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ut a decade ago, the then chief...

  • 編按:記者這行出名人工低、工時長,如何如副司長所說,可享問責官員般的中產生活確實引起行內討論,我們且聽資深新聞工作者如何說?=====================================記者人工低、工時長、壓力大,近年新聞工作者面對港區國安法下難以捉摸的「紅線」,年齡介乎20至40歲的記者、編輯舉家移民,傳媒機構人手流失速度比過去更快,傳媒氣氛一片低迷,這些都已不是新聞。業界感到行業前景不明朗,但都不想面對「記者還有冇得做」的問題,因為記者越來越難做,困難並非因為「人工低、工時長、壓力大」,而在於記者能否可以做到記者應該做的工作的問題。不少記者越來越感到悲觀、懷疑,亦有以腳投票,離開記者行列。新聞工作者對前路感到一片迷惘,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日前出席「恒大商業新聞獎」活動時大談記者工作前景,指在香港做記者雖然起初要捱苦,但前途尚算不錯,可享有「有尊嚴嘅生活」、「會唔會大富大貴?就唔會嘅,同做問責官員一樣,你都係有個合理中產生活水平嘅啫。」他又反駁有人指做記者很凄慘,「唔好信佢,你努力做,前途係會幾好㗎。」黃偉綸擔任副司長,薪酬約每月363,400元,年薪超過400萬元。新聞工作者薪酬行內、官方都沒有正式統計。剛大學畢業入行記者月薪一般為15,000元至18,000元(未 fact check,高於18000元的,恭喜您!)年薪超過100萬元的新聞工作者,相信數目不多。黃偉綸表示記者與問責官員同享有合理中產生活水平,有點「超離地」,令人感到啼笑皆非。黃偉綸又特別提到商業新聞,是一個「好好的鍛鍊場」,因為記者比其他人知道更多事情,商業觸覺亦會變得敏感,更懂得投資,無論留在傳媒界,或轉任公關的人士,前景都不俗。黃偉綸提到採訪財經、金融、地產等新聞的記者,累積的經驗、行業知識、人際網絡,對個人及工作發展有幫助。這當然是事實,從媒體商業節目、宣傳,已可清楚見到不少在傳媒有一定知名度,轉跑道到商業、金融發展,相信不難享有合理中產生活。新聞工作者轉到其他行業發展,屬個人選擇,是平常事。利用從新聞工作獲得的經驗,在其他工作發光發熱,並非甚麼壞事。但假如行業出現、亦普遍接受現實,心態上或潛意識上,視新聞工作為踏腳石、鍛鍊場,可透過經歷建立人際網絡,有利未來工作發展,以享有合理中產生活,套用幾年前行內一個流行說法,「三年一代、五年是大限」,對傳媒長遠發展並非好事。而假如行內人,及能影響傳媒發展和生態的官員,少談、甚至不再談傳媒及記者在社會擔當的角色和重要性,不再肯定為何社會需要記者,不再提供合理環境,令記者和媒體發揮作用,香港當然仍會有記者、媒體,公眾希望知道真相,仍然會有記者,但新聞工作價值變得飄渺,行業長期內憂外患,「三年一代、五年是大限」,不可能健康發展。根據個人觀察,從沒有踫到立志要「大富大貴」的記者,合理中產生活是行家合理訴求,但亦非硬指標。記者工作的吸引力、滿足感,在於追求真相。只有真相,才有公義,有公義的社會,才是開心社會。記者能做、亦做到應做的工作,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肯定,是驅使不少人立志做記者、仍撐下去的動力,並非甚麼「合理中產生活水平」。本文轉載自筆者 facebook 專頁 : 楊健興新聞點評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