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 : 第三位尋庇護者的聲音,願你細聽不知不覺,離開香港已經兩年了。想起當初形勢緊張,逼不得已才決定隻身去到台灣讀書,然後因為台灣的情況不樂觀,決心再逃離到英國,感覺像一場歷險。很多經歷,很多的感受,很多記憶,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從台灣到英國,身邊朋友形容自己好像是「二次流亡」,我常說笑,希望不要變成「三次流亡」,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可以再走到哪裡了。我想,對於我們這群尋求庇護的朋友,可以在英國安頓下來,並取得身分,便是我們最大的希望。那時候選擇台灣,是覺得台灣與香港距離最近、文化接近、讀書較便宜,生活支出也較容易應付,而且方便家人朋友來台灣探望自己,讓他們感到安心一點。其實台灣是一個好地方,地方和風光都很美,人也很善良簡單。我在台灣的一年,也遇上了很多好好的老師同學,認識了不少本地或從香港來的好朋友,一同創造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但是在政策上,台灣似乎不是太歡迎香港的朋友,2019年之後政策好像更加收緊,讓香港人更加難以移居台灣。對於自己,我的身分比較尷尬,需要透過7年的時間讀書和工作,去嘗試申請台灣永居身分,可是7年間台灣的政策及政局有機會翻天覆地,所以用7年去換取一個不確定的結果,不確定的生活和身分,我的確沒有很大的信心,與朋友商量後,我決定到英國去申請政治庇護,開展新的生活。▌[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收看節目 莫宜端女兒在學校被人攞簽名?哦,原來是學妹們為了使用草地的權利而發起聯署。小小人兒在校內自發爭取女生權利,老師沒有認為她們「搞事」,沒有阻止。女兒學校的小事一宗,卻猛然提醒了莫宜端,原來這個世界還是可以被改變。 ...

  • 2007年前這裡是中正紀念堂,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是「大中至正」而不是「自由廣場」。這個改變是實現台灣民主自由的勝利,專制威權統治時代的結束。自此這廣場是人民表達民主訴求和集會的地方。在台5個月以來,我在不同時間到過廣場多次,有烈日當空,亦有清朗明月;遇過一邊舉行政治集會,滿場是人羣,同時有玩音樂跳舞、打太極拳的羣眾,大家相安無事,共濟一堂。這是自由開放公民社會的體現。本年六月四日是離開台灣前最後兩次到自由廣場,當然是去參與六四集會。當天微微雨,沒有以萬計的燭光、沒有叫口號唱歌,羣眾也不算太多,不可能與香港維園六四晚會比較。但我們在海外的香港人,能夠自由安全齊聚這廣場,毋忘8964和2019,重看天安門和香港遭鎮壓慘劇的錄影帶,聽有關人士的演說,讓我們知道民主和自由是要人民自己奮鬥爭取的,更顯出「自由廣場」的意義。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捷克的一代作家米蘭.昆德拉與世長辭,享年九旬有四。昆德拉最廣為傳頌的著作,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大概就是《笑忘書》。他強調書寫記錄之重要,尋其與記憶之間的關係。《笑忘書》載有七篇故事,最後一章談及情侶二人共浴天體沙灘,一人欣賞四周裸體麗影,另一人腦中滿是猶太人被迫進毒氣室之恐怖回憶。兩人同床異夢,然因各把自己意念投射在對方身上,恰恰因為互不了解,反倒相處融洽。貫穿全書始終,正是昆德拉的名言:「人與權力之對抗,實乃記憶與遺忘之對抗。」法文原文是「La lutte de l'homme contre le pouvoir,...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會後表示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鈎,美國政府對華投資的控制只會針對那些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行業,反映美中高層正為過去一段時期的經濟戰劃設界線,減少對一般貿易和投資的影響;另一則為香港特區政府繼通緝八名流亡海外港人後,啟動連串執法行動,針對被通緝者在港家人,以及經濟上支持他們的人,把國安紅線推進覆蓋「黃色經濟圈」。耶倫訪華耶倫訪華的另一重要「成果」,是與新一屆中國政府的經濟團隊建立關係,為往後持續溝通奠基,希望藉此減少誤解風險,並為未來兩國在氣候變化、債務危機等領域的合作鋪路。這一點也反映美中之間對兩國的冷戰關係劃下界線,設定了一邊相互針對、激烈競爭、甚至制裁,一邊仍能在某些互利雙贏的領域,繼續溝通合作。這是要求走平衡鋼索技巧的高難度外交路線,能否持續實行有待驗證。換言之,在未來中美兩國的高層會談上,雙方的議事備忘冊上會把議題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雙方同意需要積極合作的,會談主要是尋求進展;第二類是雙方同意互不打擊的、不涉國家安全的非敏感領域事項,會談目的是解決偶發性衝突(例如一般貿易磨擦、投資糾紛),避免誤判致衝突升級;第三類是雙方認知涉及敏感領域的糾紛(例如尖端科技、軍事監察、能源、通訊、航天等),會談目的是了解對方手段,管控分歧,避免過度反應,招致非必要的相互制裁,維持戰略平衡。耶倫訪華揭露的這套新冷戰策略,代表了拜登領導的民主黨政府的對華方針。假如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可能不會延續這個路線,他在競選活動中已放言,再當總統便會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這是他原來啟動的美中貿易戰的思路,即不分敏感或非敏感領域,使用大面積殺傷經濟協作的武器,例如大幅增加所有商品關稅,逼使兩國經濟逐步走向脫鈎。對於商界投資者來說,拜登和耶倫那一套,當然更明智務實,符合美國現實利益,但對於一般平民百姓,特朗普那一套感覺更爽,更能宣洩對中國的不滿;來年就是美國總統換屆大選之年,這兩條對華路線相信會引起不少激烈辯論。通緝八名流亡港人後續香港方面,高調通緝八名流亡港人的後續行動陸續呈現,包括國安警拘捕前香港眾志成員,指他們經營的網上商業平台,涉集資援助海外被通緝人士,以經濟資源協助海外人士游說外國制裁中國與香港特區,相關網購平台即時停運;律政司長表示會向大律師公會和律師會投訴,啟動紀律處分郭榮鏗和任建峰的程序;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表示,執法行動並非針對黃色經濟圈,但商戶不宜對外宣稱自己是黃色經濟圈,這樣對生意並無幫助;周初的消息是國安警登門把羅冠聰的父母及兄長帶走問話。這一連串的行動顯示,國安法在香港執行所鋪設的紅線正不斷擴展,從原來只針對當局認為從事危害國安活動的政治活躍人士,擴大至在背後默默支持他們的親友及平民。這種誅連式執法手段,在內地非常普遍,現在已引入香港,打擊對象首先是公開支援被囚人士的組織,然後是公開支援被通緝人士的平台,只要涉及組織、公開在網上運作、有一定經濟資源募集,有明確的支持對象,便可能引起執法當局注意,成為打擊目標。許多黃色經濟圈子裡的文宣,正正符合這些打擊指標,而只要當局通緝和檢控更多人士,打擊的紅線便會自動向前推移,逐漸覆蓋整個黃色經濟圏,逼使其轉向為只能地下私自活動的黑色經濟圈。▌[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某夜到北角森記書店,見兩名十多歲的姐妹在店中閱覽書卷,突然「噗通」一聲,女孩驚呼,似是拿書時不慎手滑,書本跌落,剛好掉進書架下的水桶 ( 稍後會解釋為何書架下有水桶 ),全書濕透。我跟店主相熟,看到事情發生經過,雖不想她有損失,然而當刻覺得應給女孩空間,讓其自行決定處理方式,故視而不見,繼續專心看書架上其他書籍。兩姐妹先是驚慌失措,拿著濕透書本跑到店外,跟父母低聲道出事情經過。過不多久,一家四口走到店主陳小姐前,母親聲線溫雅,為女兒過失道歉,表示願意把書買下作為賠償。陳小姐見書已濕透,卻說:「啊,沒關係啊,這些紙可以吹乾,吹乾再壓平,就像新書一樣。」本來神情擔心的女孩如釋重負,陳小姐笑著跟兩姐妹說:「你們一定是拿書時不小心把書掉進水桶,不是故意的,不要介意啊。」然後又說:「其實我們也不應該把水桶放在書架旁,但這裡很多貓,貓要經常喝水,否則對腎臟不好,實在沒地方,只好將水桶放在書架下。」小女孩及其父母再次為陳小姐帶來的不便而道歉,多看一會書才離開。這件事發生在數星期前,雖然只是小事一樁,我卻一直想記錄下來。有教養的父母,帶著有教養的女兒到書店,遇到有教養的店主。小女孩跟父母坦白過失,父母願為子女承擔,店主亦理解店內水桶位置問題,皆知相互體諒。有時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人明瞭縱然世道荒亂,人與人之間的善意猶然可見。所謂可愛香港,絕非口號,乃民間互存之善意,使人雖處迷霧中,猶見真誠。說起來最近我和朋友都各自在北角森記訂了一書,書名正是《教養》(Bildung:Alles, was man wissen...

  • 以前到台灣,品嚐高山烏龍茶是優雅之事,路上茶店不少,其中台北「青田茶館」和「紫藤廬」更是著名茶室。但似乎喝茶現在不再是時尚,取而代之是咖啡店。在台灣大城小鎮,咖啡店之多,堪稱世界之最。歐洲咖啡店當然有很多,但大部分是意式咖啡,expresso、cappuccino等等,手培單品咖啡店不多。而在台灣咖啡店都標榜是自家焙烘咖啡豆,強調豆來自世界不同咖啡產區,近年台灣高山的咖啡豆更在世界比賽中經常得獎,亞里山的咖啡豆竟然比牙賣加藍山的更貴!不加糖單品咖啡是規矩,加奶加糖是過時,不懂得享受真正咖啡。咖啡店有大有小,一杯手培咖啡有平有貴。相信台灣租金比較便宜,開店成本可能不高,也不需要高深學識,一兩個年輕人便可開業。這輯十張咖啡店相片是從過百張選出來。下次到台灣遊玩,咖啡店肯定是必去的地方。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英國小鎮的夏天,因為日照長,動物蹤影處處,故此關注生態保育的團體都多在野外辦活動。這晚九時多天還未黑,便帶著孩子參加公園保育基金(Parks Trust)舉辦的蝙蝠導賞活動,確實充滿驚喜。食飽飯,洗完碗,丈夫駕車五分鐘,就到細女小學後山的保育樹林入口等出發。導賞員首先慢慢講解有關蝙蝠衣食住行的小知識。原來,這片樹林屬於市政府法定保護的古老樹林(Ancient Woods)之一。之所以稱為Ancient woods是有根有據的,是指在英格蘭和威爾斯自1600年起已存在而未有受到人為破壞的樹林(蘇格蘭就以1750年為界,定義古樹林)。又原來,英國有18個品種的蝙蝠,全部都是食蟲族,沒有吸血或吃生果的。生態環境環環相扣港產大媽見識少,探林前導賞員每人分派一個bat detector,即蝙蝠偵測器。因為蝙蝠發出聲音後,會靠高頻回聲定位找出小昆蟲所在,導賞員說,只要調教到適合頻道,bat detector就能將特定品種蝙蝠的超聲波變成人耳可聽的範圍。入到樹林,用偵測器聽到頻密的拍水聲,就是身子只有大姆指大小的伏翼蝙蝠Pipistrelle 在附近了!古樹林當然有古樹,但導賞員告訴我們,因為近年市區發展實在太快,雖然留得住古樹林,但樹林的生態環境畢竟受到污染。對蝙蝠來說,更是唇亡齒寒,沒有森林哪有家?於是即使樹林中一些樹有病或開始有枯枝,保育人員在評估完認為沒有即時倒塌危險後,會刻意將樹留下,甚至把枯樹洞再挖深一些,讓蝙蝠多些地方建立家園。林中亦有不少bat...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