家相安無事,共濟一堂。這是自由開放公民社會的體現。本年六月四日是離開台灣前最後兩次到自由廣場,當然是去參與六四集會。當天微微雨,沒有以萬計的燭光、沒有叫口號唱歌,羣眾也不算太多,不可能與香港維園六四晚會比較。但我們在海外的香港人,能夠自由安全齊聚這廣場,毋忘8964和2019,重看天安門和香港遭鎮壓慘劇的錄影帶,聽有關人士的演說,讓我們知道民主和自由是要人民自己奮鬥爭取的,更顯出「自由廣場」的意義。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48集|2023.6.9▌《願榮光》料被禁港府指歌曲侮辱國歌▌六四拘捕震驚聯國警方記協掀「聲明戰」▌居英入籍條件或增非英籍人士擬變8+1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治新聞是「六四」事件34周年,香港警方用盡千方百計,阻止民眾到維園及其他公眾地方悼念「六四」,令原本象徵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與內地有所區別的維園燭光消失。這個禁止悼念的新聞,比一般國安法案件的影響更大,有力地向國際社會說明,香港的自由環境已經改變。過去三年,特區政府假防控疫情之名,反對民間組織舉辦「六四」集會。今年六月,防疫措施已盡撤,特區政府不再掩飾,擺明車馬就是禁止民眾公開悼念「六四」。不單反對任何集會申請,還動用大量警力截查接近維園的市民,但凡身穿黑衣或帶備蠟燭鮮花的,便安插一些懷疑罪名帶走調查。法院過去從未有判處悼念「六四」屬顛覆或煽動叛亂,保安當局卻全盤接收中央政治定調,但凡紀念「六四」即意圖顛覆,把支聯會曾經在集會使用的政治口號「結束一黨專政」無限上綱為顛覆中央政權、違反經修訂的中國憲法及國安法律,並把所有不涉這口號的悼念活動等量齊觀,作為全方位鎮壓封鎖的依據。多年來,這種全方位封殺「六四」悼念的行為,只在內地執行,例如提前把天安門母親帶離北京,禁止她們公開悼念,又在互聯網上全面封阻意涉六四的文字或圖像。這些封禁行動被香港及國際記者廣泛報道,令全世界都知道,即使三十多年過去,八九年以坦克和子彈鎮壓天安門學生運動,到今天仍然是北京領導人的政治忌諱。正因如此,「六四」後的三十年間,香港能夠每年在維園辦六四悼念晚會,公開記念「六四」死難者,便成為了一個標誌,說明香港與內地在政治和法律上有區別,香港這一制可享有內地沒有的自由。如今這標誌消失了,連最和平的以燭光記念死難者表達哀思的自由都不容許,其他自由便可想而知。連續三十年都出現的維園燭光,在疫後復常的社會中竟然徹底消失,還有誰相信香港自由不變?對於留意香港時事的人,以上說的其實早已了然於胸,特區政府會封殺「六四」悼念,完全是意料中事。但到了接近「六四」這天,海內外的民眾還是緊緊盯著,香港特區政府每一個「過分緊張」的無理舉措,例如向戲院施壓要求取消包場觀影活動,那怕看的電影與六四或政治完全無關,都在網上社交平台迅速傳播,種種當年今日的資料一再重現,充斥網上空間,彷彿抗議著當局的審查下架,提醒著民眾毋忘六四。不單如此,各種打擦邊球方式的創作,也大行其道,例如多個西方國家的駐華使館,便以各種意涵相關的圖像,測試中國當局的審查機制,暴露政治審查的荒謬。這些微枝末節,成了「六四」34周年的獨特政治風景。蔡玉玲的查冊案香港電台前節目編導蔡玉玲的查冊案終極上訴成功,終審法院於六月五日宣布,撤銷她的定罪裁決,也受到廣泛關注。這宗案件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警方選擇性執法,報復蔡玉玲製作七二一事件特輯,深入挖掘警方縱容白衣人在元朗行兇。香港記者以運輸署網上查車牌機制作新聞調查,每年數以千百計,警方卻單單針對蔡玉玲進行刑事調查,並視為較嚴重罪行,以控罪書形式控告,而在《大公報》記者黃偉強被揭發,於同一時期也曾以查冊為證據作報道,檢控當局便以較輕的票控方式處理,而同一名主審法官也對黃從輕發落,准他自簽保二千元守行為一年便撤銷控罪。這些執法上的選擇性與差別對待,令香港新聞界清晰看到,監察警權會遭政治報復!其二,運輸署在整件事上完全沒有捍衛新聞自由及公眾知情權,反而盡力收窄查冊制度,只容許有關汽車買賣或交通意外訴訟的查冊,對於其他符合公眾利益的查冊行為,例如記者調查使用汽車犯法的兇徒背景,或者盡職調查機構調查公司資產誰屬等,都被運輸署視為與交通運輸無關。進行網上查冊便視為使用虛假資料查冊,這種狹窄的法例詮釋竟獲各級法院認可,以致蔡玉玲一再敗訴,直至上訴到終審法院,才成功推翻運輸署的無理詮釋。運輸署會否服從終審法院裁決,還原昔日的寛鬆查冊制度,還是修改附屬法例,維持狹窄的查冊範圍,將會顯示香港特區怎樣看待資訊透明度這個重要課題。▌[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作者簡介半職爸爸,業餘畫畫:喺香港當下,用漫畫記錄畀小朋友的說話。

  • 收看節目 當「敏感日子」成為六四屠殺的代名詞,當六四屠殺在香港已成為禁忌,當政權越想抹掉歷史,身在自由土地的我們,越有責任盡力記錄,越有責任繼續說,將這些故事留存下來。雖然維園燭海已不能復見,但我們心中那燭光仍在,而且要一直燃點下去。「繼續記錄 取代遺忘」專輯,用影像記錄了今年六四的維園景象,配以歷年燭光集會的聲帶,帶觀眾重回我們熟悉的六四維園。三十四年前在天安門失去丈夫的天安門母親代表張景利、當年有份將輓聯印在港大太古橋的1989年港大學生會太古堂宿生會主席張銳輝、見證多年維園燭海的兩位支聯會義工、多年來在維園燭光晚會擔任司儀的六四舞台主席列明慧及林兆彬,成為記憶承傳人,盡力記錄以取代遺忘。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