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不少港人移民到英國,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長絕對是主要的考慮。在英國入學,面對新的教育體制,學童和家長在適應上會遇到什麼處境?孩子們功課量大減,究竟學生在學校學些什麼?如何訓練思考、獨立,以及關心社會社區?有否遇過欺凌問題? 《記香港人.話》第三話,主持和兩位均育有子女的嘉賓莫宜端、伍嘉良,交流親身經驗:由申請入學,學生哥開學準備,帶飯與否,一直談到全英語學習環境,在新校園重新建立身份和友誼等,分享英國中小學教育對家長和子女帶來的衝擊和嚮往。 有掙扎亦有啟發,同時亦無時不提醒自己要了解小孩感受,一起在不太一樣的英國文化土壤,繼續好好生活。講到底,無論家長還是子女,來到英國仍然是《最緊要返學》。 [00:50] 開學準備...

  • 收看節目 90後動畫師Angela Wong(IG@二足步行) 與七個志同道合的姊妹,合租荃灣工廈,組成女生宿舍式的創作基地,度過兩年半豐盛又具創意的歡樂時光。 2022年,其中四位成員一同移民到英國,展開人生新一章,有幸可互相扶持兼分擔生活的新挑戰,並在元宇宙建立了一個延伸工廈單位的平台,繼續定時與留在香港的夥伴維繫和歡聚。 而習慣遊走網絡世界自由職業的新一代,地域的改變似乎沒有為他們帶來很大的衝擊。唯獨當Angela創作自家作品的時候,往往不期然會觸碰到那條「帶走帶不走」的思考神經:帶走了,但那時那地已不復再?帶不走的,又可如何確保不會消失呢?...

  • 收看節目 陳文敏 、 馬仲儀 、 王惠芬三位嘉賓,雖然同處英國,但分布不同城市,《綠豆》團隊透過視像連結各人,進行真誠交流,奢侈地暢所欲言,由適應新生活...

  • 收看節目 《記・香港人》在記錄每個人物當下的故事之外,也希望藉此和大家一同見證這一代香港共同體的走向。第一季度播放完畢,我們把各人輕鬆一面的內容,剪輯成精華版。在不知的未來,我們一起笑著前行。

  • 收看節目 兩年來,不少香港藝術家定居英國,繼續耕耘創作,在這片以豐沃多元而聞名的異鄉土壤,藝術家是如魚得水 ,還是更步步為營?孕育出來的新作品,和以往又有什麼分別呢? 這一集的主角是「二犬十一咪」。她從來都是一位難以歸類的多媒體藝術家,曾被藝評人形容為「甜美的恐怖分子」,二犬涉獵文字、繪畫、錄像、音樂的創作,更是活躍離島區的動保分子。 多年來以駐場藝術家身份遊歷世界各地,從沒想到兩年前到倫敦之後,疫情及防疫政策令她有家歸不得,唯有再深度探索這個已拜訪過多次的文化大都會,由一紙一筆開始,慢慢重新建立她和兩隻愛犬的小天地。 更意料不到的是,幾年前才開始學習的手碟(HandPan)音樂,會在這裏找到一群追求靈性體驗的知音,亦令她獲得多次演出的機會。但她從未忘懷自己多年經營的視覺藝術,開始實驗將映像詩句及裝置藝術融入音樂表演,希望在這邊尋找一條創作的新出路。...

  • 收看節目 跟王惠芬傾談,一定會聽到她的笑聲。如果談的時間足夠長,或者去到沉重的地步,應有機會聽到她彷似不經意說出的笑話,適時地把氣氛舒緩過來。 這次的訪問長度相當足夠,內容亦沉重非常,所以王惠芬在過程中說過不少笑話,多次將沉重到不知如何繼續訪問下去的氣場扭轉,所以在傾聽的製作團隊,整個訪問過程中,有如冰火X重天,情緒過山車放題。 她的笑話題材,主要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兒時身處的荒謬年代;草根新移民面對陌生環境的思想衝擊;挑戰社會不公的「無知」事蹟⋯⋯ 現場聽,配以她的神情動作,無可能忍到笑。後來製作時回看錄影,才發現當中的黑色:這些經歷在事發當時的處境,其實相當驚心奪魄。若再參照現時香港形勢,其實應該笑唔出。不禁問,經歷過怎樣的人生,才說得出這般地獄的笑話。...

  • 收看節目 香港社福界不會對王惠芬感到陌生,她創立了專門服務少數族裔的融樂會,更先後獲得行政長官社區服務奬,優秀社工,與及人道年奬等業界的肯定。人權和民主的信念支持了她多年的社會服務工作,但這個信念亦帶她走上要離開香港的不歸路。 王惠芬十歲由中國內地來到香港,她自言雖然新移民的身份曾經讓她嘗過不少辛酸,但香港這個地方教懂她什麼是自由和平等,同時令她明白民主和尊重人權的環境才可以保障像她一樣的弱勢社群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因為香港教懂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價值,所以她願意投身去守護讓其不受侵蝕。 王惠芬是出了名的「大笑姑婆」,任何人都一定會受到她說話中夾雜的笑話、笑聲和能量所感染。經歷了自「八九六四」以來三十年民主運動,她坦言在「佔領行動」一役感到重大挫折,亦令她自此患上抑鬰症,至今仍未痊癒。「反修例運動」後,她在不情願下,亦要「避走」英國,不但再次成為新移民,成了當地的少數族裔,更意外地變成了難民。 王惠芬訴說了來英的曲折,訴說了和戰友的經歷和情誼,一篇有你有我的香港「年代志」慢慢浮現出來。那怕當中充滿傷痛,她也會適時地以笑聲來調解一下。 雖然舊傷仍未撫平,新傷仍在添加,但原來王惠芬己經再次出發,繼續民權信仰之路,她的腳步和笑聲,一直沒有停下來。...

  • 收看節目 列明慧曾任六四燭光集會司儀。她讀書時代就開始參與燭光集會,後來當支聯會義工,之後做燭光集會司儀長達十年,見證燭光集會在香港的起起跌跌。由當日在台上激昂高呼的口號,到今日離港赴英,隨了自己的思潮起伏外,也看著身邊同伴一一入獄,為堅持理想,戰鬥到底。當中滋味如何?這一集會由她分享。 列明慧2014年後交捧,由年輕一代接任燭光集會司儀,她和同伴創立「六四舞台」,用另類方式繼續把六四的記憶和精神傳承下去,多年來,創作多套六四相關的舞台劇。2019年是六四三十周年,她們籌備製作《5月35日》舞台劇,籌備過程長達一年,製作過程相當順利,安排於 2019年的5月及7月上演。 上演期間,遇上香港發生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舞台劇的內容是三十年前,但呼應的卻是當下香港。列明慧很感概,劇中的每句對白,5月上演時是一種心情,7月上演時,經歷 721事件,又是另一種體會。歷史在呼應。...

  • 收看節目 這一集的《記・香港人》,被訪者是莫宜端。她是優才生、是記者、是政策研究員、是官員、是言語治療師、也是一位媽媽。不同身分,站在不同位置,面對不同處境,往往會有不同的處事方法,但如何保留初心,實踐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呢?這一集,帶大家分享莫宜端每個人生階段面對的掙扎和思考歷程。 莫宜端一家在2021年11月移居英國。英國,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她在香港讀完中學後,成績優異,考取奬學金留學英國。優才生跳出香港,體會何謂「井底之蛙」,也啟發和影響她的人生價值: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信念與現實,往往有差距。她畢業後選擇了當記者,以及後來加入政府問責班子,這兩個崗位,都是不能有太多個人見解,只能充當機器下的一顆小螺絲,這歷程中,如何表達自己看法呢? 這一波的移民潮,各人離開的原因離不開政局的發展。面對國安教育,莫宜端不想孩子成為表裏不一,不想孩子講一套做一套,所以毅然決定移民。當年她在英國深受啟發,領悟表裏如一態度的重要性,若干年後,她帶著一家移居英國,希望下一代在免受政治教育的紛圍下成長。世事在變,初心不變。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