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英國生活。 當初決定離開,就是希望有一個新的開始。沒有想太多,便到了倫敦落腳。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在身邊, 30多歲的家玉只帶著一個行李箱便離開自己熟悉的家。 來英國前有信心很快融入社會,認識新朋友。最初的兩三個月,像去旅行似的,樣樣事物也是新鮮有趣,也不急於找工作。過了剛好三個月,開始不想出街,也不想跟外界接觸。 遇到陌生人幫助自己,怕別人欺騙她;新認識的朋友,又不知道是否可信賴。 剪斷跟香港的一切...
近來旅行,除見雪山,也行博物館。介紹一個參觀博物館用得著的iPhone 功能,毋須額外下載付費軟件,簡單易用。參觀博物館時,展品繁多,文字冗長,眼睛忙不過來,最理想是用聲音導航。我想做到的效果,只需拍下英語文字介紹,自動抽取內容,並以英語(或粵語)讀出來。單靠iPhone 內置的「捷徑」(Shortcuts),即能達致以上功能。先拍下想讀出的文字介紹(可多於一張圖),把圖片分享至此捷徑,選擇直接讀出英語或翻譯成粵語,但翻譯功能須有網絡。(註:iPhone 雖有離線翻譯,但在「捷徑」未能使用該功能,有待改進。)步驟一:點擊此連結,下載「圖文譯讀」捷徑: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12dc96bbe9854fb8ac3b0ce1fa2d30c9讀者可自行微調設定,例如語速,男女聲音等,設定比較直白,在此不贅。步驟二:打開手機上的相片 app,選擇想讀譯的照片,分享至此捷徑,選擇「直接朗讀:英語」或「翻譯成為:粵語」等。捷徑的設定簡單直白,讀者不妨大膽嘗試,選取心水語言配對,男女聲音等。若不慎弄錯,把舊捷徑刪去,按上面連結重新匯入即可。此捷徑除了能自行製成聲音導航,當然還可自製有聲書,對著文字為主的書籍拍照,即能朗讀,十分好用。圖片:尼泊爾Patan 博物館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92558803▌[光合作用]作者簡介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 ...
Amid threats of sending national security defendants...
瑞士湖光山色舉世聞名,是世界花園,連在蘇黎世山上的弗倫特恩公墓(Fluntern Cemetery) 也是鳥語花香,寧靜整齊,格調高雅的花園墓園。比起德國漢堡公墓,蘇黎世的小很多,也沒像意大利墳場有豐富雕刻,當然沒有裸體雕像,不過也有精緻原創的作品。園中最重要的名字是上世紀英國作家喬伊斯(James Joyce)(相片4)。他在二次大戰初期(1940年)離開納粹統治的巴黎到蘇黎世,可惜一年後便在此逝世。我探訪這墳場,正是為了他和其墓上的雕像。 ...
在英國落腳兩年了。感覺如何?適應了沒有?最近來探望/探路的朋友問。不只一次跟朋友說過,適應其實是持續不斷的進行式。去年今日,你問我的話,可能會數算在陌生地方重新安頓的重要支柱,都好像有眉目甚至落實了:落實了的生活找到合適的居所,由租戶變成業主,感覺著地得多;工作上,夫婦倆一個全職、一個半職,過慣了沒有名片,或不能/不再靠名片定義自己的日子,算是各自可以在家庭或鄰舍的圈外融入環境;我是基督徒,試過嘗試投入同聲同氣但是非多多、內聚不問世情、不斷感恩世途跌宕而咱家就歲月靜好的群體。由迷失好無謂,到終於脫去舊我,去一個無人識你的本地教會,從新建立團契生活、不對人有太多的期望,反而重新有力,投入教會生活;孩子以不用的方式體驗學校生活、有自己的朋友、團契,當然是一大開心事。畢竟,大家不是常掛在口邊說是為了下一代才遠走他方嗎?衣、食、住、行都知道自己的位置,都平安,也令留港的、掛心我們的親人心生安慰。適應你的枕邊人但想深一層,說只是為了子女才連根拔起、重新在未知的土壤扎根,是很恐怖的想法;拿捏不好就變成對孩子的情緒勒索。好像若他們不自覺「幸福」,我就會覺得他們有負成年人苦心孤詣、犠牲自己原本所有的淚和汗。更根本的是,為衣、食、住、行忙碌過後,在新的家園的日常,對我和丈夫而言還剩下甚麼?這又回到友儕間常提的「適應」課題。我姑且稱之為「適應2.0」:適應你的枕邊人。此話何解?首先,在新地方生活,工作繁忙不再,可能會經歷未有受薪工作,甚至無業,二人朝夕共對的時間多了,但不代表就能長期浪漫。不諱言,我們也因對家庭角色變化而出現張力。初時其中一方若逃避討論,心中的刺其實不會走,只會在下次因洗碗不乾淨或買家電中伏之類的芝麻綠豆事,而峙機爆發。當中爆出的埋怨、人身攻擊的說話,傷心又傷身。然後冷靜下來,彼此道歉、詳談,真的明白以往在香港,原來我們都過著一種頗虛的夫妻關係:例子一 :以往很多持家的家務雜務,我都一無所知。家中有外傭姨姨,照顧孩子又料理家事,所以家務上的安排即使有問題,夫婦倆都會與外傭姨姨以僱主僱員的身份商討、處理。雖然工作過後自己都會做家務,但始終少有動手的機會。如今,以往對食甚麼菜式才有營養、用甚麼家電才夠精明之事侃侃而談的我,卻盡顯無能無知和笨手笨腳。丈夫在這方面細心很多,但很自然,我的無知也容易令他心火上升。一方會怪另一方太沒耐性、毫不包容,另一方會驚覺另一半真是家務「智將」,大呼小叫,與昔日職場上兵來將擋的伴侶判若兩人,自然爭執不斷。稍為含蓄的,也只是把不滿往肚裏吞。珍惜機會互相鼓勵對於這些情況,真的遇到有移英的港人夫婦,仍抱著家醜不外傳的心態,自顧自把兩人相處的挑戰往肚裏吞。嚥不下來,都總會找到相熟的友人訴苦。不過,解鈴還需繫鈴人,二人之間需要坐下來檢視彼此的關係,如有需要,就要找相熟的牧者或友人協助,開心見誠觸及曾經迴避的問題。我和丈夫有共同信仰。發覺首先最要做的,大概是祈禱,在祈禱中重新認信,再在這認知下,承認自己的限制,找出怎樣才能多行一步,大家擺啱位,兩人就會多了勸勉和體諒。活到這把年紀,你讚我靚,我知你是日行一善;我誇你大隻,但轉頭卻要幫你塗按摩膏。不過,平凡中,仍可珍惜機會互相鼓勵。例如當身邊人好怕我駕駛,但有一天他由衷地說句:「老婆,你出入roundabout穩定咗喎」。又或者,身邊人終於用英語開聲祈禱,我之後就不忘讚他勇敢,又說「大家都明白,簡簡單單,幾清晰喎……」看到彼此的進步,celebrate every small win,令我更深入體會同負一軛的意義。定期講是講非例子二:多了時間相處,大家又慢慢在做不完的家務、廚務、農務層面工多藝熟,自然多了你眼望我眼的時光。感恩的是,以前在港一位見證我們拍拖到結婚的牧師不下一次提醒,兩人的關係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每次的逃避、有形無形的傷害,就像「碌卡」,即時未必會削弱感情老本,但不斷預支而不還款,就遲早會爆煲。因此就要提醒自己定時定候,要以對方感受到的方式關心大家、建立溫馨時光。否則,當兒女長大,不需家長事事躬親,那兩人間除了談子女、除了談家庭收支,還有甚麼共同嗜好共同話題?又或可否一同在新家園尋找共同的興趣,彼此探索性格、愛好的多面?我們的孩子都是中學生,比兒女年幼的朋友優勝的是,他們自己跟同學、球隊、鄰居找樂子的時間頗多。兩個中年人,就趁出了糧時,定期pub date,摸住酒杯底吹水,談談工作的所見所聞,月旦時事,講是講非。我愛歷史,他好舊建築。於是睇古董和考古節目成為我們的共同嗜好。前一陣子,知道伯明翰植物園有燭光弦樂四重奏,於是懇求人夫跟我去聽。弦樂ABBA,我深知不是丈夫那杯茶,但多謝他跟我一齊癲。事後他說,好多歌都唔識,但原來聽燭光音樂會又幾爽。他愛古典音樂。好吧,下次惟有約他去聽Vivaldi Four...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以色列拒絕停火,加沙衛生部指累計死亡人數已超過一萬;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出訪美國,為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周赴美與總統拜登會晤作準備;美國國會五名議員提出法案,尋求制裁49名參與執行國安法的香港公職人員,包括終審法院所有常任法官。以巴衝突改變世界《金融時報》專欄作者Gideon Rachman 本周一的文章標題為:「從美國到烏克蘭,加沙之戰將改變世界」。他分析說,世界局勢正朝著不利和平、民主與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俄羅斯很可能憑藉更強的戰時經濟在烏克蘭戰事中取得優勢;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和平協約因加沙之戰粉碎,且多個中東國家可能捲入戰火;美國的拜登總統陷入困境,特朗普被博彩市場視為將贏得2024年總統大選的寵兒,近日的民調顯示他在大多數可決定勝負的搖擺州份大幅領先拜登。這些發展勢頭正在互相鞏固。例如,加沙之戰令美國及盟友無法專注協助烏克蘭,必須兼顧供應彈藥及空防軍備予以色列,而美國支持以色列之舉,又令南半球發展中國家更不願意支持烏克蘭。西方指責俄羅斯犯下戰爭罪行時,被指對以色列雙重標準,而拜登正因為撐以色列而流失較年輕的、較前衛或阿拉伯裔的選民,這些選民若不出來投票,特朗普可望獲勝。這正是普京最希望見到的結果,他會全力作戰至特朗普上台並拋棄烏克蘭。作者還指出,當加沙戰火成為全球焦點,遮掩了其他嚴重侵犯人權事故,巴基斯坦、蘇丹和納卡地區都出現大批難民被迫流徙,台灣在2027年前淪陷的危機也在加深。加沙之戰的影響英國廣播公司的國際編輯Jeremy Bowen上周末在以色列南部發了一篇文章,嘗試在急速變化的局勢中,總結加沙之戰較為確定的影響,提出了五點分析:1)以色列民眾的確支持軍方攻擊加沙,意圖消滅哈馬斯及其伙伴伊斯蘭聖戰組織。哈馬斯突襲,以殘暴手段殺死1400人並擄走240名人質,令以色列國民決心報復,對戰火中不幸犧牲的巴勒斯坦平民不表同情,把他們的死歸咎於哈馬斯。2)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造成了極嚴重的大規模死傷,加沙衛生部最新統計數字已超過9000,三分二是婦女和孩童。雖然美國對這數字存疑,但在過去的以巴衝突中,國際機構向來認為巴方的死傷統計頗為準確。聯合國近日宣稱,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戰爭至今,二十一個月來被殺的烏克蘭平民累計為9700人,被以色列軍隊殺死的巴人數目即將超過烏克蘭,即使其中有一成是哈馬斯戰士,無辜被害的巴人平民數目也極大,因為還有不少屍體被掩埋在瓦礫下未被統計。聯合國人權辦公室認為,這麼多平民被殺,反映攻擊行動超乎適度武力,可能構成戰爭罪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為此公開提醒以色列須遵從國際戰爭法律,這樣的提示為過去三十年以巴衝突以來僅見。3)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正承受巨大壓力,他身為以色列最高保安及防務主管,卻沒有為國防漏洞導致哈馬斯突襲帶來災難後果而承認個人責任,反而在社交平台發信息怪責情報部門,引起群情洶湧,他其後刪除信息及道歉。前情報主管和軍隊高層公開抨擊他,反映他已失去軍方及保安部門的信任。4)自2005年巴人反抗運動後,內塔尼亞胡一直以政治分化來維持局面,他默許哈馬斯在加沙地區建立勢力,藉此削弱阿巴斯領導的巴人自治政府,使西岸與加沙各自為政,無法邁出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步伐。2019年他所屬的利富德集團內部討論外洩,內塔尼亞胡告訴盟友,若要阻止巴勒斯坦建國,便應支持卡塔爾向加沙的哈馬斯政權輸送資金,加深加沙與西岸的分化。5)以色列既獲得美國經濟及軍事支援,如今絕不會同意任何容許哈馬斯繼續保有權力的和平方案,這肯定會導致大量流血戰鬥,也帶出了重要的問題:日後誰代替哈馬斯?這問題迄今未有答案,但過去一百年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在這地區的衝突顯明,單靠軍事行動永遠無法解決衝突,容許巴人立國與以色列並存之路雖然極為崎嶇,雙方的強硬派都不斷破壞這構想,但如果這次戰爭還不足以喚醒各方,唯有兩國並存是可行出路,則猶太人和巴人只能世世代代繼續互相殺戮。拜登設法將美中角力降溫本欄引述這兩篇分析文章,希望向讀者指出兩點,其一是加沙戰局牽一髮動全身,其影響絕不限於中東地區或國際油價,對中美關係、台海局勢等都有重要影響。美國近來積極拉攏中國,力邀習近平親身去美國參與亞太經合峰會,並與拜登舉行美中元首會談,焦點議題必然包括烏克蘭戰況及以巴戰爭。美國明知道北京在政治取向上親俄親巴,仍期望藉緩和美中經濟冷戰,使中國經濟有改善空間,來換取北京在兩場戰事上保持中立,反映拜登在特朗普內憂與兩戰並發的外患夾擊下,已無餘力應付另一戰線,所以要設法把美中角力降溫,把矛盾往後推延,避免多方受敵。何立峰與耶倫的會晤,相信會有一些有利中美雙邊經濟關係的消息發布,為習拜會營造氣氛。其二,國際政局近年是強人當道、民族主義盛行、全球化解體,美國固然當不了世界警察,也沒有其他國家或跨國機制可以有效維持世界秩序,遑論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危機,這個失衡無序的大格局,短期內恐怕不會改變。港府不應靠嚇至於香港方面,在中美角力的大氣候下,香港不再是雙方協作的中介與平台,更動輒成為雙方鬥爭的夾縫或棋子,從盡吃兩家茶禮變為兩邊都不討好,尋找出路必然處處碰壁,這問題不能靠搞活夜市或唱好香港來解決。據傳媒報道,何立峰於11月7日以視頻致辭,向香港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提出三個建議,希望香港著力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建議香港繼續保持國際化的特色,進一步拓展「朋友圈」,希望香港主動適應市場變化,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三點建議頗有道理,尤其第二點相當應景,許多治港者已經遺忘。從這個角度看,要回應美國國會五名議員的制裁法官提案,除了發聲明反對,更恰當而有實效的做法是動用北京和香港的人脈,游說美國政府拒絕這項提案,而非威脅把香港的國安案件移交內地審訊。香港若還不認真找出路,難道要靠內地黃金價格較高,港人帶運金器或走私金條,來維持國際金融中心這塊金字招牌?參考資料 :From the US...
在英晚上沒有什麼夜生活,一家人飯後都會看看電影。本想看《虎克船長》(Hook),怎知下了架,太太說不如看《羅賓漢》(Robinhood)吧。其實一年前來英已和孩子看過,但幾乎忘了大半(因為那時同時在上網找工作,一心不能二用)。看完,竟在收到「羅賓漢樹」被惡意砍下的消息,世事之巧有時真令人驚訝。「羅賓漢樹」 (Sycamore Gap Tree)位於英國北部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國家公園,這並不與歷史相連,因為羅賓漢「理論上」是諾定咸郡(Nottinghamshire)的一位不法之徒(outlaw)。而Sycamore Gap Tree被稱為 Robin...
早陣子我弄了一張地圖比較台北市和香港的地理距離,看看如果把台北的地點放在香港的話,實際距離有多遠。這張圖引起了不少關注,見到大家紛紛留言討論某些地點原來沒有想像中那麼遠,又或比想像中遠很多。距離感錯亂,是移民常常要面對的生活適應。如果在地圖上把台北車站和尖沙嘴天星碼頭對等,那麼台北車站和信義區台北101大樓的距離,就大約等於尖沙嘴天星碼頭到太古城中心的距離,都是五公里。去林口呢,大概就等於欣澳站;桃園機場的距離剛好就等於香港的赤鱲角機場。我比較意外的是如果把尖沙咀去上水的距離放在台北,原來已經等於到新北三芝了。出行模式的不同之所以會出現距離感的錯亂,後面其實是出行模式的不同。同樣的直線距離,兩端是不是有道路直接連上?是高速公路還是鄉間小路?如果你不開車的話,那就還要問:有捷運嗎?有公車嗎?多少分鐘一班?中間停多少個站?這些問題的答案比起直線距離有多少公里,對距離感的影響要遠遠大得多。自從我搬來台北之後,我發覺我忍受長距離通勤的能力大幅減少。以前在香港我住在大埔,約朋友出市區花一個小時是很正常。現在我住台北市大安區,放在上面那張地圖的話就等於香港的跑馬地。我平常出入的地方都在台北市的蛋黃區,換算在香港就是只限維港兩岸,是連界限街都不會過的那種生活狀態。對此,我想到三個可能的解釋。第一個可能,是我本來就喜歡方便,而我的收入水平在台灣又容許我住在台北的市中心,於是就住下來了。如果我在香港的時候住得起跑馬地,我也很可能會住跑馬地啊,然後一輩子不入新界。第二個可能,是我懷疑台北的公共交通在某些環節實在沒有香港的好。例如很多香港人選擇住在淡水,我是打死也不願意的。淡水坐捷運去台北車站才38分鐘,這樣的通勤距離在香港一點也不過份啊!但問題是這程捷運要停18個站,在列車上走走停停會搖到懷疑人生。同樣的時間距離在香港通常會是乘搭長途巴士,上車睡一覺到市區便下車那種,乘搭體驗不太一樣。第三個可能,也是我認為最有解釋能力的一點,就是兩地人口密度不一樣。因為香港人口密度高很多,就算是離開市中心一小時的地方,仍然會是一個人口數十萬的新市鎮,各種生活機能一應俱全,例如隨便都可以吃到日韓越泰各式料理;但在台灣,離開市中心一小時的地方可以相當荒涼,平時生活供給不會有太多選擇。不可靠且昂貴的交通談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發現不少移民外地的朋友,一開始的時候對如何理解當地的距離都沒有很好的掌握。有時聽到朋友說:出市區才一個小時而已,在香港也是這樣搭車啊!誰不知道在台灣、英國或者加拿大的「一個小時車程」,感受上和在香港絕對不是同一件事。到真的住下來之後才發現,噢,原來中伏了!關於交通這回事,自問我在台北還好了。首先到處都有共享單車,基本上四個捷運站範圍內的距離我都會騎車過去。要搭捷運或公車則是班次又多又便宜,想也不用想。但如果你的目的地是台中或台南,又或是倫敦以外的英國,事情就很不一樣了。很多移英港人常常投訴當地的公共交通是完全不能依賴的,班次表說有車但到了車站卻沒有車,錯過了又要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後才有下一班。如果要靠公共交通來上班或者上學,恐怕很快就會瘋掉。就算有可靠的公共交通,也要面對高昂的交通費用。有朋友刻意找了個離倫敦半小時火車車程的地方居住,我問他結果有沒有常常去倫敦逛逛?他說一個月也沒有一次,因為車票太貴了。回想以前曾在紐約生活,每逢週末都要面對地鐵因為各項維修而路線大亂。香港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一直都把香港人寵壞。移民後要接受公共交通原來不一定能日常代步,後面所需的習慣改變真的不容低估。那麼我們是否就得接受「沒有車牌就不要移民」這個說法?這恐怕還是有點簡化。我們在下一篇再展開。▌[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電腦打字,最重要的技巧,是要掌握盲打,也就是眼睛不看屏幕,憑著感覺去打字。為何掌握盲打很重要?因為只有在盲打的狀態下,手腦合一,才能進入「心流」狀態。所謂「心流」,英文即 flow,在學習、寫作、畫畫、創作時,驟覺時間飛逝,轉向愉悅的忘我狀態,即所謂「心流」。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1970年代稱此之為「心流」,入此狀態,最重要是有足夠時間保持高度專注及集中,減少外部干擾。以打字來說,最易進入心流狀態的方式,正是只憑感覺盲打,或乾脆閉目,減少畫面干擾,思緒直接化作指頭動作,達致人機合一。相反來說,寫作時若然一邊打字,一邊修正,又或一邊選字,當中太多干擾思緒的元素出現,難以進入心流狀態。有時用紙筆寫作,即使開著眼睛,但仍然更為專注,主要原因正是由於紙上不易修改,兼沒選字過程,直接把思緒付於紙上,待完成創作後才謄文,更易進入忘我的心流狀態。對電腦文字輸入有高要求之前提及倉頡與其他輸入法之比較,其中有一句寫道:「倉頡絕非過時產物,而是對電腦文字輸入有高要求者的必經之路。」有些朋友使用其他輸入法,感覺自己也很認真寫文,對我之言有不滿,似是認為我暗示他們對文字輸入的要求不夠高。先說一句,我有些作家朋友,不是我這類小薯的寫作人,而是在文學領域獨當一面的前輩,本身對文字運用有極高要求,但在輸入中文時因習性所累,使用的輸入法要不停選字,例如拼音或九方。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留意到,這句話當中是清楚指出「對電腦文字輸入有高要求者」,而非「對文字有高要求者」,兩者之間差異明顯。我寫這句話時,確實有仔細考慮過當中分別,否則不會如此具體地寫入「對電腦文字輸入有高要求者」較翹口的句子。我在此更準確地表達我的意思,即使作家採用不能盲打的中文輸入法,也可以是對文字本身有高要求的人,我認識不少前輩正是如此。他們認真寫作,用字精雕細琢,但對電腦漢字輸入就不算有高要求,往往是抱著「能夠輸入到文字就已經很好了」的心態。使用拼音這類輸入法,當然還是可以寫出出色文章;正如使用倉頡,也不一定代表能寫出好文章。絕非長輩科技倉頡地位之所以無可取代,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在眾多免費、系統內置、跨平台的中文輸入法裡,只有一個可以做到真正盲打。有些形碼輸入法可以盲打,但不是免費,諸如五筆;有些是免費授權,但不是系統內建,例如大易;拼音輸入法是免費兼系統內置,但要對著屏幕選字,不能盲打;Chrome 裡有一大堆中文輸入法,但要用 Chrome 打開,不是跨平台;速成輸入法必須選字,沒有可能單憑感覺全部記下來。每次討論倉頡與速成輸入法,我最驚訝是很多速成使用者會如此強調自己「連位置也記得」,也許應付日常對話真的可以記得選碼位置,但隨便打開明報《星期日生活》(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