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聖誕,不論是孩子同學的家長,抑或為人父母的同事,都互傳訊息找一些又經濟又有節日氣氛的活動。在英國很多城鎮都有聖誕市集,也有專為兒童而設,把農場或古宅打造成的聖誕村,吸引大人細路到訪。只是大部份的聖誕熱門活動,都主打聖誕老人、飄雪場景。聖誕那個生於馬糟的耶穌,似乎消失在鋪天蓋地的商業噱頭中。還是在本地基督教會,和相關的鄰舍連結中,才令人真正細味聖誕的因由。我上的教會剛成立於新建社區,是浸信會背景。12月伊始,教會的崇拜時間搖身一變成為MESSY CHURCH(非一般教會)主日,早幾星期已經在社區宣傳,希望更多鄰居認識教會、認識聖誕慶祝的唯一原因 —— 主基督的降生、犠牲和救贖。MESSY CHURCH——顧名思義,就是借不同的活動,讓人大細路不怕凌亂、放心放膽玩創作、做手工,教會的信徒就分享信仰,邀請大家一同紀念聖誕。但是,籌備過程中一位教友真是字字珠璣,他說:「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會亂。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是非常messy,加起來根本就是罪人一群,這就是messy church的最重要一點。我們有幸能在一起敬拜、互相尊重,只是靠上主的恩典,不是出於自己的德行或功勞。有這種覺悟,就會更坦誠地分享,是甚麼令我們messy但不會crazy,還可以有盼望。」My worries經這位朋友這樣一說,像點通了我們任督二脈,不再介意自己來教會只幾個月,連孩子都說要幫手負責手工檔,一同事奉。於是我們一家就跟大伙兒一起,跟新朋友聊聊天,玩遊戲。我負責的攤位豎立了一隻紙版驢仔,因為當年大肚馬利亞就是騎驢作交通工具。紙版驢仔駄著兩個包袱——...

  •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杜甫 《冬至》杜甫晚年棄官飄零,長年離家,賦這詩時已是第九個冬至日!與詩聖比較,我只是第三個冬至不在家鄉。冬至,是傳統大節日,有全年最長的夜晚,日光短暫。但在這黑暗最長的日子,也正是白天慢慢變長的開始,希望重新出現。我們在香港成長,傳統節日靠父母和長輩承傳。少年時雖然家貧,但每年冬至,一家十多口必然回家吃飯,全家擠在小小的房間圍枱團聚,有雞有魚有肉,一年中沒有多少次如此豐富的晚餐,飯後也一定吃祖母做的湯圓,這便是三代同堂幸福的時光。但慢慢的自祖母、父親和和媽媽先後離世,這冬至家庭聚會也漸漸不再。和大部份香港年輕人一樣,這節日也不被重視,關心的是之後的聖誕節和新年,因為這些是歡樂的日子。這是時代無奈的變化,我們不能分享之前農業社會的傳統節日,冬至、立春、大暑和秋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但是我們這批英國香港人、加拿大香港人或是美國香港人——移民、流亡或遺民也好,真的能夠脱離我們的傳統文化而成為英國人、加拿大人或美國人?「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讀杜甫詩最後兩句,我們能沒有感受嗎?寫於2022年12月22日冬至旅次加拿大溫哥華

  • 在2022年10月到訪蘇格蘭,於愛丁堡住了兩個星期,期間去探訪過麥太的家,後來又去過她住的醫院以及療養院。療養院環境舒適,有獨立房間及衛生間,外邊有活動室,室中有鋼琴;另一邊廂是兒童遊樂設施,有咖啡館,還可以帶上寵物。這所療養院是她人生的最後住宿點,麥太雖然身處異鄉,但來探訪者一直沒停過,不單有朋友及教友,更重要是有她的兩名女兒、女婿及孫女。她身體虛弱,大多時間躺臥床上,但親友在這種舒適的環境中,也能減低離別時的壓力及悲傷,能夠有此安排,實在是福氣。真正的基督信徒榜樣與麥太相見之前早已得知她情況不太樂觀,醫生估計只有數星期的時間。本來還想著要如何安慰她,在蘇格蘭碰面時她卻說:「我唔害怕死亡。」她說「死亡」二字時,沒有轉彎抹角,沒有忌諱,是坦然直率地說出來。她是虔誠的基督徒,知道自己快要回到天家,說感到很欣慰。麥太婚姻出現波折,但她從來沒在我面前對前夫或任何人口出惡言。她說離婚後情緒低落,與家人到加拿大參觀尼亞加拉大瀑布,那刻忽然釋懷。她回憶道:「如果上帝能夠創造咁宏偉嘅自然奇跡,上帝又點會無能力抹走我嘅悲傷?」我從小到大很敬重她,在我認識的長輩或朋友中,我只有在她身上真切地見證過基督信徒的榜樣。她經歷大小苦難,但因信念而走出低谷,因信靠而得救。我的宗教理念雖然與她不同,但看見她能夠抱持對上主如此堅定的信念回到天家,走的時候能夠如此坦然面對,沒有半絲恐懼,這種精神及態度,好生令人欽佩。在人生最後階段,臨終之人反能給身邊人莫大安慰,能不羨慕她的家人摯友嗎?為搣了別人一下感到自責我們一家和麥太一家認識多年,我有記憶以來,她就時常出現。我小時候很頑皮,難免看過不少長輩的臉色,但在我的記憶裡,連她一次怪責的表情都沒見過。她說話溫柔體貼,對小朋友總是關愛備至。那年我大概八、九歲,我有次忍不住問麥太:「你會唔會發脾氣㗎?」麥太想了想,說她也有脾氣,早前被女兒惹得生氣,忍不住搣了她一下。說起此事她帶點自責,說應該要好好控制情緒。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震憾,震憾的原因不是因為她會搣人,而是我當時想,一個人到底有多善良,才會因為搣了別人一下而感到自責?麥太不算富裕,生活節儉樸素,很少亂花錢買無謂之物,但在主日學後,她經常帶她的女兒和我們幾個小朋友去吃麥當勞,一買就是數個套餐,每人一個漢堡包、薯條以及可樂,花費不少。她說小朋友不要喝太多可樂,細杯汽水就可以,但有次麥當勞收銀員建議她要中杯可樂。為甚麼呢?「因為中可樂做特價,平過細可樂啊。」麥太稍微遲疑,說:「好啦,咁我哋都要中可樂。」我想在節儉的原則下,有時喝中杯可樂也是可以的。密碼的秘密小學四年級那年,某天只有麥太和我二人,沒有其他小朋友,她提議帶我去中環大會堂的兒童書展,說:「不如我送份禮物畀你吖。」我很開心,到現在說起來還會記得當時開心的心情。麥太大概以為我會要一些益智圖書或習作,但我當然不會要益智圖書或習作。我選了一個金屬製的玩具夾萬,墨綠色,要用鎖匙及密碼才能打開。麥太擔心我忘記密碼打不開夾萬,我說一定會好好記住,她笑一笑就給我買下這份禮物。她把密碼紙放在自己銀包,說:「如果你唔記得密碼,你就靜雞雞打電話畀我,咁我就靜雞雞話個密碼畀你知吖。」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她大概沒想過,事隔三分一個世紀,至今我依然記得那個密碼,記得那個保險箱曾經放置的照片及信件,就像我一直記得麥太的慈愛、信實和堅定。 圖 1:玩具夾萬藏著作者與麥太的小秘密 信望愛的化身有一首改編自〈哥林多前書〉的聖詩,聖詩提及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毫不誇張地,都能在麥太的身上找到痕跡。每次聽到這首聖詩,麥太的形象都會浮現在我心中。「若有愛心,有恆久與寬恕,凡事自制,沒有損人惡事,能凡事容納,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無盡愛,沒止息!」麥太,願您在主內得到平安。(註:在麥太還清醒時,我在蘇格蘭的療養院跟她面對面分享了以上種種記憶,她躺臥床上,一邊聽著,一邊微笑,就像小時候說要幫我守護密碼時的微笑,貫徹如一。) 圖 2:作者於麥太的追思會上致辭 (本文為2022年12月6日於港島區某浸信會舉行的追思會上致辭,文字版本從講稿稍作修改。)▌[光合作用]作者簡介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原文刊於作者Patreon...

  • 收看節目 陳文敏教授讀完《香港日記》,分五個篇章記下讀後感。本書可貴之處,不單是彭定康提到回歸前種種中英之間,以至香港政商界內的政治角力,還有他對在任期間所接觸的世界各國不同領袖政客的透徹分析。第五篇人物篇,陳指彭定康對人的觀察相當透徹,書中三言兩語便描述了這些人士的特性,幽默之餘,有時甚至有點抵死,單單看他如何評價這些人士,經已令這本書值得一再回味。▌《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一)個人篇:https://youtu.be/uXw0MRuIwqM ▌《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二)英國篇:https://youtu.be/fY69vwCUtb4 ▌《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三)中國篇:https://youtu.be/gAZulu-04eU▌《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四)香港篇:https://youtu.be/BAqPpYiztpA▌讀彭定康《香港日記》原刊於《破土》專欄,原文見綠豆Patreon:http://bit.ly/3ToCJGI ...

  • Flashed back to July, four University of...

  • 人類第一個文明象徵是離開洞穴或從樹上下來建立住所。一切房屋都是將人類從自然環境分隔出來,而「門」是建築最重要元素,沒有門我們不能進入任何建築物,也不能從內走出來。「門」是內外、公私、我們和他們之「間」。 建築物不單單是人的居所,是文化、藝術、權力、品味、人文和科技的表現,是以「門」同樣是重要的呈現。我們到世界各地旅遊,肯定注意到每一地方都有不同的「門」。有多少我們經過的門,我們是想進入,看看門後是什麼的世界?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序言:寫了十篇關於中文大學的文章,應該暫停。我不懂寫政論時評,跟不上香港大陸和世界政治大勢,是以重回哲學本行,以現象學描述日常見到但不留意的文化現象。說過哲學不應該離地,而是貼近日常生活,但哲學不會將這些現象看為理所當然,而是去理解背後的意義,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看世界。先談門和窗,之後和大家看墳場,再談我們每天都做的拍攝活動。這些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可説清楚,故在《鏡遊集》逐一分享我看法。分隔與連繫——門窗現象學門「假如一個人要對他開啟過和關閉過的每扇門,以及對他想再開啟的門進行解釋,他就必須述說一生的故事。」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 of Space(加斯東・巴舍拉《空間的詩學》)門與窗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門與窗這些建築結構可說是我們生活的特徵。我們經由門進出不同的建築物、經由門進入辦公室上班、經由門返回家裏,並感到安全和得到保護。雖然我們是在屋舍裡面,但可以透過門窗看到外面。作為現代人,我們是在城市居住的,這表示我們的生活是受到都市建築物所決定。我們進出屋子,而「進出」建築物之所以可能,完全因為牆上開了個洞口。因此,門與窗限定了我們存在空間性的裡面與外面,既分隔也連繫我們空間性的生活世界。我往往被門窗所吸引。我時常以門窗作為攝相的主題,在不同地方拍攝的許多有關門窗的照片,我開始體會到,要了解「門窗」的現象學,就必須對「外面與裡面」作現象學的分析。門窗是存在論上的存在物,以空間佔據的具體化來建構我們的居所。因為,門窗於存在上既分隔也連繫裡面與外面。沒有門窗,我們無處容身,無家可居。門是人類創造界限的開口德國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 巴基斯坦北部本來就較少遊客,即使有遊客也大多聚集在 Gilgit 及 Karimabad。往紅其拉甫山口的道路上有一座小鎮名叫 Sost,我在2002年到訪該地旅行遠足,聽說附近有百多名中國民工,好奇心驅使下探訪他們工作的營地。 Sost 分了新舊兩區,兩區相距約2公里,中間完全是塊荒地。舊城區規模太小,承受不了日益頻繁的中巴貿易,在旁另建新城,但基建配套不足,有一間中國外貿公司承辦工程,從新疆喀什招聘了八十多名中國民工,工人來自四川、甘肅、重慶,他們本來不相識,各自前往新疆找工作,在喀什時遇到中國外貿招工便過來。...

  • 收看節目 陳文敏教授讀完《香港日記》,分五個篇章記下讀後感,回歸前的種種片段,又一幕幕地重現眼前。第四篇香港篇,陳文敏說,彭定康寫回歸最後一年,是全書最精彩的部份,因為他將回歸前夕的政治張力和各人的情緒推至最高峰。而處於中英角力的狹縫中,香港人是無可奈何的。在這歷史的舞台上,不同的人作了不同的選擇,甚至在過程中改變自己的角色。彭定康提到鄧蓮如、鍾士元、董建華,以及一眾商界及優秀的公務員等等,並對他們作出透徹分析。▌《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一)個人篇:https://youtu.be/uXw0MRuIwqM ▌《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二)英國篇:https://youtu.be/fY69vwCUtb4 ▌《破土有聲》: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三)中國篇:https://youtu.be/gAZulu-04eU▌讀彭定康《香港日記》原刊於《破土》專欄,原文見綠豆Patreon:http://bit.ly/3ToCJGI ...

  • Founded in 2006, the once-star-studded Hong Kong...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