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一如所料移民議題成為重點的討論項目。不過,出現的方式有點奇怪,甚至成為了辯論後被瘋傳的內容: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說,在俄亥俄州的春田市,來自海地的移民在偷鄰居的貓狗烤來吃。這件事當然不是事實,但也揭示了移民作為政治議題的一些重要邏輯。 慘劇被當政治工具俄亥俄州是美國的傳統工業州份,曾經一度沒落,近年有重新振興之勢。海地移民聽到春田市有工作機會,口耳相傳紛紛湧至,估計過去數年來了超過一萬人。 他們都是合法移民,努力工作改善生活;不過因為人數真的太多,整個春田市的人口忽然增加了四分之一,形成了各種生活壓力,也出現了居民和移民之間的矛盾。早前一名十一歲兒童於一宗交通意外喪生,海地裔司機被裁定誤殺罪名成立,社區矛盾變得更為尖銳。 就在這個時候,傳出「移民偷鄰居的貓狗烤來吃」的傳言,並被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萬斯拿來在演說中當作案例,並被特朗普在辯論直播中提出。畢竟事件十分敏感,辯論主持立即澄清當地政府官員已表明並無此事,然而特朗普繼續辯稱「但是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人這樣說」。本來堂堂總統候選人,好像無知路人一樣拿電視上看到的片段當證據已經十分荒唐,何況身為公眾人物在緊張的社會氣氛下為偏見助燃更是不負責任;辯論後春田市收到34宗的炸彈恐嚇,學校被迫改為網上授課。 同為共和黨籍的俄亥俄州州長表示,移民政策是嚴肅問題,他在這方面對拜登政府也有不滿,但認為散播謠言無助解決問題,反而會模糊焦點。他說這時候煽風點火沒有好處,並對特朗普和萬斯一再重覆謊言表示失望,認為他們的言詞傷害了春田市和當地人。最初在社交媒體貼出質疑的網民表示後悔,交通意外中喪生兒童的父母要求政客不要再拿孩子的悲劇當作政治工具。 移民就是原罪春田市的事件發展至今固然可悲,然而移民議題被拿來政治操作卻是長久以來的問題,而且有自己一套的邏輯。 首先,散播謠言的人並不真的關心真相。在萬斯首次拿海地移民做文章之前,當地官員已通知了他謠言並非事實,但他       還是繼續說下去。到了第二天,他又說:「就算可能謠言最後被證明是假的,但你知道什麼是真的?傳染病在上升!」於是當地官員又要再花精力解釋傳染病其實沒有上升。這不是說當地社區沒有問題,人口急升當然會帶來問題,但解決問題要制度配合,然而排外政客明顯只想製造更多矛盾。 因為真相在排外政客面前不重要,只要對方是移民就有原罪,這樣也打破了許多人以為只要「當一個好移民」便可以避開歧視的想法。排外政客聲稱不是反對所有移民,只是反對「非法移民帶來社會負擔」,然而春田市的海地移民是合法而且努力工作,州長還肯定他們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但只要排外政客有機會炒作議題,各種貢獻都可以被瞬間忽視。 不存在的「好移民」想當一個「好移民」?在排外政客的邏輯中,你是永遠沒可能做得到的:你不工作,你就是虛耗社會福利;你努力工作,你就是搶走本地就業機會。你不工作也不拿福利,只靠自己帶來的積蓄過活又如何?抱歉,你的存在就佔了空間,房價上升的責任就要算到你的頭上。真正會被接納的「好移民」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排外政客用來騙自己又騙別人的遮醜布,在移民社群中製造分化,以免他們團結起來爭取權益,誰真心相信便是中伏了。 相對於當一個「好移民」,不如當一個「好公民」。關心時事,多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捍衛自身權益,才是在一個民主社會當中最大的貢獻。 說回春田市,美國輿論界分析,特朗普和萬斯挑起移民議題的後面可能有更深一層的政治計算。首先,他們不見得真的關心邊境問題,因為本來由共和黨眾議員提出增加邊境管制資源的法案,拜登和賀錦麗都同意了,反而是特朗普要求眾議員調頭轉為反對,免得對手有機會在任內得分;而他們樂此不疲的把春田市說成是人間地獄,不理當地共和黨同僚的反對繼續火上加油,很可能是他們不想傳媒注意力轉移到對他們不利的範圍,例如墮胎和醫療保健。換句話說,這個美國中西部的小城市,成為了他們政治操作的犧牲品了。 ( 圖 :Gage Skidmore@ Creative...

  • 這一波移民潮和過往到世界各地旅居的港人的其中一大分別,是十分刻意強調自己來自香港的身份。而這一點,最少在歐美社會,又明顯是和從中國大陸出去的移民相對應。上篇提到離散港人在歐美遇到當地人用「nihao」來跟他們打招呼時會感到不舒服,反映的正是這種轉變。有些朋友甚至會刻意提醒對方自己來自香港,母語是廣東話,然後再教對方兩句廣東話的髒話來緩和氣氛。 香港的本土身份認同一直和中國大陸相對應。從《網中人》的阿燦到《表姐,妳好嘢!》中的表姐,香港認同一直建構在「和中國不一樣」的基礎上:香港是現代、聰明、勤奮;中國是落後、死板、懶惰。這個中港之別實際操作上當然一直有轉化,例如中國經濟發展起來後,對中國的負面刻板印象便從貧窮變成暴發戶;在八九民運中,中港差距則被演繹成「香港人是帶領中國走向自由的中國人」;到了近年,本土主義之下則有不少香港人索性宣告自己「不是中國人」。 不過,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過去港人到了歐美生活,又不會把界線分得那麼清楚。我懷疑其中一個原因,是這條界線在歐美社會的處境中本來就不是那麼明確。過去很多海外華人來自華南沿岸地區,到達歐美之前也很可能曾經在香港停留,無論生命軌跡到語言與飲食習慣都和港人很相似,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感到很大必要為「海外港人」另樹旗幟。 政治影響力 二零一九年的抗爭浪潮,和隨後的港人移民潮,大幅改寫了港人離港後的身份認同。這一波的移民不少有極為鮮明的政治立場,不單止希望和中國政府劃清界線,也不希望被稱之為「中國人」。本來在日常的英語溝通當中,華人和中國人都會被簡單稱為 Chinese ,但許多港人明顯不接受這個混淆。有港人移民為子女填寫學校表格時,刻意不挑選表格上已有的...

  • 早陣子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則帖文,內容是有網友移民英國後的一些社會觀念有所改變,覺得自己以前想得不夠。結果文章一出,卻被其他網友批評說他已被當地的「錯誤」社會期望所「污染」。從這案例看移民社群中常常出現的「入鄉隨俗」相對「文化承傳」的爭議,帶來了一個重要的自省機會。 事緣該帖文的作者有一位同樣移民到英國生活的女性朋友,她在一所本地人為主的企業工作,有次遇到一位剛剛生完孩子的同事回來上班,女友人隨口說了一句「你生完孩子後身材恢復得真好」,結果卻得罪了這位同事。隔日,女友人收到人事管理部門通知,警告她不得談論同事體型。帖文作者說,以前在香港都沒有想過,原來讚美一名孕婦生產後「身材恢復得真好」是有問題的;但思前想後,這樣的讚美背後已暗示了身材有好壞之分,而讚美也是評論的一種,即使出於好意但在職場也是應該避免的,認為自己上了一課。 帖文出來後,其他網友在下面議論紛紛。其中不少網友認為歐美社會「左膠」橫行,事事講求「政治正確」,弄得連說句話也要「自我審查」。那位同事感到冒犯,明明只不過是自己過份敏感而已,還要驚動到人事管理部門,根本是小題大做。這些網友認為帖文作者反過來認同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是移民後被「左膠」思想所「荼毒」了。 無時無刻的價值判斷 我們常說移民後應該「入鄉隨俗」,也就是要和當地社會融合。本欄以前已經提過,百分之百的融入在今天的移民研究眼中已無法期望,其一是當地社會不一定歡迎外來人口的融入,其二是甚麼才是社會主流也難以說清。那麼在融合和不融合之間,就有很多的灰色地帶,有時我們不會想得太多,但有時又會帶來很多爭議。 舉個例,乘搭捷運使用扶手電梯的時候,應該兩人各站一邊還是只站一邊留空另一邊呢?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習慣。在香港,人少的時候會只站一邊,但人多的時候也會兩邊都站;在台灣,我卻發現大家是近乎宗教信仰地只站一邊,就算後面的隊伍排得很長也堅持留空另一邊。我來到台灣,見到台灣人這麼做,當然也是照做。看起來,就是使用方式不同而已,沒甚麼好爭論。但再想一下,這其實也是一種價值判斷:兩邊都站是較有效率,代表總體利益優先,轉個頭來是假設每個人都重要;只站一邊是犧牲多數人,讓少數人可以更快,轉個頭來是接受自己在當下不一定最重要。 要說扶手電梯的例子,是要說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時無刻都存在價值判斷,雖然我們不一定自覺。身為移民,在新的社會當中無時無刻都在新的價值判斷環境下生活,絕大多數時間都會自動接受,只會在少數時候多加留意甚至掙扎,而這些事情往往都和身份認同相關,也就是「碰到底線」。...

  • 以BNO簽證移居英國的港人都該知道,申請入籍前要通過 Life in the UK Test ,又稱入籍測試。類似的入籍試在很多地方都有,每當我上課和學生討論到移民和身份認同議題時,總會拿一些試題出來和學生一同試答,看看我們能否成功通過。除了好玩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測試很大程度上為「何謂融合」這條人言人殊的問題提供官方答案:試卷的內容,就代表官方認為你要懂得才能成為當地人的條件。 準備移民成為良好公民英國在2005年設立入籍試,原意為確保移民有足夠在英國生活的知識。考試包括24條選擇題,考生要在45分鐘之內答對75%即18題才算合格,不合格者可以補考,次數不限。支持設立考試的論者一般認為它可以確保移民能夠對當地有最基本的認識,例如知道有事要打哪個電話號碼報警,不至於求助無門。而對於一個民主社會,成為公民代表擁有一系列的政治權利,所以應作出測驗讓移民準備好如何參與政治,例如最起碼知道國會議員是如何選出來的。推而廣之,也有支持者認為既要成為本地人,對當地歷史文化要有一定的認識,好讓日後可以更有效參與社會活動。有移英港人朋友說考完入籍試後,在英國看運動比賽真的會投入一點。考試的存在,據稱可以讓移民意識到要成為當地人是需要學習的,鼓勵他們為成為良好公民做好準備。有支持,當然也會有反對。世界各地入籍試的設立,都不乏反對聲音。有些反對意見是從原則出發的,認為只要有測試,就必然會被濫用。就好像美國過去某些州份會要求黑人考試才可以有投票權,美其名是要測試他們識不識字,但試題設計充滿文字陷阱,明顯為剝奪黑人投票權而設。 何謂本地文化也有一些持反對觀點的人認為入籍試的出發點雖好,但實際上卻有各種執行問題。特別是說到學習本地文化,就必須先定義何謂本地文化,而這點恐怕大多數社會都沒有共識。試想像,如果香港也有入籍試的話,到底應該問斬燒豬還是沖奶茶?如果試題問到譚詠麟的經典金曲歌詞,那麼對張國榮的樂迷是否不公平?對於一些文化多元的社會,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想像,如果美國的入籍試的文化歷史題目完全不提黑人或印第安人的傳統節日,則肯定會被批評為向移民灌輸一個錯誤狹隘的國家觀念。再進一步,有些評論甚至質疑入籍試只是一種洗腦教育。畢竟每個社會都總有一些不太光彩的歷史傷痛,那麼入籍試的題目要不要包括這些內容呢?然而提到這些內容,恐怕就會觸碰到一些尚未撫平的矛盾,例如英國的殖民歷史,美國的種族問題等等。同樣以香港為想像實驗,我們要不要向每位想移民香港的人展示六四維園燭光晚會的照片,要他們回答是甚麼活動?很明顯,無論入籍試有或沒有這種型的題目,都一定有人不滿。此外,還有出題目的時候如何分辨「實用的知識」和「死記的冷知識」,因為對於同一個社會的人來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某些知識理所當然,另一些人卻說完全用不到。舉個例:「去羅湖過關應該乘搭哪一條的港鐵路綫」可理解為是一條每個香港人都應懂的題目,現實上卻很可能有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懂回答,而且說不定還能分出港島和九龍居民之間的差異。 最叻考試的香港人說來說去,很明顯入籍試的原意和實踐是很容易出現落差的。英國設立入籍試以來,也曾有不少相關的批評,認為內容不能全面反映英國社會的各方面。有論者甚至找來著名政論雜誌的編輯團隊試考,結果竟然全數不合格,質疑當題目設計得連英國人都答不了,到底能否幫助移民成為英國人。最後,雖然入籍試在移民研究當中是個極有爭議性的題目,不過我發現在港人移民圈子卻沒有帶來同樣的困惑。在台灣,很簡單,技術上港人移民不算是歸化,所以不用考試。在英國,需要考試,但討論通常都圍繞着如何溫習準備,到達試場時的注意事項等等。畢竟香港人最叻考試,由細考到大;不要問我為什麼要考,最緊要有「天書」和標準答案。只要願意花時間準備就可以通過的門檻,就是最理想的移民門檻!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移民的港人是否一定是「黃絲」?當然不是。雖然不少海外移民渠道都是因為二零一九年以來香港政治空間的急速收縮而來,卻不代表每一位利用這些渠道離開的港人都對這些改變不滿。很多人可能對政治本來無感,只是見到移民門檻降低了,也就放手一搏。也說不定有不少藉此機會離開的港人,對新的香港政治秩序相當支持,也就是所謂的「藍絲」,純粹出於其他理由移民。一方面在辦移民同時又一方面為中國政府說話的人,相信大家都見過。 所以這題目就說完了?當然不是。我希望可以再挖深一點:為甚麼藍?為甚麼黃?甚麼是藍?甚麼是黃?這些問題很有必要問下去。回到二零一九年的香港,很多事物非黑即白,也應該是非黑白。但當離開香港後,如果繼續使用同一套的視角去看世界,很容易會錯過很多重要的細節,甚至自己的不足。人在他鄉,既然有更多的空間,也應該容許更多的自省。 從社會學出發,有觀點認為移民相對保守,並不奇怪。畢竟,他們或多或少都是不滿原來的環境,然後來到新的地方,所以對當地的期望不會太高。我不完全認同這個說法,認為很在乎個別移民社群、原居地,和目的地之間的關係。例如不少研究指出移民台灣的港人對自己適應台灣的能力,無論是制度上或生活上,往往是過於樂觀,繼而產生不適應。不過我倒是有點同意移民傾向保守這種說法,特別是還未拿到定居身分的,總會小心翼翼害怕得罪當地主流社會,以免影響到定居申請。 一切都是相對 此外,有些時候移民通常都會經歷社會經濟地位的向下流動,本來當專業人士的要去洗碗送貨,如果不服氣的話也很容易投射到保守情緒當中。例如中國政府近年成功統戰海外華人的一個重要手段,正是讓他們相信只要中國強大,他們在海外的地位也會因應提高。實際上,不少海外華人也通過擔任中國和當地經濟上的聯繫人,因而獲利。 很明顯,移民的政治取態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當中的。藍是如此,黃的也一樣。如果把在香港追求進步價值的人稱之為「黃絲」,那當他們離開香港抵達外地後,按照當地更為多元的社會標準,可能根本算不上是很進步,反而是十分保守。畢竟進步還是保守,從來都是相對的。回想一九八九年,香港人支持北京民主運動,說要建設民主中國,但現實是當時的香港本身也未有成熟的選舉制度,極其量只是民主幼兒班的狀態。當時的香港人說要建設民主中國,不代表就很懂民主,只是中國大陸的情況更糟糕,一切都是相對而已。 數個月前在本欄提到種族議題時,說到海外港人固然不想被別人歧視,卻不見得本身不會歧視別人。有些時候,我們只是想站在歧視鏈的勝利方,而不是想摧毀歧視鏈的存在。放在「黃絲」和「藍絲」的討論,不難想像有些香港人對當前香港的政治秩序不滿,純粹是出於自己在權力結構中是受損的一方;如果自己是受益的一方,不見得就會想追求建立平等的權力結構。...

  • 繼年初有不少移台港人成為台灣總統和立法院選舉的首投族後,大批移英港人也在本月初首次有機會在英國國會選舉中投票。對民主制度的追求是這一波移民潮的主要原因,能在當地最高層級的選舉中投票,這機會固然格外讓人珍惜,然而民主制度從來不止於選舉,更在於選舉後對政治人物言行的監察。 回想香港過去的選舉,即使是曾經比較有競爭的那段日子,選民其實也十分理解選出來的代表不會決定政府施政方針,甚至連阻擋不受歡迎的決策也辦不到,極其量只是有多一點的機會去問問題,和有一個公眾會注意得到的平台表達不滿而已。而當執政者連諮詢的戲也懶得演下去後,選舉的價值也隨之改變。我們不難發現公開選舉,特別是立法會選舉,有段時間變得越來越激進化:反正再多的理性問政也不能執政,倒不如直接在議事廳內「掟蕉」和挑起衝突,最少可以洩憤。當市民有這樣的需求,政治人物也就照辦。 但在全面民主化的社會當中,情況卻有點不同,投票不能只為洩憤,因為多數的選擇真的會帶來後果。例如當年英國的脫歐公投,不少人投票脫歐卻不是真的想脫歐,只不過想表達不滿;結果公投卻真的通過了,脫歐的後果也就要全民承擔。「投票有後果」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理所當然,但對港人移民來說,恐怕還真的是一件新鮮的事情。   為甚麼會投票害自己 在台灣,我見過因為不滿中國政治而移民的港人說要投票給親中政黨;在英國,我見過還未拿到英國公民身分的港人移民說要投票給反移民的政黨。我總是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出這些看起來明顯違反他們基本價值或利益的選擇?換個說法:為甚麼他們會「投票害自己」?...

  • 早前有移居英國的喃嘸師傅貼出廣告,稱願意在當地承辦紅白科儀,引來網民兩極爭議。既有網民批評「不要將垃圾中國傳統帶入來」,另一邊則說「香港人不要首先歧視香港人」。入鄉隨俗相信不會有多少人反對,但這一代的香港移民不少都帶着傳承香港文化的希望離港,兩者之間有否矛盾?能否調和? 前文提過,「同化論」在移民研究中被視為過時理論。我們不應期望所有移民都能完全辦得到,其一是每一代的移民其實都沒有完全融入當地本來的社會(否則今天的美國主流就是說印第安語言而不是英語),其二是當地主流社會也不見得會完全接納移民走進來,不是你想融入就融入得了。因此,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會問主觀上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某些文化傳承在移民後應該或不應該被保留,而客觀上社會整體又應該或不應該為此建立某些規範。 誰沒有融入當地? 人在外,不希望受到歧視,自然是人之常情。然而如何辦到這一點,卻存有不同路徑和想像。有些人會覺得要把自己變得比本地人更像一個本地人,不止能說流利英語還要滿口牛津腔,這樣才可以在英國免受歧視;也有些人會覺得歧視移民是當地社會的問題,應該改變當地社會對移民的刻板印象才對,要求受害者反過來改變自己去遷就加害者,未免說不過去。 例如非裔移民常被認為是小偷,中東移民則是恐怖分子,這些印象當然都不是客觀事實;如果我們容許這些主觀印象以偏蓋全,那天主教會豈不都是孌童?回到喃嘸師傅的爭議,儘管傳統華人宗教有時會傳出騙財洗腦醜聞,但類似的醜聞在其他宗教也時有發生,要針對的是騙財洗腦,而不是個別宗教本身。 如果因為有喃嘸師傅出現便擔心會貶低移民社群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恐怕對原生文化有點缺乏自信。如此類推,難道農曆新年舞龍舞獅也不要辦?如果說舞龍舞獅又沒有問題,那到底是誰才有權界定怎樣的移民文化是新奇有趣,怎樣的移民文化是迷信落後呢?有網友就提出宗教自由已是今天英國社會的基礎共識,所以歡迎喃嘸師傅來英開業,認為並無問題,甚至可以說反對他們在英開業才是「沒有融入當地社會」的表現。 可參考兩個原則...

  • 早陣子聽了一場學術分享,題目是張敬軒歌曲《隱形遊樂場》官方影片的留言區,變成了離散港人互相打氣加油的場域,發表者本身亦是一位在英國讀研究院的港人。生於亂世,際遇經歷巨變,集體情感需要尋找梳理的渠道。離散社群在外地展開了新的生活,自然也會有新的文化生產,回應特殊情感需求。 移民文化產物移民的文化生產在香港不是新鮮事,畢竟香港本身就是移民社會,可以說香港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移民文化。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香港流行文化和身份認同相輔相成,不少都是關於移民(甚至是難民)心態。甄妮在《東方之珠》中提問「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鄭國江填詞)、林子祥則在《抉擇》當中高呼「任那海和山 助我尋遍 天涯各處鄉」(黃霑填詞),都強烈地帶出了移民社會嘗試重建家園的情懷。在主流的港人認同結構外,香港社會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移民經驗,例如通過單程證從中國大陸來港的新移民、來自來越南的船民、自菲律賓和印尼的移工、來自南亞各地的少數族裔,還有在中環蘭桂坊的一眾外籍僑民或回流港人等等……都有和他們相關的文化書寫,不過在香港主流社會受關注的程度就明顯較低了。至於港人移民外地所產生的文化產品,同樣也有歷史可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大批港人移民到英美澳加等地,移民潮本身成為香港社會重要的文化議題。經典港產喜劇《富貴逼人》系列的第二集《富貴再逼人》,就講述標叔標嬸一家移民加拿大,買當地649彩票中頭獎的故事。片中標叔發現大女兒在當地認識了像米高積遜一樣的黑人男孩、頭髮豎起的龐克白人男孩,以及騎馬穿著民族服裝出現的印弟安男人,於是埋怨大女兒「識埋成班怪獸」。這些刻板印象,也反映了對種族議題毫不敏感的港人,如何帶著歧視目光移民外地。九十年代初探討移民適應議題的電影還有陳友和毛舜筠主演的《兩屋一妻》,描述他們一家移民後丈夫隨即回流香港,剩下在陌生環境中的兩母子,在恐懼無助中重建自我。同期還有鄭丹瑞和鄭裕玲主演的《吳三桂與陳圓圓》,鄭丹瑞移民加拿大後才發現比他早到達的妻子已移情別戀,繼而與鄭裕玲發展感情。當然,要說海外港人的愛情故事,還是以《秋天的童話》最為經典:唐人街小混混周潤發與赴美留學女子鍾楚紅之間的浪漫糾纏。 港人文化新一章隨移民潮退卻,類似的文化產品好像有段時間在香港消失。到了近年移民潮重現,才再見到一波講述移民經歷的創作興起。例如歌曲《係咁先啦》雖然表面上以酒局聚會中要趕尾班車回家為題,不過評論普遍認為歌詞實際所指是港人在移民潮中選擇去或留時的內心拉扯:派對完了,是時候離開了,再不走可能來不及了。歌曲的官方影片以通往機場的北大嶼山公路作為背景,亦清楚說明背後所指。回到《隱形遊樂場》,歌詞本身由現居英國的殿堂級香港填詞人黃偉文,在張敬軒於倫敦辦演唱會期間所寫,並趕及在最後一場首次演出。官方影片包含三段在英港人的適應故事,其中在超市和餐廳打工,做錯事被老闆責怪等的畫面,似乎最能引起移英港人的共鳴。這些片段讓我想起上一個移民潮時的《情心說話未曾講》,當上雜貨店送貨員的黎明遊走紐約街頭的場景。不過那時候的音樂影片其實是要為電話公司賣廣告,想念家人的黎明在歌曲完結時便打長途電話回香港問候家人。《隱形遊樂場》則直接得多,受盡苦頭的港人伴侶在英國街頭擁抱啕哭相互安慰,不再尋找來自香港的情感安慰。這是否預視了新一波移民潮中的港人,和香港的切割會更為決斷?我沒有答案。但我期待更多書寫離散港人情感的作品出現。數十萬港人在巨大的壓力驟然離開,這種集體經驗很需要也注定會衍生出新的作品去表達和紀錄。數年前劍橋大學的香港學生葉晉瑋憑詩作《Fricatives》取得英國國家詩歌比賽史上最年輕的冠軍,作品正是以種族、移民和歸屬感為題,以細膩的筆觸帶來宏大的反省。離散後港人的文化創作不單是圍爐取暖,更可把香港社會本來就引以為傲的混雜多元帶來新的生命。( 圖:《隱形遊樂場》官方MV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跟海外港人聊天,常常聽到一句說話:「我們不是移民,我們是走難」。 這句話的出發點,通常是要和以往那些發財後到海外享受生活的人區分起來,強調移居者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離開香港。這句說話在不同圈子有不同解讀,也聽過不少人表示不喜歡,認為這樣說會貶低真正流亡海外、在社會最邊緣等待庇護審批的那群港人。 到底誰是難民?這條問題確實不易回答,而且越來越難回答,而這點在過去數年更成為許多港人生命中無法迴避的困難。 表面上,難民在國際公約已有標準。二次大戰結束後,盟國自持為自由之師,既要面對納粹時期的大屠殺和難民潮,又有冷戰興起後由鐵幕國家逃到西方的逃亡潮,帶來了難民權益和援助的制度化。按照1951年訂定的「日內瓦公約」,難民被定義為「具有正當理由而畏懼,會因為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團體的成員身分或政治見解的原因受到迫害,因而居留在其本國之外,由於其畏懼,不願接受其本國保護的任何人」,應受國際社會保護。 香港與難民 現實上,自公約訂立以來,「誰是難民」就是一條很難回答的問題,而這點在九七前的香港已是第一現場。1975年越戰結束後,越來越多越南人乘船來到香港,英國政府更在1979年把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到2000年最後一個難民營關閉時,香港曾接受多達二十萬越南船民。隨著人數增多,港府曾推出「甄別政策」把受迫害者和經濟移民區分開,後者遣返越南。當時有電台廣播向前往香港的船民說明政策,起始「北漏洞拉」的音節更成為當時港人對越南人的謔稱。 來到近年,又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南亞地區的庇護呈請者來到香港。由於等候核實身份的輪候時間漫長,部分會打黑工為生,坊間出現「假難民」的說法,傳媒往往以刻板印象對待。當年見到這些所謂報道,總擔心會否「他朝君體也相同」,有一日港人自己變成難民,要面對敵對的庇護申請環境。 很不幸,在2019年後,真的出現了來自香港的庇護呈請者,跑到台灣和歐美尋求協助。在英國,由於當地本身已有大量來自其他地區的呈請積壓個案,港人到達後往往要等候兩三年才能得到核實身分的機會。也是基於壓力,當地政府對輪候者的支援十分有限,例如每星期只有約50英鎊的生活費,而且法例規定不可以打工自食其力。聽過不少港人個案在英國過得十分刻苦,主要靠港人救援團體的幫助才能撐下去。有時在網上見到某些移英港人埋怨在英國要「交重稅養難民」,有點擔心那些港人庇護呈請者見到這些評論會有何感想。...

  • 近來評論界有很多和欺詐相關的指控。這不是新鮮事,但我有點懷疑背後的問題在移民世代變得更為麻煩。先說明,以下只為討論綜合現象,要對號入座的請另找戰場。公眾的追星訴求在公共圈子打滾近二十年,對於政界也好,知識界也好,評論界也好……許許多多的人表裡不一,本來早已見怪不怪。有些人在外面被視為良心領袖、敢言先鋒,一眾支持者如像追星一樣對他們說「有你真好」,實質圈內風評卻完全相反,明顯不獲信任,很少人願意合作。還記得立法會尚有反對派的年代,我常常想辦一個「政圈記者票選最受尊重議員選舉」的活動,從圈內的眼光看那些公眾人物,我很懷疑結果會和公眾印象有極大差別,某些最受追捧的說不定反而會最低票。對此反差,從來也難以避免。既是公眾人物,其公眾形象當然或多或少都是刻意營造出來的,加上公眾的追星訴求,很容易便會變得符號化,追捧對象和其現實割裂。後面的道理和追歌星影星差不多,反正有供有求。唱歌唱得不好聽的歌手比比皆是,拿着標題照讀新聞再加兩句罐頭笑話便當作是公共議論的也大有人在,兩者同樣可以獲得大量支持:關鍵是形象包裝,滿足受眾想像,無論和事實有多遠距離,都可以長賣長有。當然,偶像崇拜本來不一定是壞事。不過今天的追星和數十年前的追星有點不一樣,今天的偶像講求社群經營,明明是包裝出來的卻又要扮真,支持者要和偶像有近距離接觸,變得好像是朋友一樣。以前要迷歌星便買演唱會門票,要迷明星作家則買書支持,今天追星花錢的途徑卻要五花八門得多,甚至出現支持者覺得自己做義工甚至花錢捧紅偶像是與有榮焉。界線模糊加上潛在利益,自然可以問題天天都多;娛樂圈有騙財騙色,政論圈自然也會有。移民KOL專門兩頭呃上述問題,來自偶像和支持者之間「既遠亦近」。這個「距離飄移」的問題,我發現在移民世代特別明顯。移民產生距離,當一位離散社群的偶像移居到別處,當地社會對他往往除了建構出來的公眾形象外就所知甚少,只要找到對的窗口和當地合適的政經需求對得上,可以很快在當地套取大量資源;這點絕不限於港人,其他離散社群中的案例數之不盡。反過來說,當偶像人物在當地站穩之後,接下來到達當地的人因為人生路不熟,又更容易走到偶像人物的身邊,在尋求安慰的心理下被新獲得的關懷所顛倒。在離散社群中做訪談,往往會聽到受訪者把以上的過程濃縮為一句說話:移民KOL專門兩頭呃。我不是說每一位活躍於離散社群的領袖人物都有問題。拿到資源,但交到貨,為離散社群帶來實質的貢獻,無論是幫手搬屋租樓還是提升港人社群的整體形象,都是大好事。不過這兒又有另一個麻煩:因為各種政治上的考慮,不少真正在做事的人大概不會告訴你他們正在做什麼。如是者,這些年來見證不少人會利用移民後的距離,在各種信息落差之間找好處,同時為別人帶來傷害。對於各種疑似騙案帶來的質疑,總會有人說只是私事不值討論,又或聲稱是政治分化要避免內耗。我對這些呼籲,總有點不以為然。騙案是有受害者的,揭發是為了不要有下一個受害者出現;特別當騙徒是利用其公眾形象行走江湖,那麼揭穿對方就很有公共性。對於那些獵食性的慣犯,舉報本身也有互相支援的功能;正如 metoo 運動一樣,個別的性騷擾舉報還有爭議空間,接二連三的舉報則通常足以說明問題。還記得早前有政論人士被揭發借貸騙財嗎?統計之下,騙取金額竟然港幣數以百萬計,大家都說如果早一點有人揭發就好,就算未能司法制裁也最少可警剔後來者。如何帶眼識人?那麼身為活在眾多信息落差當中的移居者,如何可以避免自己受騙?如果想課金支持有意義的公眾參與,應該如何帶眼識人?我有一個小建議:盡量支持平台,而不是個別的網絡紅人。十年前的佔領運動後,催生出「拆大台」的訴求,並在二零一九年的「無大台抗爭」中達到顛峰。奇怪的是當日「拆大台」者批評傳統的社運組織壟斷資源有權無責,然而今天的網紅經濟卻恐怕比以前更不透明,沒人說得出他們拿了多少資源,也沒人可監督拿來之後會如何運用。相對來說,近年各個自發的小平台不為個別偶像服務,內部有多雙眼睛互相監督,它們出問題的機率總比網紅經濟要低一點。相對於在網紅對戰當中「剝花生」圍觀,不如多支持這些大多要艱苦經營的小平台,應該更有意義。( 圖 : 123rf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