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聯合國」同事

移英港人近日很想講很想問但仍掃不走千個未知的,必定是當局對BNO簽證永居條件政策的走向無疑。

社群中不難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忐忑不安。其中一種忐忑,卻從社群中有人更大聲、更擁抱排外觀點中表現出來。

在一些短訊群組,總是有人仍隨一些網上意見領袖、或GB NEWS等新聞風向起舞,語不驚人勢不休地批評犯法的難民、又言語狠毒大罵工黨承認巴勒斯坦是鼓勵恐怖主義……。 坦白說,見到粗口橫飛,大貼標籤,我和大多數群組內的人,都轉趨沉默。當然在社交媒體上,仍有KOL散播對伊斯蘭的恐懼、或其他有色人種如何如何的更極端的說法,更有市場,更能讓人變一日或一刻英雄。於是具名不具名,一些移民港人都跟著極端政客或KOL說出更無底線的言論。

身邊的平凡人

不如,了解完每日新聞重點之後,關掉網絡,放眼四周,聽一聽、看一看身邊的鄰舍、同事,再想一想,默許甚至為更為排外的政策主張拍掌歡呼時,會影響哪些你關心、你珍惜的平凡人?

我定期要主領語言發展培訓班,新入職的學校和宿舍員工都要參加。當然英式步伐,一定預留足夠的茶歇時間。但有時遇到學員上堂時玩手機、或打瞌睡,我都會温馨提醒—— 尊重我,也珍惜機構希望你學新技巧的機會。

今年二至三月間,是伊斯蘭的齋戒月。學校有穆斯林同事參加當月的整天培訓。有一位女士早一天來找我,非常認真地告訴我,因為她每天要守齋,日出到日落期間,不吃、不喝,所以上課時可能會有點累。若然她打睏,或反應慢沒有答問題,希望我能明白,仍容許她繼續上課。

嘩,我當然知道Ramadan是他們重要的日子,也會明白。不過同事親自跟我講,也讓我有機會易地而處,預先明白她和類似情況的學員身體的狀況。結果,這同事翌日上課,跟她平常支援學障孩子一樣留心參與。完課時,我們閒聊一會,我問她覺得累嗎?她笑笑說,還好,因為課堂有趣,還期待著晚上日落後回家可飽一頓呢。

由陪笑變真會笑

另外,白人護理員主管告訴我一件事。宿舍有位孟加拉裔的教學助理A,英語對答算是流暢。有一次她和一個年青學生B在草地打羽毛球,大家非常開心、投入。在場的白人同事大讚:“B and you do have a ball”,意思是你倆玩得真高興( B and you do have a great time)。A笑笑說,我們只是玩羽毛球,沒有打波。顯然,孟裔同事不太理解英諺,但大家樂了一會就是了。

原來好劇在後頭,白人同事說,隔了幾天在教員室午餐,見A吃完飯後拿出筆記本寫呀寫,笑問她有哪麼忙嗎?A解釋,她把新學到的英文詞語和諺語記下。又向同事打開寫了「we have a ball」的一版,A說她終於知道這句的意思了。白人同事說,一方面她見到A這樣勤奮好學,非常欣賞,但也有點驚訝,因為她平日都多用這些諺語,但鮮有想過,不同族裔,特別是移民來英的同事其實不明所以。

我也笑笑口跟她說,其實我也有一段時間在team pub day時不太明白她說的笑話,故只懂陪笑,過後再於google找出笑點何在。同事頻頻道歉,叫我下次叫停她,讓她意識到要解畫。不過,笑話一解,就不好笑了,變了英語課,所以我也告訴她,我也會努力多聽comedians的podcast,總有一天,陪笑變真的懂得笑的。

彼此學習如何昂首

想起初來英國,總是很努力與每一位遇到的人去談香港的情勢。但當我在這兒接觸到來自其他地方的人,聽到他們很可能比香港人更沒條件和資源去應對他們的苦難時,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如今,我反而會想,不同的移民都經歷很多掙扎。如何在移民政策的反覆中,彼此學習如何昂首,仍然學習,安於不安,是未來一段時間重要的一課。

以上提到的例子,只是近日令筆者感觸感動的小人物,沒有普遍性,成不了甚麼重要數據。但就是一個一個活生生、跟我們一樣同在異鄉努力貢獻,嘗試理解英國文化,又捍衛自己信仰習俗的人,豐富了我在英的生活,叫我謙卑,也提防亂安標籤在別人身上的做法。

[英倫筆端]作者簡介

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