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宣布對中國製產品輸美加徵10%關稅,打響了美中關稅戰第一槍,而中國亦立即對美國能源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但美中雙方都對外放話願意談判。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異軍突起,以低成本製作出近似美國尖端人工智能產品效果,觸發相關美國公司股價大跌,美國政商界急謀對策,反映中美兩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各出奇謀,爭霸戰打得如火如荼。 以加徵關稅作手段 特朗普回朝後,以加徵關稅作為脅迫外國對美讓步的主要手段,就算盟友也不放過。在宣布對華實施額外關稅前,便針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兩位近鄰威脅加關稅,兩國反應迅速,答允大增邊防經費,派駐額外人員,堵截偷渡客及芬太尼毒品:加拿大動用13億美元,將邊防人手增至接近1萬;墨西哥則派遣1萬士兵到墨美邊界。兩國元首先後與特朗普通話,並對外作出宣布,換取美國答應把加25%關稅行動押後30天,整件事顯示美國是以大增關稅為威迫手段,最終目標是透過外交談判實現協同封關策略,與鄰國聯手強化南北邊界,以遏止偷渡及販毒。加墨兩國肯出錢出人,美國在邊防上便不用大增開支。 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戰,暫時止於相互威脅階段,在實施前夕透過元首通話押後實施,轉變為以利益談判替代關稅制裁,這個模式是否適用於美中關稅戰?坊間認為適用的居多,金融市場的反應因此較為樂觀,尤其當《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已制訂談判計劃,特朗普亦同意短期內與習近平通話,外界普遍預期美中兩大國會迅速進入實務談判階段,大增關稅可能很短暫,實際影響不會太大。 美中關係本質不同 不過,這個樂觀預期忽略了一點,就是美中關係本質上與美加或美墨關係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政界從不視加墨二國對美國有威脅。中國卻是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並且銳意建立一套有別於美歐的行事模式,重塑國際政經秩序,美國政壇無分左右皆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威脅更甚於俄羅斯和伊朗,所以要在各個戰略領域(包括能源、通訊、宇航、生化、芯片等等)封堵遏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關稅戰只是實現這個對華大戰略其中一項手段,就算美中透過談判暫時擱置相互大徵關稅,當新的矛盾湧現,另一波的關稅威脅就會捲土重來,特朗普以關稅作外交脅迫是沒有上限的,可以反複使用。 人工智能之戰...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有些學者更特別研究母親跟女兒之間的依附關係 ,有的對父母的情緒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及精神健康特別有興趣。無論你是父母或子女,也會有一番體會,尤其是移民他方,分隔兩地。 小恩來英兩年多,一說起她的媽媽便會悶悶不樂:「我為生活需要才離開香港。現在媽媽患病,我沒有辦法回去照顧她,已經感到內疚。我請朋友幫忙探望她,結果媽媽很生氣,打電話給我說我做法多餘,還問我為甚麼不回來照顧她。」...
走完邱吉爾博物館,女兒說,好像都是對邱吉爾歌功頌德。我心想,能有點批判意識,好呀,難得。 當然,館裏也有展出納粹德國對邱吉爾冷嘲熱諷的政治漫畫。不過,那是「壞人」的批評,壞人說你是壞人,即是代表你是好人吧。 不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也不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作為歷史老師,我更重視的,是我們是否真的知道那人物做過什麼,和為什麼他要那樣做。 無疑,邱吉爾最輝煌時刻,是領導英國免受納粹主義的威脅。但邱吉爾本身也是處身於大英帝國的時代,而帝國意味著壓迫和殖民,他又有否可能白璧無瑕呢? 波耳人的獨立戰爭 我們不能不說,不能不知的是波耳戰爭(Boer War)。「Boer」在荷蘭語和南非荷蘭語中是「農民」的意思。對英國人來說,這是波耳戰爭;但對波耳人來說,則是獨立戰爭。...
隨著年事漸長,近來我的視力,受到白內障的困擾,看書寫文章的活動,暫時受到影響。因此,今期的《綠豆》文章,恕我回到一些我比較熟悉的、相信還是與當今人文和政治息息相關的課題,與讀者分享一下。 每天,我主要通過媒體了解世局。雖然樂見個別獨裁暴虐政權倒台,但眼看中東、東歐戰爭衝突不斷,地緣政治緊張,東西方的政體不斷受到極端政黨、民粹主義、威權政治的挑戰;民主邦國也出現了總統宣布實行軍管、立法機關與行政當局差不多陷入互不相容的僵局;這些都使人對世界政局憂心忡忡,更不要說當今世界第一大國,首次由一位罪犯出任總統,並對跟他立場或利益不相符者往往以威嚇方式對待。也許,2025年的世局,很難是一個平和、文明與寬容的格局。這使我特別缅懷17世紀英格蘭的哲者洛克 (John Locke)的自由思想的洞見。 我認為,洛克於1689年發表的《關於宗教寛容的一封信函》,在今天讀來,還是很有啟發意義。 洛克發表此文,是希望當時的歐洲,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宗教衝突和迫害的慘痛經驗之後,能痛定思痛,於是他提出理據,主張基督新教的不同教派之間,不管由誰人執掌政權,都應該寛容對待其他教派,停止公權迫害或強行改變其他教派人士的信仰或禮儀。在這方面,我認為洛克在信函中提出了至少三個不同但是相關的論據,而這些論據,我相信其合理性和說服力,並不限於基督新教。...
踏入蛇年,實行「美國優先」政策的特朗普 (Donald Trump) 於2月1日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這三大貿易夥伴徵收關稅,卻於最後一刻暫緩對加、墨加徵關稅。美國對中國額外加徵的10%關稅則如期於2月4日生效,中方則宣布對總值約14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輸華總額8.5%)的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2月10日生效。這是特朗普在短短約兩周內,二度利用高關稅威脅來解決與貿易無直接關聯的問題。美方在與墨西哥總統欣鮑姆(Claudia Sheinbaum)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通話後,決定將對兩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措施延後30天,期間各方將共同商討更長遠的解決方案。作為回應,墨西哥同意向美墨邊境增派1萬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以遏止非法移民及毒品芬太尼(fentanyl)流入美國;加拿大則同意任命「芬太尼事務專員」,並啟動加美聯合特遣部隊以打擊有組織犯罪、芬太尼販運及洗黑錢,同時增派技術設備及人員加強邊境監控。對中國貨品加徵10%關稅然而,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的計劃則如期落實。這意味著,過往免關稅進口美國的中國商品,如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及微波爐,將首次被加徵關稅。此外,美方亦取消對低價值中國商品的「最低門檻」免稅優惠。據統計,美國進口總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中,約60%來自中國。作為反制,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對總值14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涵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LNG)15%、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及皮卡車10%,措施自2月10日生效。據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公告,中方將自周二起對鎢、碲、釕、鉬及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環球時報》,2024年2月4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鎢進口來自中國。現階段對中國GDP影響微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最新模型分析,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並引發對等報復,將令美國GDP於特朗普政府任期內縮減550億美元(佔美國 2024年GDP...
有人問我到訪某國多少日子才能知悉通達該地,我認為天數非至關緊要,全視乎旅行方式,以及理解之道。旅行雖好,卻未必能破除執見。曾經旅居泰國,香港朋友來訪,帶我遊當地必遊之地,食必食之吃等,泰國朋友卻聞所未聞;到西藏的遊客欲訪倉央嘉措會情人的餐廳,史實莫考,西藏朋友大多嗤之以鼻。 旅遊可以純粹吃喝玩樂,非謂真知。而居一地不問時長,若無自學能力,對理解異地風俗,亦是徒勞。以前長居西藏時,就見過有人留藏逾十年,藏語半句不通,還誤信藏人一生僅沖三次涼等荒謬謠言,更企圖以宗教解讀,猶如看圖作文般杜撰。又遇過居於新疆的漢人堅信穆斯林奉豬為神,我糾正其謬誤,對方竟辯稱各派見解不同云云,直至我尋得穆斯林教士撰文,指此等言論傳播者皆屬無知文盲,奸佞小人,對方才啞口無言。 了解地方的正途 如想深刻了解地方政治、文化、歷史等,應有何途?唯靠讀書。旅行結合讀書,方成多維體驗。旅行將抽象異地概念,化作細微人情,可感受碰觸,不再水遠山遙。「讀萬卷書」及「行萬里路」二者宜相輔相成,但若論深知一地,讀書尤為重要。讀書方能洞悉文化底蘊、歷史脈絡、哲人思維。僅憑身處當地表層體驗,難免受制於時間、肉體及認知局限。 香港傳媒人區家麟曾寫過:「……行完萬里路,讀書更重要,因為旅行只能帶你闖蕩當下的時空,讀書才能引領你走進其他時空的橫切面、不為人知的人心與異事。」(註一)對此深有同感,即使我曾旅居西藏多年,若非讀茨仁唯色所著《殺劫》,怎能明白文革對西藏造成何種浩劫? 文字相伴記憶猶新 說起茨仁唯色,她既是詩人、作家,亦是我好友。她一直嚮往自由,卻從未成功申請護照。肉身未踏境外,精神卻熟知東西歐文學。我對不少歐洲文學家的認知,皆由她領航介紹,亦師亦友。如羅馬尼亞作家諾曼・馬內阿及其筆下的《論小丑》,以及波蘭詩人米沃什及其詩集。正因文字,才明白當時局勢,一代人的心理應對。若不讀書,何能跨越時空地域理解外部世界?...
對於獨裁者來說,2024年最震撼的大事,就是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崩塌,轉瞬間結束了逾半世紀的血腥統治。敘利亞在近代史上經歷了兩段黑暗時期:1920至1946年法國殖民統治,獨立運動被殘酷鎮壓,估計在26年間死亡人數約六千至一萬人,但這時期正好孕育了敘利亞人強烈的國族意識;1970年阿薩德通過政變上台,實施鐵碗統治,更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爆發內戰,直至阿薩德的兒子在2024年12月被推翻為止,這54年間總死亡人數估計逾50萬,另有1300萬人流離失所,包括680萬逃離敘利亞的難民。在一個至今只剩下1700萬人口的國家,近七成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若果身陷其中,與人間煉獄實在不遑多讓。 可能香港人對敘利亞並不熟悉,但在歷史上它是古老文明的搖籃,曾經是很多個強大帝國,包括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及奧圖曼帝國的交匯之地,更是絲綢之路連接地中海的終點,擁有豐盛獨特的文化遺產。敘利亞的兩個大城市, 大馬士革和阿勒普,堪稱全球兩個有人類持續居住的最古老城市。 殘民自肥策略 阿薩德家族殘酷成性,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屠殺人民絕不手軟,連化學武器也敢於亮劍,摧毀文化亦毫不留情,掠奪文物古蹟猶如割韭菜。當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就在全國設立化學毒品Captagon 地下製造工場,主要市場是阿拉伯國家的年輕人,以販賣毒品所得為政權續命,估計每年收入逾50億美元,是墨西哥毒販集團總收入的三倍。 這種殘民自肥的策略,難免令人想起中共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下令在延安一帶大量種植鴉片,主要運往國民黨地區販賣,以壯大共產黨財政。這些坑害國人的醜事,令一度對共產黨存有幻想而跑到上海替中共當間諜的台灣人史明覺悟,擺脫中共潛逃日本,後來在東京創立中華料理店資助台獨活動,並以台灣人角度書寫了《台灣人400年史》[1],...
在華人文化中,紅色象徵著喜慶和繁榮,尤其在農曆新年期間,紅色更是成為數千年來不可或缺的元素。無論是紅燈籠、對聯,還是紅包,紅色無處不在,營造出一種熱烈而吉祥的氛圍。對於華人而言,紅色不僅僅是顏色,它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精神寄託,代表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新年的慶祝活動中,紅色的使用有其深刻的心理背景。心理學上,紅色常與激情、活力和積極的情緒聯繫在一起。一些研究表明,紅色能夠引起興奮,促進血液循環,使人感到愉悅和興奮。因此,在這個充滿希望和祝福的節日裡,紅色能夠有效地提升人們的心情,創造出一種社交的快樂感。紅色的熱情也表現了對家庭團聚的期待和對祖先的敬仰,恍若穿越時空的連結。 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紅色的意義也呈現出不同的側面。在西方語境裡,紅色常常與愛情、浪漫和欲望相關。然而,在某些場合,紅色也可能代表著危險和警告,給人一種兩極化的感受。這樣的文化差異反映了不同社會對於情感和美學的理解,也顯示出文化背景如何影響人們對顏色的解讀。Your Content Goes Here ...
新年平安!有同事表示很羡慕我,因為可以過兩個新年、許兩次願。我只是笑笑回答,若有得放假,才感覺似過年;至於許多次願?許一次願都未確定如何達成目標,多一次只是徒增一次未知,不了。 不過,多一次回顧,多一次感恩,都是好的。 話說在特殊寄宿學校做言語治療師眨眼已經兩年有多。幾個月前都發生一件令我有些少懷疑人生的事。 被肢解的眼鏡 新來一位插班少女P,自閉加嚴重智障、語言障礙,只會講少量單字,更多是重覆別人說的last word。除了學習問題,她出生後隨做IT的父母遊走印度、英國、美國,智力評估都做過幾次,幾個國度的版本都齊全。可以想像,她四年前隨家長回來英國定居,是多麼的不習慣、不適應。有話難抒,可以理解。...
深冬,天很早就黑,可以去的地方益少。我們索性走進漆黑的地底,探索英國既黑暗又光榮的時光。 邱吉爾戰時辦公室(Churchill War Rooms)在倫敦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側,靠近白廳(Whitehall)和國會大廈。在二戰期間,英國政府,也即邱吉爾與他的內閣在此進行了許多重要的戰時決策,以防禦德軍的空襲與轟炸。這辦公室現在已成了帝國戰爭博物館(IWM)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原本的內閣戰時指揮中心,而其中一部分則改建成邱吉爾博物館,收藏了大量跟他有關的物品。或者你只記得邱吉爾的老頭照,但在此你可以看到他的童年照,每個偉人或者壞人都有純真時期。 然而,我們不能把邱吉爾戰時辦公室看成是嚴格意義的軍事地堡,它其實只是一個地下指揮中心或戰時指揮設施,包括了會議室、地圖室、通訊室等,用於情報處理和戰爭管理。它提供一個較安全的場所,讓邱吉爾和內閣成員在二戰期間指揮作戰和進行戰略決策。這地方被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