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為工人謀利益的工黨如何處理工潮? 首相施紀賢帶領工黨政府上場大約一個半月,先後宣布公務員加薪 5-6%,以及多個公共服務行業員工加薪消息,但工潮並未因此停止。本月中運輸大臣賀樂怡 (Louise...
收看節目 《英國這邊事》EP12|2024.06.28|本周新聞重點:📰 維基解密始創人重獲自由 於美國小島認罪後回鄉返澳📰 兩大黨選舉前最後辯論 民意依舊工黨執政無疑📰...
英國首相辛偉誠宣布在7月4日大選,我們不如就花些時間研究一下英國的民主路,或者投票時更有歷史感。帝國時代的英國,其實已陷入革命的邊緣,因為18世紀末有兩場顛覆世界的重大革命︰在美國,殖民地的人民推翻了英帝國,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法國革命理念席捲全國,引發人民推翻法國國王、君主制度和貴族階層。在英國,有些人認為這些革命是偉大的,但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革命是危險的。英國最終沒有走上革命路,而是改革之路,你可說是幸運,但卻有其歷史軌跡。 貧窮與民主1832年的改革法案(The Reform Act),就創建了67個新選區,並擴大了縣選區的財產資格,包括小地主、佃農和店主。它也在市區賦予所有每年支付10英鎊或以上租金的戶主和一些房客選舉權。即使這樣能給予更多男性投票權(但卻是正式地排除婦女參加議會選舉投票),但其實仍只有3%的人口可以投票,這對工人階級幾乎沒有帶來改變。他們仍然沒有投票權,而且他們生活在貧困中。把民生和政治權利分開其實是不實際的。沒有議會代表、沒有投票權,又怎可以幻想有人會以政策保障你的生活呢?若你沒這種幻想,貧窮或者就是你追求民主的動力。英國在1830年至1832年間進入經濟蕭條時期,找工作非常困難。蒸汽動力紡織機等新技術又使成千上萬的熟練工廠工人失業。1834年,議會通過了新的《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將最貧困的人,例如失業者,送進救濟院(workhouses)。《濟貧法》名義上確保了貧困者在救濟院得到住宿、衣物和食物,而進入救濟院的兒童也會接受一些學校教育,但所有在救濟院的窮人都必須每天工作一定時數,變相是「服役」。許多人認為這是政府將貧窮變成一種「非法行為」,窮是要被罰的。但窮往往是人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啊! 六大訴求此時,憲章運動(The Chartist Movement)開展了。櫥櫃工人威廉·洛維特(William...
收看節目 個人資料洩漏,系統承辦商有責?;小島大風吹:恒大核數師陷危機;黑客多次攻入英政府部門網絡 今集內容: 01:21 《願榮光》臨禁令批出...
收看節目 上星期在英格蘭西南部一間公立醫院外,有醫生參與工業行動。他們手持寫有訴求的紙牌,高叫口號。這次已經是自今年三月開始有NHS醫生工會,組織工業行動以來,第一次在同一日內,有初級醫生和顧問醫生同時罷工。顧問醫生本周的工業行動,分別在周二和周三;而初級醫生工潮,則由周三至周五。到下月,這種一起罷工的日子,將會有三日,並在執政保守黨大會期間進行,初級醫生工會領袖表明,將會一直罷工,直至新政府上場為止。Dowan十歲跟父母由韓國來到英國定居,目前是初級醫生,他也有參與今次工業行動,響應加薪的訴求。他細說英國的初級醫生收入同工作量長期不相稱:「剛畢業的當全職醫生的,每星期工作48小時,賺取大約每年三萬英鎊;而年資較長的初級醫生,可能有雙倍薪金,約六萬英鎊。」「我們回到家亦有工作要做,要做關顧病人的工作,來自全科醫生、診所或醫院的工作,亦有職務發展方面的工作,要用上自己私人時間去做,佔去晚間、周末或假期時間。「我2018年畢業,當了醫生五年,每個月都要歸還(讀醫時的)債務。三個月前翻查自己的學生債務時,發現由最初六萬三千英鎊,因為利息增加至六萬五千英鎊。」#NHS #初級醫生 #顧問醫生 #工業行動 #罷工...
收看節目 綠豆|兩邊走走|第36集|2023.3.17 00:00 節目開始 00:23...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二十三集(2022年12月9日) [00:00] 開場[01:56] ▌終院裁決後提釋法入境處拒英大狀延簽證[13:01] ▌全港十八區播默哀...
英國的罷工浪潮持續擴散,影響愈來愈大。各地區的不同行業,都有工人進行或醞釀着罷工,當中尤以持續了好幾個月的鐵路和運輸工人罷工,對生活的影響尤為顯著,社會上也議論紛紛。幾年來移居英國的香港新移民,對於罷工也有不同的立場,甚至出現各種爭論。 反對罷工的人因為罷工帶來不便,有各種怨氣和牢騷,指責工人不應為了自己的薪金福利,發動罷工而影響大眾。這種意見當然是香港人所熟悉的,因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大多數香港人對工人權益的漠視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爭論中,相當部分的港人是抱「不反對」甚至支持的態度。他們認為無論怎樣,工人為了爭取自身的權益而「罷工」是無可厚非的,畢竟訴諸「工業行動」是英國確認的一種民權,作為新移民的香港人更應包容了解。 平情而論,這種觀點說不上是對這番罷工的同情甚至理解,因為事實上大多數香港新移民對於英國複雜的勞資關係,這個國家勞工運動的歷史傳統,其實少有確切的認識。對於鐵路運輸工人這輪罷工的具體訴求,也大都不甚了了,所以無法產生真正的「理解」或「同情」。然而,就著應該如何面對「罷工」這事,不少來自香港的評論聲音,都著眼於與一種言論商榷,這種言論把「罷工」妖魔化為純粹自私的行為。這種「撐罷工」的聲音甚至以是否對「罷工」採寬容態度,作為香港移民是否真正能「融入」英國生活,了解英國的自由民主文化的標尺——如果「依然」對於英國竟出現罷工而大驚小怪,那不如「返香港」繼續做「港豬」吧了! 將英國工人罷工引伸到移民能否融入的問題,以致是否繼續是「港豬」的討論,當然是超越了一般的「左」與「右」的意識形態爭議,反而更多地表露出,罷工議題是緊扣著香港人身份認同在當下的掙扎。因為目前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絕大部分是因2019年那場運動而來的,所以他們實在無法抽離於那場運動的經驗,去面對當下在英國出現的罷工。 香港人要「返工」 想當年抗爭運動中形成了「和勇不分」的態勢,街頭的示威集會與勇武抗爭交替出場,把運動一波又一波地推向高潮,抗爭者先後號召「三罷」,因為他們終於認識到,街頭激進示威已無法「升級」,而最「和理非」但卻又最有力的抵抗,正是全民可以參與的「罷工」、「罷市」和「罷課」。可是,「三罷」最終無法接上街頭勇武的棒,雖然中大和理大的勇武對抗是運動的「高潮」,但它們並沒有觸發大規模的「罷工」。這突顯出香港人生活的最優先選擇仍然是「返工」,運動也因此遇上了它最致命的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