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是公營機構,聲稱保障消費者權益,但一直以來對電子訂戶的權益保障極差。不單是最近的洩露事件,有可能把用戶的個人資料,以及信用卡號碼公諸於世,即使在訂閱的過程,也是讓訂戶百思不得其解。以我閱讀《選擇》的習慣,是盡可能買實體版,因為用紙版較易查看圖表,易於比較不同項目,但亦試過行過錯過,只能找回網上版。 分兩個情況去講解消委會的電子版出版物。 情況一,以前買到的電子《選擇》是 PDF 版,這個公營機構本來有很多方法去保護版權,但他們選擇了一個對用戶私隱保護極差的方式,就是把訂戶的名字及電子郵件刻在 PDF...
現代世界各地大城市的墳場,實是源自法國巴黎拉雪茲公墓(Cimetiere du Pere-Lachaise)。1804年拿破侖改革墳場法,禁止死者下葬於城市內教堂四周,要遷移到城牆之外,墓園亦開放予公眾使用。自此,這公墓成為現代墳場典範。 這是世界最著名的墳場,巴黎第一個園林公墓,每年有幾十萬遊客。很多近代法國名人下葬於此,跟義大利米蘭熱拿亞相比,雕塑作品不算多,亦無裸體雕像,但重點是家族墳墓建築設計、園林和小徑。 ...
第八封信 8.1 明慧, 現代研究型大學不重視人文價值和生命意義,不只是香港的大學問題,而是國際性的。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當了三十年的哈佛學院院長魯易士(Harry Lewis)寫了本語重心長的書《失去靈魂的卓越》(Excellence...
九月初的倫敦被熱浪侵襲,但大批散落英國各地的香港人都去到倫敦一小劇院,欣賞風車草劇團的音樂劇《回憶的香港》。我們一家有幸湊熱鬧,過了一個又喊又笑熱力澎湃的周末。這齣劇於2019年5月在香港首演,當時我雖然在港,但未有機會看,之後音樂劇重演 ,但我人已移英。今次適逢其會,覺得坐火車出大城市,與來自各地的香港人一同看台上演出,一同為一些共同話題笑到碌地,實在不可思議。其實,不可思議的事,要由兩個多月前劇團宣傳開始說起。當時朋友在群組中相告,風車草將會蒞臨倫敦,我已經即時看看日期、查查票價。但要知道九月是新學年剛開始,在學校打工的我和孩子都可能會忙得很,平日晚上出倫敦享受theatre根本不是我們那杯茶,所以都不敢多想,自顧自繼續煮飯返工就是了。看劇都自行配票不過,幾個住倫敦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不約而同鼓勵我們買票欣賞。有幾個城市人甚至說,他們一些住倫敦的港人都覺得,有香港話劇團來英用廣東話演出,實在太難得,所以鼓勵住首都又想捧場的港人,盡可能在閒日的晚場欣賞,將周末場讓給周末才能長途跋涉出城的港人,令他們都可以買票入場。我即時的反應是:「嘩!原來睇話劇,觀眾都會自行配票!兩脇插刀、一日不只解決一個問題的香港人感覺,即刻返晒嚟!」如是者,有倫敦朋友見我們夫婦未有時間揀位,甚至協助我們揀位買飛。於是,我們就暢快地出城去。看劇不單止台上與台下連結,台下也有意想不到的連結。當日我帶了一個幾年前在年宵市場買的阿婆袋仔。開場前排隊去洗手間,等到呆呆時忽然排前面的一位美女,望著我的阿婆袋微笑,然後從自己手袋取出一把「大麻成」紙扇。美女然後靚聲賣廣告mode說:「咦,一家人喎!」就是這樣,雖然女廁人龍長過萬里長城,但我和倫敦港人美女,因著「阿婆和大麻成」就說個不停。由喜愛的香港插畫家談起,再提到當年還有乾貨年宵的香港,更回憶曾經去過哪個最愛、最chill的創意市集。令人又喊又笑的回憶其實《回憶的香港》並不是一個故事,反而似是一個綜藝節目。從每個演員和幕後功臣表述自己回憶中的香港最美好的場景,不同的香港情懷呈現台上,離散港人觀眾彷彿重遊香港一遍。那份「共鳴」,相信年紀有35或以上的觀眾,感受更深。對我來說,自己笑到盡頭又流淚的一幕,是關於講長途電話。想起咸豐年在倫敦留學,用British Telecom (BT)電話卡,在大學學生會大樓的電話亭打電話回香港給母親報平安。電話通了,但阿媽第一句跟最尾一句,總是「打電話好貴呀,唔好講咁耐」。那麼中間呢?短短幾分鐘,當我想告訴媽媽, canteen的晚餐有幾難吃,我真心掛念她的撚手小菜咖喱雞翼時,母親總是跟我叠聲,每隔10秒便重複說「電話費貴,唔好講咁耐……」如是者,到了電話卡餘額歸零,即將掛線那刻,我和家人的對話,可說是沒有內容,令我每次掛線後都很失落。多年後,「失落」就變成歲月笑料,成為家人茶餘飯後時常相互取笑的事。所以,當台上主角的長途電話對話,充斥著「唔好講咁耐」迴響時,突然想到,其實聽到家人的聲音,家人聽到我的聲音,雖然沒有內容,但有溫度。那一刻,身在異鄉的我,突然想起阿媽老豆的聲音,眼又紅了一圈。不可思議的友誼劇終,但人未散。遇到從Bristol、Manchester來、好久未見的朋友。劇院門外人多擠迫,大家都不浪費時間,立即關心朋友找工作的進度如何。知道他即將上工,有收入指日可待,都替他高興。又聽說有人從蘇格蘭南下來看演出。在散場的路上,更遇到綠豆的支持者、讀者過來打招呼,真好。這幾年的離離合合、散與聚,都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片段。其實,出城看《回憶的香港》,前前後後跟我們互通消息、彼此幫忙、同哭同笑的人,原本都不是以往我們會定義的熟人。但我發現,現在很多人和我一樣,情感變得複雜了,有時又變得簡單了。可能,回憶的香港走過這幾年已令人無話可說,流散在外的人,那份傷、那份痛,我懷疑這會是不少香港人畢生最大的「失去」。但這幾年真的生出了這種友誼,只知道彼此名字的人,因為外在的壓迫而靠得更近。慶幸去蕪存菁,還有可以講真話、同悲共憤、同笑同哭的朋友,即使我們彷彿之前見面不多,但又感覺神交多年,這種好像精神分裂又充滿信任的關係,真的不可思議。我想,這種共知感、發自內心的連結,大概只有在非常非常壞的社會狀況下,才會生出這樣的關係。多謝風車草,這場演出帶來溫暖與唏噓回憶,又同時叫我為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的經歷感恩,有力前行。香港的養分叫我們這批中男中女,醒目而直率、堅毅又嚮往自由。即使身在英國,願大家繼續懷著香港人的特質及氣魄,繼續編寫自己人生的故事。▌[英倫筆端]作者簡介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失去影蹤,多個西方媒體引述消息指他被官方帶走調查,事件震驚中外;另一是香港一個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爆煲」,上萬名苦主無法取回投資本金,警方拘捕多人,包括替平台宣傳的網紅,事件損害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動搖了市民對證監會的信心。此外,終審法院較早前以三比二多數裁定,特區政府有憲制責任,為同性配偶提供婚姻以外的合法認可關係安排,政府與立法會是否履行終院裁決,正考驗特區是否維護法治。 李尚福失蹤 國防部長李尚福突然缺席重要國際場合,並在公眾領域消失,是繼外交部長秦剛之後,另一位習近平親自提拔的中央要員,在習近平第三屆任期的首年之內突然墮馬,反映最高領導人的親信獲擢升後相繼出事,令外界對中國政壇的穩定性重新評估。而中國官方對這兩宗重要人事變動的處理手法,包括秘而不宣,不承認也不闢謠,對內封鎖信息等,也令外界對中國官場的極度不透明有了新的認識。 李尚福墮馬受查,較秦剛事件影響更大,因為他擔任國防部長前,是解放軍內負責軍用設備採購的將領。他受調查墮馬即時讓外界聯想到,是因為近月火箭軍領導層被集體撤換,火箭軍過去多年的軍備採購遭中央翻案徹查,懐疑涉及嚴重貪腐,直接影響軍備的性能與功效,李尚福作為軍備採購主管,很難置身事外。 中美互動 在過去一個星期,中美之間外交互動頻繁,值得關注。先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於16及17日,在馬爾他與中國外長王毅會晤,進行了合共十二個小時的會談,討論亞太地區政治和安全的發展,焦點議題為台灣。這次會談據說是為更高層外交接觸鋪路。然後,美國國務院於18日宣布,國務卿布林肯將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會面,在紐約聯合國大會場邊,談論如何穩定雙邊關係,在若干領域加強合作。19日,韓正與布林肯會面後對外表示,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既有利於兩國,也有利於世界,雙方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布林肯也對外表示,世界期望兩國負責任地處理美中關係,美國正致力於此。...
在英國讀歷史有支離破碎之感。學生學了不同題目,但根本不能將所學的連貫起來,也不容易看到什麼歷史趨勢或者變化來。作為歷史新手教師,開始時也感無力。 路易士老師移英不改的習慣是愛看書,也愛逛書店。有天在書店看到這本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ngland,讀到作者James Hawes引英國小說作家Louis...
最近有一件事,我不尷尬,只是替他們極度尷尬。話說有一本書,名為《教養》,作者是史汪尼茲(1940 - 2004),德國文學家,該書講述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風俗,介紹現代人應當如何成為有教養的人,中譯本共有 602 頁,這個厚度很重要。因為,香港的監獄,每月只可以入六本書刊給牆內人士,由於只有六本名額,不少人也傾向選擇厚重書籍,甚至不厚不入。《教養》一書夠厚,寫信介紹給牆內朋友,確定對方感興趣,便在探訪時入書。入書過程是這樣:先在探訪等候室交書,職員初步檢查沒有明顯問題(例如不能入硬皮書),親友簽字確認即可。把書交給牆內人士前,懲教職員會再作審核,查看有否其他問題,例如敏感內容。我在兩星期前入書,兩星期後再去探訪同一朋友,朋友卻說:「你上次入畀我本書,懲教話唔入得,話裡面有裸露喎。」探訪時間飛快就完結,朋友再次提醒我記得問職員取回書籍。到櫃台取回《教養》,在第 325 頁貼有一大張黃色便利貼,上面寫著:「裸露!退!」(注意有兩個感嘆號!!)各位讀者一定很想知道,第...
Cimitero Monumentale di Staglieno位於意大利熱拿亞(Genova),是歐洲最大的雕刻墳場,於1851年開始啓用,不少著名哲學家和作家到過參觀。海明威曾説這墓園是世界奇蹟之一,尼釆也深受雕像感動。 西方雕刻藝術,當然以意大利最重要。文藝復興以降,米開朗基羅、貝尼尼等等至為傑出。19世紀中期,墓園雕塑是意大利雕刻藝術另一高峰,亦是浪漫寫實主義主要時期,注重情感的表現。死亡引發出來種種情緒:悲哀、痛苦、無奈、奧秘、不忍、或空虛,皆在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表現出來。但令我感到最驚訝的是裸體雕像在墓園,這些裸體像似應該在博物館出現!裸體藝術和死亡有什麼關係? 這課題令我多年困惑,反思「愛欲與死亡」(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