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陣子,教會的朋友開放家居,約了幾位阿太一起到她家吃早餐、傾吓偈。幾個人的茶聚,已反映族群的多元:主人是加勒比海移民後代、有三十出頭的愛爾蘭裔女教師、一位曾旅居美國和德國的女士,還有我就是資歷最淺的新移民。大家不約而同談到北愛爾蘭。 誠惶誠恐的童年 女教師聖誕假期跟丈夫和稚子返貝爾法斯特度過。她說出生和成長於上世紀90年代, The Troubles (北愛問題)稍為緩和。英政府與當地的保皇派、共和派開始連串艱難的談判。直至「血腥星期天」26周年,在1998年英國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委任法官...

  • 在不再新但又不完全熟悉的國度,踏入2025年。不作甚麼大事回顧了。曾經有段時間作為新聞工作者,非常敏感於所有日子和宏大敍事,自身無大事,但社區、社會、大環境終是大事連年,很好回顧。每次因為以往工作和習慣使然,看慣大事回顧,總寄望自己身處的社會會變得有理有節一些,好人好過一些,世界和平一些。然而,在大敍事訓練下, 一個人總是變得渺小,沒甚麼事,還是打理自己的業務、生意和廚房好了…… 反而大環境以致小宇宙經歷大變的近年,從身邊人學懂,不要以為是事小而掩面,不要看輕小事對自己和身邊人的力量。日常,好好的體味日常,正常地表達關心,不要想太多地珍惜當下,這樣的回顧,對我而言,總不嫌多,其實很治癒。 不斷經歷斷捨離 一個值得自己再回望的,是車。我們一家住在小城鎮,公共交通不足,要開車上下班。還記得三年前的冬天,找到一部二手車陪我返新工。豈料未到聖誕就撞車,還要是雨雪天連環撞兩次。車子晚上被拖走了,丈夫也到現場接走驚魂未定的我。親友頻頻安慰,說人無事最重要。的確,感謝主,我絲毫無損。不過,聯絡好保險經紀,安頓好到車房維修後,回到家中,忍不住抱頭痛哭,暗罵自己太不小心,控車技術太遜…… 如是者,聖誕過去,很快就到新一年。我致電車房師傅想知究竟何時可以取回座駕,因為電召的士上班實在肉痛。豈料師傅好一句「I’m really...

  • 文章面世一刻,在英國做學生或在學校工作的,終於可以唞一唞氣,放假大過天。也借小小專欄祝讀者聖誕快樂,並數幾點跟過聖誕有關的體會。這是一家移英後過的第四個聖誕節,對英式聖誕的儀式感不陌生了。我信主基督,聖誕紀念救主降生固然重要,但英國當下過聖誕,市面和一般學校的慶祝活動大多是去掉信仰的痕跡,見聖誕老人多過聖嬰。其實,聖誕氣氛自十一月下旬已經越來越濃。即使身處距離倫敦個多小時車程的小鎮,不少商店街(High Streets )在十一月底已經亮起聖誕燈飾,令冬令時間的傍晩添上溫馨和期盼。英國經濟不好,但似乎無阻居民即使面對高昂電貴、加稅、多處戰火未熄的當下,好好過節。 其中一個聖誕將臨的小確幸,是有些小鎮也有醉人的燈飾看呢!例如離我家十分鐘車程的小區,居民自行把整排屋張燈結綵,並歡迎其他人來欣賞、打卡,分享佳節的喜悅。他們希望透過分享聖誕燈飾為當區的善終服務籌款。除了「嘩」一聲,真的感動到說不出話來。你要想像這兒電費不便宜啊!這兒的人只是放了一個錢箱、加一個QR CODE鼓勵大家捐款,我們也作出少少貢獻。以往在香港,聖誕指定動作一定是去看燈飾。整個尖沙嘴星光熣燦。物換星移,這兒沒有了鬧市,燈影串串更非必然。然而,鄰舍的信任、互助的精神,也是在黑暗中透出的美善。...

  • 又快到聖誕。 行聖誕市集喇、朋友又翻箱倒篋找出聖誕毛衣Christmas Jumper(我總想起《BJ單身日記》中的老套小鹿冷衫)…… 當然還有電台、電視又播爆的聖誕流行曲。 只是作為信仰基督的人,在英看到的都是去信仰化的聖誕佈置和活動,Father Christmas蹤影處處但基督降生卻靠邊站,惟有自家窗飾和舉辦教會活動讓人知道聖誕原是慶祝甚麼的。 ...

  •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我和丈夫都是歷史控。我愛聽故事、說故事,而外子就鍾情研究古建築,從一磚一瓦發掘前人生活文化。幸好有這共同嗜好,讓我放下書本時,又或他肯放下電玩,兒女又自有節目時,我倆可以開車到英格蘭不同的小鎮,細味各有特色的地方博物館。 深秋這個周末,一向是喼汁粉絲的我,來到喼汁的發源地Worcester伍斯特城。李派林喼汁 (Lea & Perrins...

  • 三年前的端: 深秋11月初,登陸英國剛好三周年,決定寫信給自己。 翻開日記,三年前在香港臨上機前,你流著淚寫下長長的文,給老公看了,兩人眼眶又再紅起來。 你當時描述只有十歲的幼女,難以排解離愁: 「莫看她跳跳紮紮,其實很敏感、更念舊。有一次,她想起將會離開死黨、外婆、嫲嫲,就哭了出來。由在車上低聲啜泣,回到家梳洗好還在嚎啕大哭。已經一小時有多,她愁,我更愁。唯有跟她說:『阿妹,媽咪都有好多人唔捨得,所以一齊喊啦。但喊咗咁耐,我想為剛才提到的AA、BB和CC逐個祈禱,好嗎?我哋見唔到佢哋,但天父可以翻牆免檢疫,祂會聽我哋禱告,保守每一個。』 妹豬哭聲竟然止住,我們就一個又一個提名字祈禱,大大話話過了三個會合,我開始睏到口齒不清,母女倆最後祈禱多三巡,在語無倫次中摟著睡到天明。往後,孩子也悟出『飯係一啖一啖食,禱係一天一天祈』的真諦。感恩的是,孩子的情緒不再塞在心裏,不用等火山爆發,而是慢慢學與陰影共處。」 願你...

  • 秋高氣爽,不少英國大學都選擇在周六舉辦開放日。今時今日,資訊發達又經歷過新冠疫情,有院校也會舉辦網上開放日,即使有實體活動,也可能同時網上直播。但預科生若想對不同的校園或院系有更深了解,親身參加開放日,當然最好。所以,因為兒子,我又有機會看看今天的大學校園是怎樣的。孩子有興趣的院系,他早就登記了參加講座。我對科學事宜興趣不大,於是在大學校園四處蹓躂。走走看看,跟大學生義工聊聊天,看看畫展。忽然想起自己升大學時,跌了重重的一跤,一個學期信心全失。這麼遠,那麼近。若我要向正在選校的孩子或其他年青人有甚麼提醒,或許,就是要做個肯問、愛問、不怕問問題的人吧。是這樣的。我不是一個天生好問的人,反之,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下,加上家父家母從小提醒不要做出頭鳥的教誨,我是一個超級懂得答問題的人。 入學後的滑鐵盧不論是做筆記、答考卷、填是非題、選擇題(包括推敲出卷老師心理誰最多把 A定為正確答案那種心戰技巧),我的眼光非常獨到,走筆之快,同學往往嘖嘖稱奇。不過,當我恃着高考優異生而負笈英倫修讀學士課程時,我還是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小的應試訓練,必定足夠我應付大學的學術要求。只是,我上課第一個星期已經遇到學習路上一次滑鐵盧。上外交關係的第一堂導修課,教授問大家對1991起由英美聯軍對伊拉克發動的「沙漠風暴行動」有何看法?此戰應打不應打?是否無以為繼?又能否解決所謂伊拉克的問題?並囑咐十多名同學下周上課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我立即啟動在港讀書多年的「必勝機制」:即到處搜集資料,把多家立場迴異的報章雜誌的社評和相關文章做成撮要,並在課堂上詳盡報告。豈料,自覺完美的表演卻換來老師超過一個小時的學業輔導!老師在課後叫我留下,語重心長的問:「莫小姐,我想知道你——你作為一個在香港成長的中國人—— 對聯軍發動的戰爭有何看法?」「我不是用二十分鐘說明了我的看法嗎?究竟哪些論據有問題?」「其實,撇開各報章的論點,你自己覺得這真是正義之戰嗎?爭取到怎樣的『義』呢?」你的看法…撇除其他專家學者的論點,你自己的看法… 提出問題的「茶煲」老師這句話,把我徹底擊敗。但驕傲的人真的是必須有如此的打擊,才能面對自己的缺乏。缺乏甚麼呢?原來我這個人人皆讚的優材生,忙於答各方的問題,卻忽略問自己的想法 —— 不理那種潛藏心裡的想法在別人眼裏是否低水平、暴露自己的無知;不管在學院的課室內大多是來自英、美的同學 —— 我能否不怕意見屬少數而能暢所欲言地說我所思所感?我又有沒有一個看法?我基於甚麼原則或信念提出這個看法?這趟的擊破舊我,思索真我的過程,花了足足一個學期有多。再站起來的,不再是那個信心滿滿的「答題王」,而是提出問題的「茶煲」。答案?當然重要...

  • 英國物價仍高企,所以逛二手店已經成為我家喜愛的消閒活動。一年多前在二手書店,買了一本名為《戰爭詩集》War Poems的硬皮書,十多年前的印刷極精美,只售兩磅,就帶回家了。但詩集入住我家書櫃後,我鮮有翻開來看。罪過。誰料到是初中的幼女,提醒我這本詩集的存在?!這趟阿妺與英詩、亞媽與詩集的神奇再遇,一定要記下來。因為實在太意外、也長了我知識。女兒熱愛運動和任何動手做的工藝啊、習作呀。可是,一說起閱讀她總是一副拉牛上樹的德性。她上學至愛的,當然是體育、家政、設計與科技 (Design and Technology)等科目。但有一天,跟女兒夜話時,她喜孜孜的要我聽她說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我問她,噢,又是歷史科的大發現嗎?女兒說「不」,是英文科呢。原來,女兒的英語老師,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詩作切入,介紹詩的體裁、詩的力量,詩人怎樣透過精煉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情感,如恐懼、如厭世、如希望。孩子這樣說:「你聽過Sassoon嗎?他參加過一戰。他寫過好多詩,講戰壕的苦難,好出名的!」唔… 我坦言沒有看過Sassoon的詩,只聽過同名的名髮廊和洗頭水… ...

  • 新學期開始,孩子們,您們好嘛? 您們雖不多言,有些甚至未有口語,但新課室、新同學、新老師,讓你們一時反應不過來,必定不太好受,是嗎? 拓闊一點就好了 患自閉症的新生阿信(化名),因為新冠疫情輟學。世界復常了,可是15歲的他習慣了反常—— 宅在家變成他唯一接受的日常。即使是跟家人去超市,或參加他曾經至愛的SEN足球班,要他踏出家門都總是困難重重。家人照顧越加乏力,停學兩年多,阿信八月終於加入我們學校及入住宿舍。 阿信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工作、節目的轉變。別人眼中芝麻小事,如換了相熟的教學助理,或原本每天都做的戶外早操因天雨而取消,對阿信都可能是極大震撼。他會怎樣回應呢?阿信不會打鬧、不會大聲抗議,面對這些消化不了的要求和轉變,他總會吃吃地笑 ——...

  • 最近遇上一本書。看完幾頁,竟要深呼吸才可看下去。但又忍不住追看,幾個日夜把它看畢。 這書是Victoria Belim著的The Rooster House: A...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