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英港人越來越多,在不同的群組偶爾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很多家長,對子女的上學、學術超緊張。或許因為在港的經驗所影響,故群組常傳來關於學校通告、或深覺孩子上學沒多寫幾隻字,在組內問有沒有補習老師等。有一次,跟一些家長聊天,推薦新成立的新聞平台的紀錄片,指可以親子同看,了解香港發展情況。但最關心學校有沒有功課的人士,就明言:「我想阿女專心讀書,放暑假再睇吧。」也有一些人覺得政治很污穢,說不得。早前,約翰遜突辭英揆一職,家長們都有些議論,惟獨一位出淤泥不染的家長,拋下一句:「去到邊度,政治都咁污糟,爭權奪利,我唔想知。」 這種說話,這種思維,似曾想識。聽到都不禁搖頭,惟望子女跟父母想法不同,視野闊些吧。其實英國中小學教育宗旨和學習方式,並沒有將學業和公民身份建立、關心社會的態度對立起來。 英國公民教育的四個堅持 留意英國中、小學的資料,公立也好、私立也好,都會介紹其課程設計定必以推廣和深化「英國基礎價值」,即 “fundamental...

  • 在英國的特殊學校,與本地的治療師和教師同工,固然可以讓自己親身體會這裏的教育制度、學校和教學文化。我以為。但原來在這兒最大的得著,是令我更加認識自己專業外殼之下的無知、坦誠直望自己的原始恐懼。十六歲的加琳(化名)患有大腦麻痺和自閉症,她理解語言的能力比起其表達出來的好很多。不過,因為長年的神經性構音障礙(Dysarthria)和間歇的抽搐,導致女孩用口語好難,就算有手語搭救,很多時都表達不到心中較複雜的想法。女孩變了少女,情緒也易爆發,好易傷害自己。加琳在學校最信任一位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TA),因為她由中一到如今中四也在她的班,較明白加琳的喜惡和需要。不過,因為學校過去幾年人事變動,之前治療師變動頻繁,所以雖然一直有做言語訓練,但卻沒有為加琳向NHS[編註:英國國民保健署]申請一部電腦輔助溝通工具(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 簡稱AAC),支援她透過發聲裝置,替代自然口語與人溝通。而少女早已是言語治療常客,甚麼訓練、策略都試過,所以一見我們新來的治療師和助理,都非常抗拒。見面時要不拒絶回應,要不大發脾氣。遇上16歲的少女加琳帶領我同工的言語治療師N姐,是一位極之温柔的人。看著她如何融化加琳,並為她游說家長、申請設有AAC的iPad,我獲益良多。[註:這兒的SEN人士,若有治療師證明需要輔助溝通工具,可向NHS申請,有專人(Electronic...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