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數則,其一是被控發布煽動刊物罪的《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作供,以香港一貫新聞運作原則作辯解,令案件變相成為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審判;其二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獲擢升,接替駱惠寧當中聯辦主任,反映負責維穩的官員全面主導香港政策。其三,北京在世衛再三要求下,終於公布新冠病毒最新死亡數字,從12月8日至1月12日全國共錄得59938宗死亡病例,住院患者127萬人。官方指全國發熱門診及急症的高峰已過去,但有專家指農曆年大批城市居民回鄉度歲,勢將觸發另一波感染高峰。 鍾沛權: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 據《獨立媒體》、《法庭線》等報道,《立場新聞》母公司、前總編輯鍾沛權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1月13日於區域法院踏入審訊第20天,鍾沛權繼續就涉案17篇被指煽動的文章作供。在庭上,他否認訪問流亡海外人士是想美化他們,指羅冠聰等人當時具有新聞價值。至於控方指應在訪問中與受訪者立場切割,鍾認為無論建制派或異見者皆無必要,因報道被訪者言論不等於認同其言論,他亦不理解控方指連續一星期刊登3篇專訪便「目的不言而喻」,他說只是「做起咗訪問就想盡快出」。 就他離任總編輯後中大衝突兩周年報導,他認為受訪者僅憶述自身感受和見聞,倘這樣也算煽動,「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又指報導鄒幸彤獲頒「中國傑出民主人士奬」一文,是典型新聞報道,僅平鋪直敘鄒的聲明,若這篇也可成為罪證,反映煽動罪界線模糊不清和隨意,「叫人點遵守呢?」 對於《立場》刊出大量博客文章,鍾向法庭解釋,是希望實踐言論自由,博客文章不論立場如何,「即使水準唔太好」,只要言之有物,能自圓其說,都會盡量來稿必登。他又提及,作為新聞機構,想向讀者呈現「多元觀點」,故會在博客推介性小眾議題、環保和文化藝術等,並非純粹推介政治評論的文章。 變相對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政治審訊...

  • 踏入2023年初,最矚目的新聞是內地與香港通關,兩地人員入境可以免檢測隔離自由往返。由於內地遲遲未有回應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適時公布準確可靠的新冠疫情數據(包括感染人數、重症及死亡數目等),令國際社會監控全球病毒變化的拼圖缺了重要的一塊,而香港至今仍遵循國際標準處理疫情相關數據,通關後內地湧港人數急升造成的疫情變化,或會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疫情的探熱針。 香港扮演內地「替身」(proxy)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例如國際社會分析中國的宏觀經濟狀況,乃至個別經濟板塊,如樓市、零售、科網電貿等,大多會參考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的數據。由於上市公司發布的資料較多,數據經國際會計準則處理,集合多家企業數據形成的經濟拼圖,便變得有參考價值。 同樣的概念其實適用於其他領域。舉例來說,如果要探討內地現時短缺什麼物資,除了在內地各大城市做實地調查,或搜集網上交易數據,還可以觀察內地旅客來港購買什麼商品、香港市民返內地探親訪友帶什麼手信。這些個案反映的是真實的民生需求,比官方媒體公布的資料更能反映現實。香港由於社會透明度較高,資訊流通也較內地自由,因此仍然是觀察內地的一個有用的窗口。 與其抗議 不如做好通報 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國的航班月初陸續恢復。南韓當局發現,中國入境旅客抵境後做病毒檢測,有多達兩成至三成呈陽性,顯示內地感染人數遠遠高於中國官方公布。其後南韓要求中國旅客登機前須出示陰性檢測報告,這樣便令抵境旅客驗出病毒的數字大跌,不再反映內地的實際情況。...

  • 2022年結束了,人大常委會應特首要求解釋了港區國安法,把是否容許海外大律師代表國安案被告出庭這皮球,一腳踢回特區政府那邊。與此同時,內地居民出境旅遊的限制即將解開,多個國家宣布限制來自中國的旅客入境,美國的限制包括香港和澳門;因應大量內地旅客可自由訪港,有市民擔憂疫情惡化,趕快注射疫苗,有市民恐怕發燒感冒藥被搶購一空,預早囤積物資,也有地產代理歡喜雀躍,期盼內地買家刺激樓市復陽,這些憂喜交集的景像,描畫了一幅新的一國兩制圖畫——壓縮兩制差異使香港盡快一國化,與維持兩制差異突顯香港價值,這兩股對立的思維,正在各個政經現實處境中不斷角力! 特區政府為什麼要提請人大釋法?因為終審法院判政府敗訴,裁定黎智英聘請英國大狀並沒有違反港區國安法,是行使《基本法》賦與的正當權利,特區政府不接受這個結果,要求人大常委會出面,推翻終審法院裁決。北京領導層對這個請求反應冷淡,最終雖然答應了,但䆁法公布讓人啼笑皆非。 動不動就找人大常委出頭 據電子傳媒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表示,今次釋法有利於釐清有關法律規定的含義和適用法律的依據,及時妥善解決《港區國安法》實施中遇到的重大爭議問題;對香港居民依法正確行使選擇律師的權利,對香港特區正確行使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將帶來正面及積極的效果,不存在損害香港高度自治權問題。 負責人又指出,《港區國安法》第7條明確規定,特區應當盡早完成《基本法》規定的維護國家安全立法,完善相關法律,這一規定應當認真落實到位。人大常委會今次審議有關議案時,有意見明確提出,香港特區應當及時修改完善本地相關法律,包括《法律執業者條例》等,充分運用本地法律解決《港區國安法》實施中遇到的有關法律問題。這種意見是有道理的,應當引起有關方面足夠重視。 這樣看來,人大常委會的公布其實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國安案件若被告要聘請海外律師,是否涉及國家安全,應該由特首或他主持會議的國安委判定,這是明裏幫著特區政府去壓法院,讓特區政府有下台階。另一個重點是說,國安案可以聘請甚麼律師、具體規限和程序如何,應該盡早由特區立法規定,這是暗裏給特區政府打臉——若要改變法院裁決造成的海外律師來港執業安排,根據普通法制度由立法機關修訂相關法例,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動不動就找人大常委出頭,替中央戴上不尊重香港法治與司法獨立的帽子?...

  • 踏入2022年12月,北京的防疫政策一夜巨變,清零名存實亡,封城封區解禁,健康紅碼消失,老百姓突然嘗到久違的自由,卻也迎來了一波凌厲的新冠感染大爆發,醫院擠滿病患,停屍間遺體堆疊。這次防疫政策大逆轉,與連串外交姿態調校,以及宏觀經濟措施同步出台,反映北京正全面調整其國策路線,重振經濟似已成為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的首要目標,但二十大前後的政治角力餘波未了,政經路線的交鋒在2023年相信還會不斷出現。與此同時,香港的政局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特區政府一貫地落力執行北京制訂的港區國安法,對蘋果日報案寸步不讓,儘管被告黎智英獲終審法院批准,聘用英國資深大律師出庭,前律政司長梁愛詩亦認同終院裁決,認為符合《基本法》和《國安法》,但特首李家超在裁決頒布後立即宣布提請人大常委釋法,同時拒發簽證,誓要阻止黎智英聘用英國大狀,此一政治忠誠表現,雖獲港澳辦、中聯辦等支持,卻得不到人大常委會的正面回應,釋法與否一直懸而未決,造成了罕見的尷尬局面。這次京港取態分歧,反映北京對港政策為追隨國家外交及經濟策略需要,也進入了調整階段。令外界對中國經濟重燃盼望北京的防疫政策突然大變,導火線相信是政治因素,即全國多個城市爆發群眾舉白紙示威,抗議封城封區太久太密,嚴重影響民生,顯示民眾已集體抗疫疲勞,累積怨氣甚深,原先以清零為目標的政策已無法執行,調整事在必然。「新十條」迅速出台,從時間和內容上看,主要考慮是全面解封,盡快恢復經濟生產和民生消費,解決二十大召開前積下來的危機,為二十大後的政治班子打開新局面。防疫新政策出台前,北京在外交上積極緩和與西方的關係,習近平親自出席國際峰會,向西方元首釋出合作信息,撤消對澳洲的貿易禁制,其後又召回捅了馬蜂窩的駐英使節。在宏觀經濟方面,央行和國營銀行向大型房地產企業注資,穩住了垂危的樓市,領導層又公開表示支持網絡平台企業,改變了過去一年不斷加強管控科網企業的口徑,共同富裕的口號也低調處理。這些信號出台,明顯是為了令外界對中國經濟重燃盼望。不過,防疫政策急轉彎,欠缺鋪墊和配套,引起的危機相當巨大,其一是國民注射疫苗加強劑的比率偏低,尤其老齡人口連一半也未到,全面解封後新冠病毒迅速擴散,欠缺保護力的民眾容易出現重症,醫院難以應付短期内急增的重症病人,許多本來可以挽回的生命勢將一去不返,這個悲劇在新政出台後兩個星期便成為事實,令全世界震驚不已,許多關注中國的人都在問,中國的舉國體制向以執行力著稱,為何在防疫退場上會如此草率粗疏?其次,國家媒體為了解釋新政策,安排官員和專家講話,把新冠病毒說成毫無威脅,不用擔心,甚至不叫新冠肺炎,改稱新冠感冒,這些說法與過去三年反覆宣傳新冠殺傷力巨、後遺症多,可謂南轅北轍。老百姓很自然會問,若新冠病病毒變種後已不足懼,過去數月那些封城封區、強遷隔離、禁止出行、撲殺寵物等嚴苛措施,到底是為了什麼?調整治港方針政策防疫政策一夜突變,客觀效果就是令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影響相當深遠,沒有資源離開的,只能以各種各樣的躺平來消極抗議,有經濟條件的卻會積極「潤」(run),把資金和家人送出境,令二十大後的穩定經濟措施能否奏效平添變數。加上二十大前後的官員大執位,造成了許多重要政策由新官主理,其經驗與能力是否足以拆解當前危局,也是未知之數。還有,共富的政治目標與創富的經濟方針能否調和、如何調和,亦有待觀察。這些都將成為2023年分析中國走向的重要指標。中國的大氣候,直接影響香港的小氣候,這是分析香港時局者的共識。二十大後北京的治國措施既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的治港方針政策也必然會有所調整,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特首提請中央釋法,會忽然吃了一記悶棍。黎智英是否聘用英國大狀,本來並不重要,在國安法指定法官監理下,誰當辯方大律師都不影響案件勝負,但特區政府卻要千方百計阻止,層層上訴至終審法院,終審敗訴便尋求釋法,不顧終院尊嚴與法治精神,這明顯是出於中央治港官員的指示,作用是向高調關注黎案的美國白宮表態,香港問題不容西方勢力插手!但如今北京調整外交政策,戰狼暫時退場,換上親和合作姿態,既要修補親俄致疏遠歐洲之誤,又要減慢美中經濟脫鈎步伐,換取時間空間發展自主科技,此時此刻,在香港問題上該向西方發出什麼信號,便須重新思量。▌[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