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陣子,有居英港人團體,趁612三周年發起了「重建香港公民社會」活動。但活動未啟,已惹各方爭議。其一就由其命名而起——要重建香港公民社會,無異於判定香港公民社會已死,究竟身處海外的人,憑甚麼標準作這樣的定奪?又有甚麼能耐可遙居外地重建香港的公民社會? 有關爭論,孰是孰非,筆者沒能力介入。但爭議卻使我省思香港公民社會的歷程、發展、局限,以及其滄桑與重生——若果,還可能的話。 公民社會的發展確實有其在地根源,也有其歷史軌跡,斷不能橫空嫁接。公民社會的出現,也往往是政治及社會環境創造了條件,是由極權專制逐步走向自由開放的伴生物。 70年代香港公民社會發軔 若果說,七十年代是香港逐步擺脫國共兩黨鬥爭政治,是扎根本土的香港公民社會發軔歲月,然則教協(全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與各個公務員及政府資助機構工會的創立,則是獨立自主的公民社會組織茁壯的體現。當然,還有大大小小的勞工及社區發展組織,如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及社區組織協會,也在這段時間成立。 1989年,中國爆發民主運動,香港公民社會幾乎總動員向北京學生作出不同程度的支援,支聯會亦於六四前成立。北京血腥鎮壓民運後,原本就親中共的組織,也就陸續返回崗位;而獨立自主的公民社會組織,自那時起,除卻推動團體本身的組織目標外,大部份都站在民主運動的一邊,不是中堅,就是後援,直到2021年嘎然而止。...

  • MIRROR 演唱會意外上月底發生,我現在才第一次公開表達感受。首先,我想向受傷的舞蹈員們,仍在醫院奮鬥的阿Mo和MIRROR十二子說,很多在外的香港人很關心你們。其實有不少海外的樂迷都很期待看演唱會的直播,演唱會取消固然失望,但擔心你們安好之情更甚。事件對身在海外的我衝擊,雖不如對在香港的朋友般直接,但那幾天鋪天蓋地的新聞也令我看得搖頭嘆息。一場在公眾地方舉行、經政府相關部門批准的表演發生如此嚴重的意外,大家自然會疑問這是否涉合規管上的漏洞,相關部門是否有失職。但那些在意外後立刻跑出來說會主持公義的高官,似乎對此隻字不提。現在快速組成一個調查小組,但成員都是政府專家和公務員,並不獨立,真的令人擔心這會否如南丫島海難一樣,涉及政府部門的責任多年也未能追究。不應太早推論傷殘情況意外發生後,除了主辦演唱會和擔任MIRROR經理人的娛樂公司負責人出來致歉外,那些負責工程製作的公司不是保持沉默,就是與事件劃清界線。暫時未見警方上門調查相關的公司,令人憂慮一些重要的證據可能在這段時間被處理了。最讓人擔心的當然是舞蹈員阿Mo的狀況;如意外片段一樣,很多媒體和不同人士都不斷報導和討論他的傷勢。雖然大家關心傷者的進展可以理解,但我不認同有些媒體此時報導對傷者日後傷殘情況的推論。MIRROR過去數年努力往前走脊髓損傷當然可以導致嚴重功能喪失,但這受很多不同情況影響,並非完全取決於損傷位置。傷者很年輕,加上現時用於治療脊髓損傷和其後復康的醫療科技,尤其在先進國家,已有很大的進展,大家不應太早對傷者的長遠功能喪失作定論。他的親友和支持者已十分擔憂和不安,那些討論只會為他們帶來更大的負擔,日後也會影響傷者的情緒,所以大眾公開討論時也要特別小心。另一方面,鏡粉們甚至一般香港人,也十分關注MIRROR 十二子的安好。任何人面對這樣的危機和壓力都可能崩潰,更何況他們都很年輕。他們這幾年努力地往前走,做出了亮麗的成績,吸引了不少支持者;但他們成功的時候,剛巧也是另一長久持份者表現急速下滑之時,所以肯定也受到一些人敵視。這幾天大家都小心翼翼,慎防對他們的攻擊蜂擁而至,終於有媒體用滿約後解散的傳聞來試試水溫。但願他們十二人和支持者能互相扶持,繼續這令香港人驕傲的旅程。期待海外看《明日戰記》《緣路山旮旯》近年有不少香港人努力於本土的工作,包括飲食、製造、教育、文化和娛樂,希望保持這不斷被擠壓的空間。這條路絕不易走,除了缺乏政府的資助,經濟上亦需選擇一個較小的市場,可能惹來一些政治不正確、不融入一國的攻擊。不少海外的香港人其實也想出一分力支持,希望有電子商業平台讓在外港人更容易購買香港製造的產品;有更多的香港表演節目安排付費直播,讓在外港人可觀賞和支持;有發行商接洽更多的香港電影在海外播放。我真的希望能在英國看到古老闆的《明日戰記》和黃浩然導演的《緣路山旮旯》;珈其爺爺,你不醜也不毒。▌作者簡介香港老人科專科醫生,沙士那年畢業,大部分時間在公立醫院前線工作,擔任過一些公職,也曾活躍於公民社會,關注長者和院舍人士等弱勢社群。現已移居,在英國繼續老人科醫生的工作。

  • 來英半年,因為投入工作,作息有時,生活已大致適應。與二十年前的留學生活相比,我現在再沒有從前那份孤獨。在一些熱門的城市,大家不難在街上遇到「香港人」;在「香港人」開的網店或實體店購物,選擇頗多;偶爾到「香港人」開的餐廳享受美食佳儲餚,更是賞心樂事。 可是,我是幸運的一群,有外國生活經驗和基本經濟能力,也有工作機會。在社交媒體,我們看到不少來英港人旅遊、置業、發掘生活興趣等美好生活,但有更多港人正默默地艱苦適應。 港人默默艱苦適應 隨着香港情況急劇轉變,多了不同階層的香港人移居英國,他們有些英語水平較差,有些從未到過歐美國家,有些只帶著少量儲蓄到來。雖然不少港人的工作技能都是英國社會所需,但礙於語言和資歷認證等因素,暫時難融入本地勞工市場。最近聽到一件令人氣結的事,有些來英多年的華人眼見多了這批高技術的港人勞工,便開展新的生意,如裝修建築,他們只用最低工資而不是市場水平聘用港人,有些更竟然不替僱員申報 National Insurance...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