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哈馬斯以恐怖方式突襲加沙,以哈衝突日益惡化,作為局勢信息最前線的新聞機構,也容易夾在不同立場的權貴或意見領袖中間,兩面不討好。作為新聞的受眾,連日來想為「平衡」這概念,在公共層面、在私人生活中,均比想像中難以把握。平衡,是指一種穩定的狀態,當受到多種對立的各方面,若每一部分都互相抵消,使整體無變化則稱為平衡。隨風擺之竹想起泰國。筆者在碩士年代在倫敦亞非學院修讀殖民地史時才知道,泰國是東南亞地區唯一未被西方強權殖民征服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也是唯一未被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國家。她在二戰期間見日本在中南半島有優勢,於是加入軸心國並容許日本借道泰國進入馬來半島。戰後,泰國也未因其向同盟國宣戰而被同盟國佔領。泰國之所以能保持其獨立地位,維持這個令鄰國嫉妒的「權力平衡」,全賴其能運用靈活的外交手腕。已故泰王拉瑪五世(即朱拉隆功1853-1910)留下的遺言,反映泰國為何採取務實、彈性,亦即不太堅持原則的外交手段:「泰國為一小國,人有限,不能與強國從事戰爭,必須八面玲瓏,與人無爭,不能過份親近某一強國,亦不可過分疏遠某一小國」。(註一)因此,有外交學者形容泰國「猶如隨風擺之竹」(Bamboo Bend with the wind)。泰國的外交生存之道,體現「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格言。作為一個四面都有潛在敵人的國家,或許維持外部勢力的平衡,才能掙得一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但作為一個人,只求與人無爭,營造出「好好先生/友誼小姐」的形象,內心未必有真的平衡。撞出來的平衡我們很多時候也傾向用一些極不平衡、充滿震盪的方法務求「撞出個平衡」:有人說,大亂必然有大治,所以同天鬥地鬥不如跟人鬥,用鬥爭、標籤和刪除敵人和反對思想,才能造就人人聽話效忠國家,因為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經濟、民生的目標,任由反對者嘮叨,是不能成大事的!未移英前,在香港也聽慣見慣此情況:不少人平日拼命的工作也不敢跟上司吭聲,難得放假,一定要找最化算的機票早機去晚機返地去最潮的景點吃最精緻的美食遊山玩水。短短幾天勞碌地「走馬看花」,以為平衡了平日的「營營役役」。有人說,孩子讀半天的幼稚園,下午在家「無所事事」,極不平衡。所以為他多報一家幼稚園:上午的,傳統一點、街坊一些,學中文又懂認真坐定定;下午的,用英語、非常自由的活動空間。魚與熊掌,兩者兼得,孩子快成才了!即使離開了學習有如壓力煲的香港,也有港人家長不因多了自由時間而喜樂,反而急於把香港那套搬來異地!有朋友在社區開粵語中文班,見到一個8歲男仔,中午已經打瞌睡,男孩告訴老師因為中文課已是周六中午前第三個的學習班!一早起身學普通話、之後科學班,再來上中文班!好像填滿了生活的空隙,把遊玩放空的光陰刪去,就是平衡而有效益的成長!堅持的平衡上述提到的平衡論述,都是真實地在我們的家庭、社區、城市出現。只是,平衡,不是又要魚又要熊掌;平衡,不是在兩個極端中擺來擺去像一艘不會停的機動「海盜船」。真的平衡,更不是唯我獨尊,天下萬事務必依我喜惡發生,把不中聽的消滅掉!個人層面的平衡,既不是抹掉自我做「風下之竹」,又不是被情緒牽著走任由自己如鐘擺左搖右擺。公共層面,也考驗個人如何參與公共討論,在紛紜甚至對立的意見中能透過討論、反思、設想而達致平衡,即使堅持一方的價值,但也尊重別人有理有據的觀點。以、哈炮火不斷升級,新聞工作者也成為眾矢之的。BBC在近日報道以色列的襲擊事件時,沒有將哈馬斯(Hamas)武裝分子稱為「恐怖分子」遭政府高官抨擊,對此BBC作出了自己的解釋,稱是慣常做法。另外,也有親巴人和支持巴勒斯坦立國的人士在BBC總部外淋紅油,表達不滿。其實,我覺得作為英國的公共廣播機構,BBC的人報道既小心求真,每張相都盡量有確實證據才報道。另一方面他們亦盡量平衡兩邊都有發言權,不是單單方面報道以色列的死傷,同時亦報道在加沙人民的生活處境。BBC堅持的平衡,並非鋪陳正反意見、各打五十大板、然後像彼拉多般洗手脫身的「持平、中立」,而是每次的用字和分析都冒著兩面不討好的風險,但同時堅持由新聞行政人員現身與反對者討論、辯論。這陣子駕車放工都有聽新聞podcast的時政節目,五天中有兩次節目,都碰巧有質疑BBC報道的意見領袖和政黨中人,而BBC新聞高層在節目中解釋。我雖然不盡同意BBC的理據,但新聞行政人員不縮在前線採訪人員背後,而是勇敢面對批評,努力就每個論點分析,實在令我想起情況幾近完全相反的香港(特別是新聞主管的嘴臉差天共地),也帶來很多反思,特別是如何在意見對立、世事紛擾的困難時期,腦筋不偷懶,了解各方鋪陳的事實,深入探討各方所言有何根據,才作定論。BBC倫敦總部大樓外的喬治·歐威爾銅像,牆上句子「假如自由真有什麼意義,那應該就是指把人們不想聽的說給他們聽。」摘自他為《動物農莊》寫的前言。(圖片 : Ben...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仍然是以巴局勢持續緊張。以色列軍方聲稱已作好準備,地面部隊隨時可攻入加沙,激戰一觸即發;而哈馬斯在國際壓力下,先後釋放了四名人質,仍扣留二百多名人質;埃及與加沙邊境終於局部開通,部分救援物資得以進入加沙,但燃料和食水仍非常缺乏。此外,中美關係有緩和跡象,中國外長王毅將出訪美國,為下月在三藩市舉行的亞太經合峰會作準備,外界預計中國元首習近平將親自出席,並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至於香港方面,特首李家超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改善經濟及民生的措施。 以色列欲切斷與加沙聯繫 以巴局勢持續緊張,國際社會密切注視雙方的行動。以色列一方遲遲未有發動地面進攻,只不停空襲加沙多處,外界起初以為以色列在一邊部署進攻,一邊透過盟友循外交渠道營救人質,但隨著時間過去,開始有一些分析指,以色列政府一直舉棋不定,是由於政壇嚴重分裂,在哈馬斯發動突襲後,內塔尼亞胡表面上獲得包括在野反對黨派的廣泛支持,但只要他一步走錯,就會被迫承擔疏於防範遭受突襲,以及營救人質任務失敗的責任,以色列政府未來由誰主導,充滿不確定性。 《金融時報》於20日報道,以色列國防部長Yoav Gallant向國會外交及防務委員會表示,在軍事行動結束後,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的生活將不再有任何責任,另一名官員形容,以色列將像切斷臍帶那樣,不再為加沙提供電力或工作機會,日後連接加沙與以色列的通道也不會再開放。以色列國防部長說,針對加沙的軍事行動分三階段,首階段包括空襲和地面行動,旨在癱瘓恐怖分子和摧毀哈馬斯的基建;第二階段渉及激烈程度較輕的打鬥,旨在鏟除加沙境內一些反抗據點,而第三階段則是移除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生活的責任,建立新的保安現實。 以國農業部長在同一場合說,以色列將於加沙區內建立緩衝區,禁止加沙居民接近以色列邊境。此一說法令外界想到,以色列可能想效法南北韓分界線那樣,在南部加沙地區及北部與黎巴嫩接壤地區,設立無人可進入的軍事禁區,作為與敵對武裝組織分隔的緩衝區。至於以色列切斷與加沙聯繫後,加沙的二百多萬巴勒斯坦人如何謀生、可否自由離境等,全是未知之數。...
又再一次跟學生介紹羅馬英國(Roman Britain),但老師不是機械人,教學總是相長的。同事製作的投影片引了踎低噴飯( Monty Python,英國一超現實幽默表演團體)喜劇片《萬世魔星》( The Life...
移民的一大擔憂,是在出發前沒有「做足功課」,因而作出一些不適合自己的選擇,結果增加了適應新生活時遇到的挑戰,使得本來已容易讓人神經衰弱的移民過程變得更為困難。而在眾多可能的「錯誤選擇」當中,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除了是要不要移民外,就是要移民到哪一處,也就是要在哪兒落腳。 很多人在移民之前,可能根本未去過他們的目的地;即使去過,也未必認識到當地的各種內部差異。例如很多香港人都去過台灣,但可能都只去過台北,但台灣各地的差異其實十分之大;英國也一樣,大倫敦和倫敦以外差不多是兩個世界;加拿大的話,港人較多的溫哥華和多倫多,也與其他地方的差異很大。再者,當一個遊客相對於真正居住下來,各種生活考慮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考慮清楚,到埗後就會出現各種期望落差。 需求定位 舉個例,我認識不少決定移民的朋友,聲稱自己厭倦了香港的擠逼生活,說到達後一定不會住在大城市,寧願在遠一點的地方也要住大屋,而且必定是要有前後花園那種,才能滿足自己對移民生活的想像。先別說他們本身有沒有低估打理獨棟住宅和私人花園的困難程度,這種房子的位置通常都交通不便,他們有沒有想好這個追求對自己就業和子女升學有何影響? 我是地理學出身的,對地點選擇特別敏感。對於選擇在哪兒落腳這回事,理性的做法當然是該先列出自己所有的需求和限制,再看當中有哪些是不能妥協的。例如有朋友說自己討厭大城市而去了台南,到埗後卻發現台灣中南部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又沒有駕駛執照,而在台灣除了台北的公共交通比較發達外,在其他縣市沒有車的話真的很難生活。很明顯,這位朋友把自己的優先次序搞錯了。 在我居於台灣的第一年,我對自己的定位是「多結交朋友」,於是我租了一個在台北車站旁邊的地方,從家門口步行到高鐵月台只要八分鐘。這樣的地點方便我在台灣到處跑,出席各種大小活動;例如有段時間我曾常常即日來回台北和新竹,到國立清華大學講課。當然,為了滿足這個對位置的追求,我的房子小得不能再小,用香港的說法就是一間「納米樓」。第一年過後,我搬到台大附近。租金雖然仍然很貴,但比台北車站總算略為便宜一點,讓我終於有個客廳可以會客;但我還是堅持住在市區,畢竟如果住得太遠,朋友前來會太麻煩,有客廳也沒客人了。 不要綁死自己...
近日多宗資訊安全事故,包括消委會、數碼港、民政事務處等,然而有一個政府部門的電腦系統同樣出現資訊安全事故,但無論是政府新聞公布或大眾傳媒領域均未提及,完全逃出了公眾視野的範圍。筆者收到消息後,一直等待官方公布詳情,至今未見下文。等了兩天,見仍未有正式對外公布,覺得有必要為此撰文。 涉事的政府部門為香港郵政。 香港郵政在 2023 年 10...
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成立於1842年,是香港最早的墳場。與香港墳場或回教墳場這幾個鄰近墳場相比,跑馬地天主教墳場的分別在於有雕像在其中。早期到香港的外國人,除了英國人外,亦有不少西班牙和葡萄牙天主教徒,死後埋葬異鄉。墓園內雕像當然不是本地雕刻家作品,大多是從意大利運來,很多是歐洲墓園「天使行貨」,但亦有幾個原創值得欣賞的雕像。 第十張粉紅色雲石加四角天使像的墓碑是我在所有到訪過的墳場中從沒有見過,這是上世紀一代紅星林黛之墓。碑上的銘文是林黛丈夫懷念早逝愛妻和責己後悔之言,看後無不動容。 香港跑馬地天主教墳場下葬了不少歷史人物,1967年被左派暴徒焚死的廣播員林彬也在其中,但除了銘文外,沒有任何雕像。此輯墓園雕像相信是19世紀遺下僅有的作品,之後再沒有。 ...
知道我到了愛丁堡,一位在英國住了幾年的朋友特意推薦我要參觀蘇格蘭國立博物館,一定要去蘇格蘭王國的展廳看看著名的《阿布羅斯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Abroath),還保證我一定會喜歡。《阿布羅斯宣言》是1320年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期間,一封由多位蘇格蘭貴族聯名寫給教宗的公開信。當中除了譴責英格蘭對蘇格蘭的侵犯外,亦強調蘇格蘭自古以來的獨立地位、蘇格蘭人所信奉的價值,並要求承認帶領戰爭的羅伯特一世為蘇格蘭國王。宣言的內容一方面在當時凝聚了一眾挺身對抗英格蘭的蘇格蘭人,並促使教廷承認蘇格蘭獨立,另一方面更在往後數百年極大地鼓舞蘇格蘭人捍衛自己的民族。因此,不少人都認為《阿布羅斯宣言》事實上是奠基了蘇格蘭人在這片土地上享有正當主權的獨立宣言。然而,在博物館走了好幾層都只見到木乃伊和蒸汽機,不見有甚麼宣言,於是一看到職員便馬上跑去問他。豈料,他卻說宣言只在今年年初短暫展出,然後很快就被送走了,也不知道下次展出要再等多少年。拉鋸八百年宣言的正本是沒有了,甫到蘇格蘭王國展廳,卻看到牆上的一句宣言節錄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看:“As long as only...
在某些文化裡,人們總是相信要有一個英明神武的管治者和領袖,社會才會暢順運作,所以什麼親自督師、高度關注就成了很合理的事情,但背後的邏輯是下屬是可以呼來喚去的。然而,在英國我們倒很容易感覺到領袖很難高高在上,他/她們往往要強調整體合作,過時過節也會送禮給下屬,或者買些冬甩小食給大家一起分享。這當然也屬於「收買人心」,但總算是確認每一個崗位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上司始終是上司,除了人工較高、工作壓力較大,話語權也較大。我的上司就會在電郵「列舉」自己正在看什麼書,這其實也是好事。路易士作為一個樂於學習的香港人,為多了解他,也找了這本他「正在看」的書來翻翻。擊敗納粹書名是Engineers of Victory: The Making of the...
哈馬斯發動突襲後,加沙局勢持續緊張,以色列一邊部署進攻加沙北部,希望殲滅哈馬斯首腦,一邊與多國外交斡旋,謀求營救百多名人質。加沙地區被以色列截斷水電供應,居民缺水缺糧,醫院無法運作,連接埃及的通道又持續關閉,人道援助遲遲無法進入,大災難迫在眉睫。美國總統拜登周三到訪以色列,尋求打破僵局,而北京則借本周舉行一帶一路十周年高峰論壇,與多國外交接觸,增加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美國的取態美國是以色列最大的支持者,多年來不斷提供財政和軍備援助,使以色列可以在強敵環伺下生存和發展,美國對這次以巴危機的取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的取態,可見於拜登在星期日播出的「60分鐘」時事節目訪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註一)對訪談內容作了詳細報道。拜登一邊支持以色列對恐怖襲擊採取自衛還擊,合理化以色列對南邊的哈馬斯和北邊的黎巴嫩真主黨採取軍事行動,派兵逾境捉拿極端分子;一邊試圖對軍事行動設定限制,指以色列必須遵守國際戰爭規則,避免傷及無辜平民,又指以色列若重新佔據加沙,將會是巨大錯誤,因為哈馬斯這極端組織,並不代表在加沙身陷危難的二百多萬巴勒斯坦人,其中半數是兒童,哈馬斯應被消滅,但巴人始終需要自己的政府,需要一個建立巴勒斯坦國的路徑。這番講話可被視為此次美國對以巴局勢作外交斡旋的基本取向。加沙醫院被炸繼國務卿布林肯後,拜登親自出訪以色列,顯示美國高度重視這次以巴危機。除了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晤,表達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拜登也計劃與約旦、埃及的首腦,以和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會晤,尋求釋放人質及打通人道走廊。不過,就在他抵達以色列前夕,加沙中部一間醫院被炸彈擊中,造成近五百人死亡,事件震驚國際,哈馬斯譴責以色列犯下嚴重戰爭罪行,以色列國防部其後指攜帶炸藥的火箭是從加沙一處墳場向以方發射,錯誤墮落在醫院的停車場。拜登在以色列見媒體時,也說看來炸彈來自另一隊。儘管如此,約旦、埃及首腦和巴人主席在醫院被炸後即取消了原來與拜登的會議,令美國斡旋難度倍增。美國本土政治需要為什麼美國對以色列要一手硬一手軟呢?為什麼一邊支持以色列向哈馬斯報復反擊,一面又約束以色列,阻其再度佔領加沙?這個表面看來自相矛盾的取態,可從美國本土政治需要來解釋,支持以色列復國,在巴勒斯坦地建立猶太人國家,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長期共識,當中既有耶教信仰因素(聖經記述上帝應許猶太人承受迦南土地),也有二戰結束後向戰爭受害者補償的因素(彌補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亦有美國富裕猶太移民積極向兩黨捐款起的游說作用,以及以色列作為美國棋子在中東起的鎮攝作用;拜登政府在哈馬斯突襲後第一時間表態力挺以色列,傳達的是美國政壇的政治共識。至於約束以色列為巴人自治留有餘地,也是美國內部政治因素使然。美國自「九一一」後接連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軍事雖迅速報捷,卻因佔據當地泥足深陷,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政治及經濟建設更是一敗塗地,最終被迫倉卒撤軍,不惜讓塔利班重掌阿富汗,反映美國厭戰情緒高漲;假如以色列把巴人趕上絕路,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上百萬人投奔怒海的大災難,阿拉伯世界或會聯手對付以色列,屆時美國或會被迫派軍長駐中東,美軍將再度陷入泥沼,被游擊戰士包圍、隨時受恐怖突襲,這是白宮最害怕看到的結果。相較之下,軟硬兼施逼以色列就範,在巴勒斯坦地為巴人留下生存與發展空間,是更符合美國政治現實的主張,也較易獲得聯合國與西方社會的支持。中國的取態中國對以巴危機的取態,需要把官方講話結合官媒報道取向來綜合判斷。官方講話比較曖昧,一直沒有點名譴責哈馬斯暴力襲擊以國平民及俘虜平民作人質。被派往中東當調停特使的翟雋,接受央視訪問時只不斷重複官方口徑,指「以暴易暴只會陷入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呼籲避免發生人道主義災難」。對此,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微博官方帳號周六發放訊息指,以色列外交部亞太事務副司長兼大使哈帕茲曾與翟雋通話,哈帕茲對中國官方的聲明及媒體報道深表失望,直指中國外交部只「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與過去幾天發生的悲劇和恐懼不符且不實。 其後,中國外長王毅藉與沙特外長通話點名批評以色列,指「以色列的行為已超越自衛範圍,應認真傾聽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秘書長的呼籲,停止對加沙民眾的集體懲罰」。至於官媒報道取向,則明顯是較同情巴人一方,日本記者矢板明夫分析,其輿論主調有三點,第一是以色列軍一意孤行進攻加沙,勢必引起重大人道災難;第二,全世界譴責以色列的聲音愈來愈多,不僅是阿拉伯世界,歐美國家裡的批評也很多;第三,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可能出兵幫助哈馬斯,約旦河西岸的巴人也可能揭竿而起,局面可能失控。這幾點報道和分析都有一定事實基礎,但內地官媒明顯忽略或淡化了哈馬斯的屠殺暴行,只強調以色列對加沙空襲造𢦓平民傷亡,報道國際反應時只選擇對以色列批評的聲音,篩走了歐美政府或民間強烈支持以色列的聲音。向巴人傾斜的考慮對北京來說,以色列雖然一向與華友好,長期把高新科技販賣給中國企業,但以色列始終是美國的軍事盟友,在中美交惡的大氣候下,以色列若被迫選邊站,只能跟從美國疏遠中國。相較之下,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更為可靠,而且這些國家或手握石油、礦物資源,或位處海陸運輸要道,對中國拓展海外勢力相當重要,加上這些國家大多推崇強人專政,不喜西方民主人權,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較為相容。上期專欄亦提及,美國大力游說印度、沙特、阿聯酋等國,與以色列和好,共建印歐海陸通道,替代或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以巴局勢惡化令美國這戰略平添變數,中國若能及時拉攏阿拉伯國家聲援巴人,聯手遏制以色列,無形中就架空了美國的中東盟友,或會令印歐走廊胎死腹中。這些政經因素,大致解釋了北京在以巴危機中向巴人傾斜的考慮。此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成為中國影響國際社會重要渠道(註二),反映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雖有好些觸礁爛尾,但總體而言,中國過去十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合共投放了約一萬億美元,確實換來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尤其對南半球眾多發展中國家。英國廣播公司於周二發表一長篇報道(註三),從正反兩面總結一帶一路計劃的得失,並指出中國最近大幅減少資金投放,發展項目的規模和性質都有改變,從過去集中於能源和大型運輸基建,走向小巧精細項目,如竹藤編織、生物能源、蘑菇種植以及數碼通訊等。註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3/10/15/biden-israel-occupy-gaza-big-mistake/2. https://amp.cnn.com/cnn/2023/10/15/china/china-bri-forum-xi-jinping-vision-intl-hnk/index.html3.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67120726▌[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