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重遊德國黑森林。這景象儘管多年來看了不知幾多次,但仍然看不厭。尤其是春天的黑森林,不同層次的綠色:青葱嫩葉、淺綠草地、墨綠樹林,蔚藍天空,加上燦爛陽光,便是大自然的樂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來德唸書,那時因為空氣污染,黑森林出現慢慢死亡的現象。幾十年過後,似乎人類拯救大自然的努力有點成績,這樂土仍在。 ...
日本當代著名建築師隈研吾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是一個現代建築與雕塑藝術完美結合的範例。這座建築利用石塊作為外牆的主要材料,不僅展現了建築的堅固性和自然美,還充分體現了周圍環境的特性。隈研吾設計的這座博物館,放棄了他之前以木材作為建築元素,將石塊的質感與形狀巧妙地融入整體設計中,使建築本身成為一件藝術品。外牆的石塊排列不規則,營造出一種流動感,仿佛是在與自然環境對話。在雕塑藝術中,形狀和質感是兩個至關重要的元素。隈研吾在設計中運用石塊的不同紋理和色澤,使得整體外觀變得生動而不單調。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性格,這些自然石材的呈現讓人聯想到大自然的力量與美感,從而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當陽光透過不同的角度照射在石牆上,形成光影的變化時,建築彷彿也在不斷地變化,散發著生命力。總結來說,隈研吾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展現了現代建築作為雕塑藝術的可能性。藉由獨特的石塊外牆設計,建築從協調的視覺效果到和諧的環境關係,皆體現了他對自然和人文的深入理解。這樣的建築作品,既是功能的實施,也是藝術的探索。 ...
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的建築哲學深深植根於對流動性和有機形狀的探索。她主張建築不僅僅是功能性的空間,而是可以作為雕塑藝術存在,挑戰傳統建築的界限。 哈迪德的設計靈感往往來自自然界中的流動形態,以此成為她的流動設計(Fluid Architecture)理念。這種理念使她的作品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美感。透過先進的計算設計技術,她能夠創造出複雜而富有表現力的建築形式,這些形式不僅令人驚嘆,還能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 以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為例,這座建築以其流暢的曲線和不規則的形狀而聞名,展現了哈迪德典型的設計風格。建築的形態仿佛在空間中自然延展,營造出一種持續變化的視覺效果。這不僅使建築本身成為一件藝術品,也使得其內部空間具備了靈活性,適應各種文化和社交活動的需求。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的設計強調了空間的開放性,讓自然光能夠充分滲透,增強了與外界的聯繫。 在首爾南大門市場的設計中,哈迪德運用了開放式平面和高度透明的結構,使得空氣和光線能自由流通,讓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生機。此外,流動建築的理念還體現在人流動線的設計上。南大門市場的布局引導遊客在各個商舖間自如穿梭,提升了整體的購物體驗。這種設計不僅便於人們的活動,還強調了市場作為社交空間的重要性,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是輯首5張相是南京,後5張是首爾。...
在當代建築界,現代建築不僅僅是一個實用的空間,它還承擔著雕塑藝術的角色,特別是在結合光線和陰影的運用上。以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1929 — )的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為例,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現代建築如何通過形狀的變化和材料的選擇來展現其雕塑性質。 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於2003年正式開幕,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廳之一。其獨特的外觀設計使其成為洛杉磯市區的一個地標,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與傳統建築不同,迪士尼音樂廳的外形非線性,運用了波浪形的鋼材包覆,模擬了音樂的流動性與動感。蓋瑞的設計不僅考慮了結構本身的功能性,也賦予了它多變的形狀,使之具有雕塑般的美感。 蓋瑞對光線的運用在迪士尼音樂廳中亦表現得淋漓盡致。設計師巧妙地利用曲面來反射陽光,隨著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變化,建築表面會展現出不同的光澤和色彩。早晨的陽光、正午的直射光,乃至黃昏的柔和光線,都使得音樂廳在不同時刻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視覺效果。這種動態的光影變化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視覺體驗,也增強了建築的情感表達,讓人們感受到音樂的脈動。 陰影的運用同樣是迪士尼音樂廳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建築的波浪型結構創造了許多不同的陰影效果,這些陰影在建築物的不同部位相互交織,使得整體設計更加立體。陰影不僅僅是光的一種缺失,它們也為空間增添了深度和層次,讓觀眾在駐足欣賞時,感受到更為複雜的美學意義。這種對光影的細緻考量,無疑使得迪士尼音樂廳成為一件動人的藝術作品。...
Le Corbusier(1887-1965)於法國Ronchamp 的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 du Haut)是一個現代建築和雕塑藝術的典範。這座教堂於1955年完工,代表了Le Corbusier的設計哲學和對建築形式的創新探索。...
在2025年2月23日,我從東京的天空起航,搭乘飛機經伊斯坦堡返回倫敦。清晨的陽光灑在機艙內,整整17小時的旅程中,陽光伴隨著我,穿越新疆、北印度與中亞的浩瀚大地。當我在三萬呎的高空俯瞰,無邊無際的土地在眼前展開,心中頓時感到一種超然的寧靜,彷彿世間的煩惱都可以暫時拋諸腦後。 機艙內為了讓乘客得以休息,窗簾被放下,無法在座位上拍攝影像。然而和機組人員溝通後,允許我在服務處的窗口拍照,於是我選擇不閉眼,也不沉迷於電影,專心享受這難得的拍攝機會。 高空攝影並非易事,它受季節、陽光、雲層、氣流以及空氣質量的影響。然而,這次的緣分讓我成功捕捉到了一系列攝相作品,彷彿是天賜的恩典。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那份獨特的美,讓我在這雲端之上,感受到無限的自由與喜悅。 ...
上輯談台北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這是台灣人民在上世紀受威權統治下暴政的見證,殘酷打壓,莫視人性人權。但和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博物館比較,台北紀念館的殘暴程度遠遠不如,因為奧斯威辛是20世紀人間地獄!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滅絕人性的謀殺刑場!更恐怖的是這殘殺了過百萬人的地方,是有計劃的、系統的和科學的進行! 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博物館(Auschwitz-Birkenau Memorial and Museum)是位於波蘭的一個重要紀念場地,這裡曾經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集中營之一。奧斯威辛的名字已經成為了大屠殺的代名詞,這裡發生的悲劇提醒著人們歷史的悲痛與殘酷。 奧斯威辛集中營位於波蘭南部的小鎮奧斯威辛(Oswiecim),建立於1940年,最初是作為一個政治犯集中營而開設的。隨著戰爭的推進,納粹德國將其擴建為一個系統性的死亡工廠,尤其是在1942年以後,成為猶太人、波蘭人、吉卜賽人及其他被認為是「劣等民族」的主要屠殺地點。到1945年解放時,估計有超過110萬人被殺害,其中大多數是猶太人。 奧斯威辛集中營在1945年被蘇聯紅軍解放後,隨即成為了一個紀念場地。1947年,波蘭政府正式成立了奧斯威辛紀念博物館,旨在保護這一地點及其歷史文物,同時向世人傳達對人類歷史上悲劇的反思與警示。博物館保留了許多原始建築,包括牢房、病房、及其他設施,這些地方展示了集中營的日常生活和迫害過程。博物館展出了大量的證據,包括照片、物品和見證人的口述,這些都使遊客能夠感受到那段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香港人到台灣或台北旅遊,除了西門町、士林夜市外,可能還會到香港人經營的獨立書店如「飛地」和「銅鑼灣書店」,但我覺得每一個關心香港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參觀這個紀念館。 台灣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位於台北市文山區。作為一座重要的歷史紀念場所,旨在紀念和反思台灣在1949年至1987年間所經歷的政治迫害與白色恐怖時期。這段歷史充滿了壓迫與苦難,許多無辜的台灣人民因為政治原因而遭到逮捕、監禁、甚至失去生命。紀念館不僅保存了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也提供了教育與省思的空間,讓人們能夠重新理解自由與人權的珍貴。 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前身是景美少年收容所,到1987年解除戒嚴後,轉型為紀念館,並於2010年正式開館。這裡收藏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圖片與實物,記錄了那段歲月裡被迫害者的真實故事。參觀者在館內可以透過多媒體展示和互動式展覽,更深入地了解白色恐怖時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 沉重的歷史氛圍 紀念館的設計巧妙地將歷史與現代結合,展館內的各種設施不僅具備教育意義,也讓參觀者能夠感受到沉重的歷史氛圍。館內的多媒體展覽中,有許多生動的口述歷史檔案,當年受害者的故事由他們自己或家屬講述,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真實與厚重。尤其是那些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受害者經歷,常常讓人動容,並引發深刻的思考。 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警惕社會大眾珍惜當前的民主自由制度。在這裡,參觀者不僅僅是在回顧過去,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捍衛自由與人權的重要性。對台灣人民來説,這紀念館是過去,對我們香港人而言,這是當下。 可能有一天香港人爭取自由民主紀念館在香港金鐘附近建立,但相信我活不到這天參觀了。...
白色是純潔,也是死亡。在西方人眼裏,白色婚紗象徵著新娘的純真;華夏文化中,白色則是死亡和喪服的顏色。這樣的對比顯示,白色的文化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社會背景和習俗的深刻影響。在政治層面,白色同樣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著和平與淨化,國際和平旗幟通常是白色,戰爭中求和以白旗示意。白鴿是香港民主黨的黨徽。白色也表示無辜和清白。但當無辜的人民被強權專制打壓時,白色更是抗議的象徵:是以白色恐怖! ...
藍天、藍海、藍色的地球。藍是三原色之一。 藍色常與穩定、平靜和和平相關,這源於自然界中藍色的元素,例如平靜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人類因此容易將藍色與安穩聯繫起來。在心理學上,藍色也被認為能帶來冷靜、減少壓力,是一種「冷色調」。 政治上,藍色似乎與保守等同。台灣國民黨是藍營,在香港,藍是黃的對面,代表建制和親共。 藍色作為一種基調鮮明的色彩,在文化和政治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它既可以傳遞和平、高貴、理性和穩定,也可以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塑造保守、自由或國際主義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