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烈大夫從事中醫行業15年,曾經在香港開設12間中醫診所,其中一間位於元朗鳳攸北街。元朗721白衣人襲擊事件,和2019社會運動改變了他的一生。如今他帶著「青木堂」團隊來到英國落戶曼城 ,又有甚麼想和他心心念念的香港人說?「經歷過2019年的社會運動,大家就會覺得,時代原來是輪迴的,是一個輪流轉。我們可以看見一名中國籍男子,他手持一個疑似委任證或證件,委任證就是這個。」「『7.21』那天,同事馬上致電給我:烈大夫,外面愈來愈多人,我們未見過這麼多人。三百至五百人,我馬上叫同事下班,離譜至此。然後我一整晚在重看閉路電視錄影,然後看到,原來警車經過這麼多次,沒有辦法掩蓋良知,難道我把這些東西掩藏起來?」烈大夫自稱是一個「中醫抗爭者」,因為在中醫行業入面,他本身是一個抗爭者,希望改變香港中醫的現況。收看本集看看這位來自元朗的大夫在英國的故事,他還談到民主自由和中醫有什麼關係。 ...

  • 收看節目 2019年至今,逾三萬港人移居台灣。他們曾經抱著希望踏上這片土地,努力適應,默默耕耘。然而,台灣移民政策一改再改,移民路蹉跎。移台港人的無奈和不安,不為外人所理解。二次移民潮 之下,香港人細數自己的故事。《綠豆》訪問了三位移台的香港人,講述他們經歷屢次失望,面對忐忑與掙扎,有人決定留下,有人毅然踏上二次移民之路。 ...

  • 收看節目 得閒飲茶是一句完結對話分別時的慣用語,事實上沒真的在意對方何時才得閒,之後會否約飲茶;因為曾經在香港,大家可以一個訊息,說見就見⋯⋯ 對於跟隨子女移民英國長者,要「得閒」不難,除了幫忙子女家務照顧孫兒女,老友在千里之外約不到見面,出門言語不通不懂駕車走不了多遠,根本無事可消遣。 說到「飲茶」,中式茶樓已不在居所附近,只能靠子女有空帶去,更不用奢望每天可與相熟「茶腳」聚頭。 於是港人互助精神再次發揮,有心人組織長者活動,幫他們重建正常社交,互相支援,令他們終於可以「得閒飲茶」,在新環境中享受生活。 ...

  • 收看節目 過去三年多,兒子巳移居加拿大的綺雯婆婆,每天的生活就是從手機上的一句「早晨」開始。一個簡單訊息,把相隔兩地的母子連繫起來,也見證着時代的變遷 。 綺雯婆婆知道兒子要移民,第一件事就是學如何使用智能電話。她說:「他還未移民前,我都沒用過智能電話,只用舊款電話,我最初不肯用智能電話。他一說要移民,我就立即要學了。學習了三個月,我的兒子挺好的,只是口述我不會記得,他在紙上畫了一幅圖:這個符號就要先按;這裏是開機,這裏就是要打電話⋯⋯每個步驟都寫在紙上讓我慢慢學。」兒子原本計劃移民後每年可能回港一、兩次。奈何遇上世紀疫症,令這幾年間,自己要在香港面對很多事。自己摔倒受傷、丈夫因病去世、疫情下的新常態⋯⋯回頭看來,她泰然地說:「子女在身邊當然好。但若他們不在你身邊,要他們回來嗎?我去外國都不知要如何生活,不論在香港或是外國,我都是等日子過。在香港反而會比較開心,無論吃的喝的,還是天氣都適合自己。我(跟兒子)說:每個早上我WhatsApp一兩句話給你,你知道了,簡單回覆就可以,我也不會覺得孤單。」 ...

  • 收看節目 下走鋼線。公共圖書館指部份館藏涉嫌違反國安法,下架圖書,禁書年代來臨? 「消失」系列第二集《消失的圖書》,講述出版業界在國安法下陷入恐慌。這一集,訪問國安法下繼續出版社會和政治書籍的出版社山道文化,面對印廠拒印,發行困難等問題,負責人楊子俊如何在紅線下走鋼線。有作者的著作因為被印廠拒印,最終在台灣出版有關香港的書。康文署指公共圖書館部份館藏涉嫌違反國安法,以覆檢為由,將圖書下架,香港讀者,還有幾多選擇呢? 【本集榮獲「紐約電視節2023」 最佳公共事務節目優異獎】 ...

  • 收看節目 《記・香港人》第二季,首個系列報導,名為「消失」。將會一連兩集,探討港區國安法實施超過兩年後,電影創作和出版自由的空間。 第一集《消失的電影》,講述特區政府去年修訂《電影檢查條例》指引,電影檢查員須考慮影片上映會否不利於國家安全。這一集,訪問了兩位獨立電影導演,他們的作品都曾被電檢處要求刪減有可能違反國安法的內容。更多作品因為無法通過電檢,取不到准映證,無法在香港公映。 ▌消失的電影|採訪手記【一種相對論】《綠豆》最新一集專題《消失的電影》,披露了正在香港上映的獨立短片《第一封信》,被要求刪走主角看手機,見到「2020年6月30日」這一幕,因為那天正是港區國安法頒布之日,主角發噩夢驚醒,有影射國安法之嫌。劇中原本還有一句對白,提及「白衫人」和「狗」,被解讀為非法人士和警員,因為將兩者相提並論,也要被刪走。一套短片,要刪走這句、刪走那個鏡頭,才能在港上映。拍電影不易,上映也要角力。隨著香港電檢條例修改,加入國家安全考量,多套涉及社會政治事件或台灣議題的電影,都被要求刪剪,否則不獲准在港上映。臨時「取消放映」的新聞,這一年來聽得愈來愈多。即使昔日公映過,重新送檢後也可能會被改寫結果,客觀而言,自由的尺度是有所收緊的。不過,如果問到每一位創作者,新時代下有沒有影響他們的創作?大多數人卻會回答:沒有,對於創作是沒有的。事實上,今年鮮浪潮,超過一半作品呼應大時代下的社會情緒。2022年港產片創下票房奇跡,《正義迴廊》談法治、談審判;《闔家辣》、《飯戲攻心》、《過時過節》談移民;香港電影湧進台灣金馬獎,贏得多個獎項。就如雨後春筍,香港電影從未如此融入港人思緒,沾上時代特色。今年台灣金馬獎,有一段話沒有太多記載,澳門出生、香港成長的羅卓瑤,去年憑訴說港澳命運《花果飄零》奪最佳導演,今年在頒獎台上,以疫情為喻,形容現在有很多限制,但認為限制是物質性,創作是精神性,精神的運動是任何限制都不能阻止、阻擋的,限制愈多,創意就會愈勁,祝願大家對不受限制的精神,發揮得愈來愈好。天愈黑,星愈亮。環境愈受壓,卻會激發更多創意。看似老套的俗話,但其實是一種相對論。就是當大家無力改變大環境時,手執起自己最擅長的鏡頭,做好本業,卻能擊起最大的迴盪。「在這個環境下,我相信會有更多人想發聲。當下很多人已失去發聲的渠道時,你透過電影說出來,其實是代大家將感受抒發出來。」《第一封信》導演姚敏堃說。 ...

  • 收看節目 創作人都知道,能否說好香港故事,並不取決於作者主觀意願;但只要以香港文化底蘊作本,反映香港時、地、人的經歷和思想,那個故事就會「好香港」。 你的香港故事,還記得嗎?創作自由對文化、藝術、學術界等十分重要,近年不少香港人選擇到更自由的地方發展,繼續理想。當電影、出版、劇場,來到自由土壤,可以在另一端開花,在異地裁種出來的,是香港文化嗎?離開熱愛的這片土地之後,還能拍出帶有本土情懷、真實反映香港的的創作嗎?英國製造,真的可以呈現港產味道? 《記香港人.話》來到第四話,嘉賓張燦輝教授、戲場監製列明慧、導演伍嘉良,將會分享人在英國與香港流行事物的聯繫;文化人編寫文章、攝影、舞台製作到拍攝電影,創作背後的動機,是愛還是責任,又或者兩者俱備?香港文化隨族群流散各地,又會衍生出怎樣的文化現象? 當小島被浪潮不斷洗刷,香港文化和每代人的集體意識亦會不斷演變、承傳。他們相信不必急於一時,沉澱過後,融合各自經驗,或許是英國版《秋天的童話》,或許是重新以英語演繹的香港人氣劇作,各地觀眾將會看到更多「好香港」的故事。 [01:35]...

  • 收看節目 不少港人移民到英國,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長絕對是主要的考慮。在英國入學,面對新的教育體制,學童和家長在適應上會遇到什麼處境?孩子們功課量大減,究竟學生在學校學些什麼?如何訓練思考、獨立,以及關心社會社區?有否遇過欺凌問題? 《記香港人.話》第三話,主持和兩位均育有子女的嘉賓莫宜端、伍嘉良,交流親身經驗:由申請入學,學生哥開學準備,帶飯與否,一直談到全英語學習環境,在新校園重新建立身份和友誼等,分享英國中小學教育對家長和子女帶來的衝擊和嚮往。 有掙扎亦有啟發,同時亦無時不提醒自己要了解小孩感受,一起在不太一樣的英國文化土壤,繼續好好生活。講到底,無論家長還是子女,來到英國仍然是《最緊要返學》。 [00:50] 開學準備...

  • 收看節目 陳文敏 、 馬仲儀 、 王惠芬三位嘉賓,雖然同處英國,但分布不同城市,《綠豆》團隊透過視像連結各人,進行真誠交流,奢侈地暢所欲言,由適應新生活...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