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圖文

  • 從未想過會在意大利中部的小城帕維亞(Pavia)停留,這裡似乎沒有太多遊客,一點不touristic。儘管這個城市的紀念墳場似乎不以重要的雕塑家作品聞名,卻因為它位於我們前往都靈及比斯托菲(Leonardo Bistolfi)博物館的途中而引起了我的興趣。對於這座紀念公墓的資料相對稀少,連Sandra Berresford的書中也沒有提及,但這並不妨礙帕維亞的獨特魅力。 帕維亞自古以來便是一座學術重鎮,最著名的當屬帕維亞大學。成立於1361年的這所大學,不僅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學府之一,也是歐洲學術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起初,帕維亞大學以其法律和醫學課程而聞名,吸引了來自整個歐洲的學生和學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所大學培養了無數影響深遠的人物,包括科學家、文學家及政治家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帕維亞大學的校園內,悠久的歷史與現代的學術氛圍交織在一起。大學內的建築風格多樣,既有古典的教堂和圖書館,也有現代化的實驗室和教室,無不彰顯著帕維亞在教育領域的傳承與創新。 除了學術,帕維亞的紀念公墓(建立於1876年)同樣值得一提。這裡是帕維亞及周邊地區著名市民的最後安息之地,象徵著對過去的尊重與紀念。紀念公墓作為意大利墓園運動的一部分,旨在開發具有紀念意義的公墓,將藝術與建築融入哀悼過程中,讓人們在追憶故人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深度與美感。這裡的每一座墓碑和雕塑,都講述著一段故事,反映著逝者的生平與成就。 園內有藝術價值的雕塑似乎不多,但相片三的雕像值得仔細觀察。我不知道雕刻家是誰,但顯然是浪漫寫實主義的作品,女像的哀怨表情加上細緻的服飾最令觀者動容。...

  • 第十四封信 14.2 明慧, 自2020年《國安法》實施以來,我便與這片土地告別,餘生不踏入中國包括香港在內一步。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生命選擇。我無法與一個踐踏人權、摧毀法治的政權共存,無法在白色恐怖中苟且偷生。 離散(diaspora)這個概念源自希臘語,意指「分散」或「驅散」。對我們這一代香港人而言,離散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移,更是精神家園的重構。流散港人社群正擔當著揭露及抵抗中共擴張的角色,但這種抵抗究竟能持續多久? 我們必須區分離散、移民、放逐與流亡的本質差異。移民(immigration)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國際人口流動現象,指一個國家的居民因政治、經濟或其他原因而離開出生國,搬去一個他們原本沒有公民身份的國家定居。然而,香港人的處境更複雜——我們既是被迫離開的難民,也是主動選擇的移民。...

破土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