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史蒂芬大教堂 (Szent Istvan-Basilika)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內最大的教堂,於1851年開始建造,到1905年才完工,屬於新古典和新文藝復興式建築,比起之前聖奧斯本和克拉科夫的大教堂,聖史蒂芬大教堂不算是古老。 教堂內部以金色為主調,滿佈宗教璧畫、聖人雕像和圖頂的上帝及諸聖的畫像,當然是金碧輝煌,不過給我一種堆砌的感覺。教堂內有不少匈牙利王族和主教長眠於此。 從教堂外型到內部,我覺得是模仿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不過教堂外的雲石圖案廣場甚為壯麗。大門上寫的拉丁文 EGO...

  • 想不到,新年伊始,一齣英國ITV電視劇 —— 《Mr Bates VS Post Office》成為這周學校茶水間同事熱談的話題。...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無疑是台灣大選。民進黨賴清德藉40% 選票勝出,擊敗得票33% 的國民黨侯友宜,以及得票26% 的民眾黨柯文哲,使執政民進黨打破八年即換屆的傳統規律,歷史性地取得第三個四年總統任期。而立法機關改選則出現了三黨皆不過半的局面,打破了民進與國民兩大政黨的壟斷。 「藍白合」的破局 事後回看,賴清德勝選的結果,在「藍白合」破局的時候就已注定。當時輿論普遍認為,破局是由於侯友宜與柯文哲互不相讓,誰都不願妥協當副手,把最高權力寶座給對方,這當然符合事實,但選舉結果讓公眾看到,其實藍白合無法成事,還有更深層的結構因素。...

  • 女王伊利沙伯一世(Elizabeth I)是都鐸王朝第五位君主,也是最後一位。她的父親是亨利八世,但母親卻是因通姦叛國等18項罪名被斬首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這當然為她擔任君主添了爭議性,畢竟母親並沒什麼顯赫身份,當初亨利八世還因堅持要娶她,導致英國脫離了羅馬教廷。伊利沙伯一世終生未婚,有「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為什麼選擇寂寞的人生?當中最美好的解釋當然是為國為民!伊利沙伯不想嫁給其他國家的君王,是不願英國變成其他國家的附屬,唯有犧牲自己的幸福——當真偉大!這當然是她的考慮之一,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大人物其實也有七情六慾。歷史學家崔西‧博爾曼(Tracy Borman)的The Private...

  • 上星期六是台灣總統和立法院大選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在台灣投票。為鄭重其事,當天我還特地穿上西裝外套,懷着激動的心情出門到票站去。 台灣的投票站和香港挺不一樣。在香港,每個投票站獲編配的選民人數動輒過萬;在台灣,一個只有數千人的里便已有多個投票站,即每個投票站獲編配的選民人數應該只有一、兩千左右。我獲編配的投票站是一個平時供民眾聚會的里民活動中心,看起來只有二百英呎左右的大小。要在這有限的空間同時安排報到、領票、劃票,和投票的區域,也相當考功夫。 除此之外,投票站的運作也和香港不一樣,負責的工作人員不是由政府委派,而是開放公眾報名;除票站主任應為現任公教人員,和原為大陸地區人民要住滿十年才可申請外,則基本上歡迎大家加入一起運作票站,完成一天工作後還可獲約兩千元台幣的報酬。我見到的工作人員看來本來就是社區中的伯伯和嬸嬸,和排隊的選民互相認識,氣氛在地而溫暖。雖然大家都是業餘幫忙,不過因為開票過程容許公眾即場監察和拍攝,如程序上有瑕疵很快便會被指出和糾正。 投票對移民的意義 投票有時候會被視為一個移民正式成為當地人的最後一關,因為投票權是完整公民權的重要部分,代表可以和當地人一樣平起平坐參與當地的管治。實際上當然還可以有其他關卡,例如移民入籍的美國國民永遠也不可以選總統,香港人在台灣設籍後也要再等十年才有被選舉權。不過要通過當候選人來參政的始終是極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投票就等於走完那條移民的長路了。 學術研究也顯示投票權對移民身份認同的重要。利物浦大學於2022年底針對BN(O) 港人的調查顯示,有59.9%...

  • 上文提到《華爾街日報》訪問手機賊,提及賊人用低技術方法,盜取受害人的 iPhone 開機密碼,進而更改 Apple ID 密碼,便如入無人之境,再用手機銀行apps 偷錢。手機賊共偷過百手機,每月竊款二萬多美金。除了之前談及更改...

  • 克拉科夫 (Krakow)是波蘭最古老的首都,比華沙早幾百年。市中心的聖瑪利大教堂(St Mary’s Basilica)是波蘭最重要的一座磚砌歌德式建築(Polish Gothic Architecture)。大教堂高80公尺,興建於14世紀,至15世紀完成。大教堂雖然都是歌德式,但不像在英國或法國般宏大,紅色磚砌外牆毫不起眼,並沒有特別雕塑;與上一輯的聖奧本斯大教堂相比,聖瑪利大教堂內部是豪華莊麗好幾倍,所有地方都是燦爛色彩的基督教裝飾。中殿聖母昇天木刻祭壇是15世紀德國雕塑家法伊特.施托斯(Veit Stoß)的著名作品。正如在上輯提過,大教堂不再是主要為教徒崇拜的地方,而是付費參觀的宗教博物館。...

  • 第十二封信 12.2 明慧,西方的享樂主義以亞里士迪柏斯為源頭,中國的享樂主義則以楊朱為代表。根據先秦的典籍,楊朱的活躍年代在墨子之後,在孟子之前。他的學說曾經風行天下,孟子說過天下學說不歸於楊即歸於墨,可見他的學說可與墨家並分天下。其說後來慢慢式微,至今沒有留下親筆著述,其學說內容主要見於《列子》。 有言《列子》是部偽書,即不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經考證後大概認為是魏晉時代的後人偽託。因此,書中所述的楊朱雖然真有其人,書中內容卻難以保證是楊朱的真確言論。但無論如何,這不影響我們的判斷,因為我們重視的是理論,而不是年代考證。就算最後證實了《列子》所記的楊朱學說不是歷史上的楊朱所述,也不影響《列子》中的楊朱那套享樂主義的理論效力。歷史事實與哲學理論,我們關注的是後者,偽託之書不妨礙理論的強度。 重生貴己...

  • 在異地漂泊的這段時間,終於發生了最不想發生的事。嫲嫲病逝,而我卻回不去。因為爸媽都要外出工作,我自小就由嫲嫲照顧,在家中陪伴著我。她特別疼我,雖然我有很多堂兄弟姊妹,但嫲嫲特別的愛錫我,認為我是她最乖最叻的孫女,一直都當我是她的寶貝。但高小之後,我和媽媽搬離走了,與嫲嫲分開住之後,便少了接觸,但我時不時都會找嫲嫲一起吃飯,過時過節探望她,而我仍然是嫲嫲最疼愛的那一個。可是,我離開香港兩年,代表自己兩年都沒有好好陪伴嫲嫲,沒有定時探望嫲嫲,沒有時不時帶嫲嫲飲茶,沒有好好關心嫲嫲的身體情況,沒有好好抱抱嫲嫲,沒有一直在嫲嫲身邊……直到嫲嫲離世,我也不能回去,沒有盡孫女的責任。以前在家,感覺親人都離自己都很近,很容易便可以接觸大家,隨時可以見面及關心,在特別的日子都可以陪伴左右。一再的質疑決定可惜離開後,一切都變得不容易。這段日子,我大部分時間只能透過電話送上關心。幾個月前,我得知嫲嫲的身體變差,但只能以幾通電話去關心她的情況,直到聽到嫲嫲病逝,我真的很難過很難過,再一次質疑自己當初離開香港的決定。自己走了,是不是自私的選擇,是不是沒有盡自己的責任去關心和照顧親人。最難受的是,連嫲嫲的喪禮我都不能出席。不是每個親人都了解我離開香港的真正原因,我也沒有一一去解釋。究竟自己為什麼要面對這麼的處境?我是不是做錯了決定﹖我應不應該回去?如果我這刻回去會面對怎樣的情況?我真的不知道。內心充滿難過和糾結、無奈及傷感。我內心不斷祈求嫲嫲會原諒自己,希望嫲嫲在另一國度可以平安快樂,更希望我所有家人朋友都身體健康,特別是媽媽弟弟都要一直安好。其實我內心很怕很怕,如果,如果將來發生特別狀況,我應該如何抉擇?要不要回去﹖這刻我真的不敢再想,但願大家都平安,一定要平安。我在外面會保重自己,大家都要保重,大家都要好好的,一定要好好的!▌[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