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2006年成立的公民黨完成清盤程序,正式解散。擔任黨魁十多年的梁家傑說,由歷史來為公民黨功過評價,自己的心情是「也無風雨也無晴」。他個人強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會再參政或談論時政,也未有計劃移民。兩年前他開始每天行一萬步計劃,既強身健體也有所領悟。他說要繼續和留下來的人同行,勉勵香港人要好好活在當下,過得真誠。 ...
收看節目 「沒有抗爭、哪有改變」是社民連的口號。昔日站在抗爭前線的長毛梁國雄和岑子杰,今日仍被囚禁。牆外的戰友,不主動放棄,繼續發聲,後果是被政權以各種原因票控。街站上的橫額,由昔日寫上訴求的字句,變成黑布,最後連黑布也不能掛,只能豎起三枝伸縮桿,這是現在香港很少數的示威活動畫面。社民連副主席周嘉發慨嘆:「《基本法》仍然寫著遊行、集會、結社、示威等權利,但現實是另一回事。」 持續在街頭爭取訴求,議題甚至有點「炒冷飯」,但多次進入監獄的黃浩銘認為,這是因為訴求未得到回應。透過大聲公發出的聲音,幾乎煙沒於街角,社民連主席陳寶瑩仍期待,能看見轉彎的風景。 🎥人人公民系列三:留低一起作見證 --...
收看節目 香港人好鍾意返工,但很多時候一返工就會順應制度,失去了自主的時區,不敢發問。 藝術家程展緯從2007年起,將工運融入日常。他先後成功為博物館保安員、收銀員爭取椅子,也為便利店店員戴帽與否的權利。對他而言,創造力不應是藝術家獨有、藝術品也不一定是放在畫廊般的昂貴——只要有想像力,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2021年,他走得更深,成為港鐵兼職清潔工。在日常工作中,他登廣告、默站、在IG唱歌。在傳統組織逐一消失、沒有方法的年代,他覺得人們只要去試,以想像力超越局限,將身份的界線變得流動,找回自己的自主性,總會碰到各種可能性。 今年8月,他受邀到外國進行藝術交流。在離開前夕,他不捨地回顧過去一年多在職場上碰出的新可能,而他強調自己一定會回來香港,把考察到的經歷繼續滋養這片土地。...
收看節目 【人人公民系列一:本土研究社】2021年是香港公民社會分崩離析的一年,逾五十個公民團體或組織在政治壓力下,紛紛宣布解散和停運。如何在當下的香港發揮公民權利和盡好公民本份,是留下來的人需要思考和實踐的領域。就算時代再壞,也無人可以否認我們的公民身份,《人人公民》系列訪問了當刻仍在香港努力的人和組織,系列第一集是成立十年的民間研究組織「本土研究社」。 在公民社會一片退潮聲中,2010年成立的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卻選擇留低,繼續堅守民間研究的陣地。過去十多年,本土研究社除了就土地供應、房屋政策、丁屋權益、棕地發展等議題發表多份研究報告,更致力透過媒體和網絡,積極與大眾分享研究成果。他們更善於提供官方資料以外的數據和資料介入政策討論,成為政商界以外重要的民間聲音。 但今時今日,面對公民社會瓦解、傳媒萎縮、資訊不透明、經濟下行及移民潮令捐款減少,本土研究社正面臨甚麼挑戰?他們又如何積極應對這些新常態,讓民間研究的使命和角色得以繼續保存? ...
收看節目 香港的淨人口移出,由2019年起到2022年上半年,累計達23.1萬。這個概念性的數字之下,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獨立家庭,離開香港流散在異地各處。 BNO簽證移英潮經歷兩年,隨一批又一批港人先後落戶,這群因相若理由離開,擁有近似價值的人,開始在各地凝聚。 有前香港區議員在較少港人居住的地區,組建港人組織,延續「遍地開花」的精神,為凝聚香港族群,重建港人公民社會深耕細作。 無政治背景的移英港人,亦在自身的條件和能力下,為港人建立聚腳點,集散香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