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3年的最後一天,黑白相片似乎不適合送舊迎新。每年伊始,總希望有新的希望,期盼有好的改變。儘管往往差強人意,但祈求美好是每個人的願望。 最美麗的色彩是在自然界,花卉的顏色是有生命的,從含苞待放、盛開到衰謝,色彩不停轉變。但攝相機將流變的色彩凝固下來,便成為本輯的花色。 謹祝各位讀者來年平安健康! ...

  • 轉𣊬已是第四年離家流亡海外,世局仍然是迷亂之中:烏俄、以巴的戰爭,西方自由世界和共產中國的決裂和衝突、大陸軍事威脅台灣、以至香港繼續沉淪等等,都似乎沒有樂觀的展望理由。 近日重讀業師勞思光先生的詩詞,看到他在上世紀末(1999年,72歳)除夕一首詞: 齊天樂 佳辰不預笙歌會,高眠市樓寒雨。 嚼蠟世情,凝霜詩筆,靜夜茫茫無緒。 蝶飛栩栩。...

  • 這次看醫生抽血的經驗的確很不順利,但幸好有朋友支持著及陪伴著。 上一次的抽血樣本不翼而飛,我能做的只有再堅持多次,期望之後的驗血報告回復正常,讓我可以再次服藥,令一切生活都回復正常。感恩的是,我之後的血樣本再沒有不見,成功送去化驗,而且報告是「綠色」,代表白血球回復正常。 而這次看醫生的「奇遇」,令我有很深體會。 我很幸運,起碼在英國的期間,可以免費看醫生取藥及抽血,而且本地醫生願意給我開出跟香港一模一樣的藥物,不需要經歷長時間再調藥的情況,令健康及情緒情況都穩定下來。 但對於很多尋求庇護的朋友,他們的英文溝通能力未必足夠能讓他們順利地與醫護人員交流,因為很多醫療用字都比較艱深。即使英文能力沒問題,他們的治療都可能會被耽誤,醫生未必願意配合,開出一些庇護之前在香港服用的藥物,或是需要再次調藥,過程比較辛苦及漫長。 而在香港未曾正式看過醫生、有確診病歷的朋友,他們更需要經歷繁複的評估,需要多次向醫護人員詳細的表達自己的情況,過程可能會被誤解,語言的困難亦可能影響溝通,表達不全面,或會被標籤,好可能會感到徬徨及無助,加深了孤獨的感覺。...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北京的網絡監管部門推出新規管建議,擬禁止網絡遊戲公司誘導客戶不斷充值,觸發大型科網企業股價暴跌,致內地和香港股市均出現股災;另一為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協助台灣提升防衛實力,並把香港和澳門與內地一同列入敵對勢力地區,香港今後將難再獲得美國的尖端科技。 擬對網絡遊戲公司推出新規管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於12月22日公布《網絡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擬禁止網絡遊戲設置每日登錄、首次充值、連續充值等誘導性獎勵,並要求所有網絡遊戲設置用戶充值限額。這一新規即時導致騰訊、網易等中國網絡遊戲龍頭企業的股價暴跌,引發新一輪股災。 新聞出版署事後對外表示,對於各方就徵求意見稿提出的關切和意見,國家新聞出版署將認真研究,繼續聽取相關部門、企業、用戶等各方面意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 為什麼一份尚未通過、未有生效日期的規管草案,可以引發行業和股市如此強烈反應?這次股災反映了中國經濟當前面對的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扼要分析如下: 1)新政策出台前,出版署聲稱廣泛聽取了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的意見,但明顯沒有真的把企業意見聽進去,所以出台規定繼續一刀切,禁止網遊誘導客戶持續充值,等於否定網遊的基本商業運作模式。這種由官員代替企業作重大商業決策的規管模式,注定會造成政治凌駕商業的後果,難怪引起被規管行業恐慌。...

  • 中國歷代屢有農民叛亂或稱為起義,遠的有大澤鄉起義,近的有太平天國。但已故余英時教授就指出,中國的農民起義都不以農民為主體。陳勝、吳廣是小軍官,洪秀全則是讀書人,我們的毛主席也是知識份子。但當然,農業社會總會很容易與農民聯上關係的,英國也不是自古以來工業發達,自然也有農民叛亂。 其中最著名的,是1381年的農民起義(Peasants' Revolt),也稱瓦特‧泰勒叛亂(Wat Tyler's Rebellion)或大起義(The Great...

  • 一家四口,來到從沒有踏足過的英國展開新生活。兩兄妹心情興奮,期待新的改變;爸爸Alex卻帶着非常不捨的心情離開,要道別的不只是朋友,還有80歲的老媽;至於媽媽Lily 則忙於安頓一家人的生活。帶著內疚離開到埗後不到三個月,Alex 便提出要返香港探望媽媽,因媽媽的腳患復發,需要有人照顧。Lily 的反應卻是:「你返去以後不用再回來。」就這樣,Alex 沒有回港,但情緒問題卻愈見嚴重。Lily 在面談時提到:「我丈夫好抑鬱,情況愈來愈嚴重,有時脾氣暴躁,兒子做錯少少事,也給他罵得狗血淋頭,家庭氣氛也被他破壞。如果他不想留低,可以隨時離開。」我跟Alex 見面,...

  • 看《4 拍 4 家族》,完場時,字幕升起,觀眾專心看工作人員名單,沒人離開,燈光忽然亮起,銀幕前方居然站著演員鼓手Rondi 小朋友,還有如何認真但樣子總有點喜感的 Banky。...

  • 多年來到過不少地方,見過很多不同文化和國籍的人,其中當然膚色不同,但如果將顏色取走,人類臉部喜怒哀樂的表情都是一樣,沒有分別。感謝這批在過去幾十年,我在印度、日本、大陸、香港、澳門、美國、意大利、法國和秘魯遇上的人,我們並不認識,在拍攝前我亦沒有詢問你們的許可,我們生命中匆匆碰過一次,相信今生也沒有機會再遇見,但你們因我拍攝而留下了永恆的回憶!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這陣子駕車下班,自動設定了追聽有關英國政府處理新冠疫情的獨立調查委員會聆訊。十一月尾到十二月頭,聆訊又成為置頂的新聞話題。原因不外乎前內閣要員,包括前首相約翰遜、前衛生大臣夏國賢 (Matt Hancock)以至首相辛偉誠都前後腳被傳召作供。政治podcast自然聚焦內閣高官當時的說話,是否輕視專家意見?例如辛偉誠在2020年8月為托經濟推出Eat Out Help Out計劃,鼓勵民眾外出用餐,但事前似乎未有徵詢醫療專家,被指造成疫情回升的原因之一。又例如一向言論惹火的約翰遜,抗疫期間曾說「長者始終都會死」這句話,他在聆訊中為此向病患家屬致歉,但又自辯希望人們能自由表達心中所想。有朋友覺得聆訊只突顯政客的無情和虛偽,沒完沒了,令人煩厭。熟悉的獨立調查我沒有在英經歷過新冠疫情,但常留意獨立調查委員會的消息,或許是曾是新聞人的敏感。又或許是舊香港也見證過政策失誤或大型事故後,「獨立調查」是常見的一步。不論是97前的蘭桂芳人踩人事故、98年赤蠟角機場啟用後的亂象,及2003年沙士疫情造成299條人命…… 委員會的設計,就是政府找來退休/建制外的法官作主席,獨立於政府,有權傳召包括主事官員及相關機構、stakeholders等作供,事後探討事故背後,究竟可以汲取甚麼教訓?結論可否給予政府及持分者改良制度、做了預防和諮詢的機制,避免犯上同樣的錯誤?可惜,新冠疫情在香港付上沉重的代價,但當局早早已否定Covid...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