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雄心到香港的有心無力

2025 年 9 月中旬,美聯儲如市場預期般降息,黃金價格應聲飛漲。9 月 23 日,黃金現貨價攀上每安士 3,788 美元,刷新歷史高點。這波漲勢,不僅反映投資者對避險資產的追逐,也折射出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結構性壓力:通脹高企、國債膨脹、地緣政治風險頻發,使各國央行與機構投資者對黃金的保值功能愈發重視。
在這樣的全球格局下,黃金市場的版圖正在悄然變化。傳統核心交易中心倫敦與紐約依舊掌握制度與定價權,但新興市場的崛起不可忽視。多年來倡導去美元化的中國,透過人民幣計價合約與本土倉儲設施,積極吸引國際央行將部分黃金儲備轉向上海交易所(SGE)。
然而,上海若想承擔全球黃金市場核心節點的角色,面臨巨大挑戰。成交量雖然持續攀升,但過去造假事件與透明度爭議,使其國際信任度存在「信譽赤字」。市場人士指出,上海黃金交易所外資參與度仍偏低,反映國際市場對其缺乏信心。正如一位瑞士交易員所言:「黃金是世界上最保守的資產,如果連倉單與印章都難以完全信任,整個市場就難以獲得國際承認。」
倫敦:黃金祖庭與信譽基石
倫敦黃金市場歷史可追溯至 1671 年,莫卡塔(Moses Mocatta)與東印度公司合作,成立 Mocatta & Goldsmid,負責跨洋運送金塊與貴金屬交易。隨後,1697 年英倫銀行建立地庫,收藏來自加州、南非及澳洲的金條,為全球貿易與戰時金融提供關鍵保障。
倫敦之所以長期維持市場霸權,依靠三大支柱:
- 標準化:1750 年制定「Good Delivery List」,每條金條重量 400 安士、純度至少5%,違規者即被逐出市場。
- 流動性:場外交易(OTC)龐大,九成現貨交易透過帳面互換完成,信任與信用支撐龐大交易量。
- 託管能力:二戰及冷戰期間,倫敦地庫接收各國黃金,作為「中立守護者」,信譽不受戰火影響。
倫敦案例顯示,市場的長期主導權不僅取決於規模,更在於制度、歷史累積與信譽。所謂「千金易得,信譽難求」,倫敦三百年的金庫與紀律,正是最佳詮釋。
紐約:期貨之王與制度信任
若倫敦是守庫者,紐約則是定價者。1920 年代,聯儲總裁 Benjamin Strong嘗試推動美元挑戰英鎊。真正的轉捩點出現於 COMEX 集中期貨市場的興起:電子交易、槓桿操作與透明定價,讓紐約逐步取得全球黃金定價權。
紐約制度核心包括:
- 期貨集中化:透明價格與槓桿,使投資者能即時反應全球資訊。
- 監管保障:CFT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監管與清算所制度賦予期貨合約法律效力,即便無實物支持,市場仍信任價格。
- 全球連接:2006 年 GLOBEX 系統啟用後,24 小時交易打破地理限制。
疫情期間,紐約期貨價一度高出倫敦現貨 70 美元。銀行調用專機跨洋運金的畫面生動地證明:在全球危機中,制度信任比實物更具定價力。
上海:雄心與挑戰
近二十年來,中國依靠本土黃金市場規模提升,在國際市場的存在感顯著增強。2002 年上海黃金交易所(SGE)成立之初,只是國內銀行與珠寶業的集中交易平台。然而,截至 2025 年 8 月,上海市場(OTC 與交易所成交合計)交易量約 594.7 億美元,佔全球黃金交易總量 18.6%,僅次於倫敦(48.1%)與紐約(30.2%),躋身「三足鼎立」格局。
與 COMEX「紙上黃金」不同,SGE 的合約要求實物交割,對珠寶業、央行及實需買家具吸引力。今年在香港設立首個境外金庫,容量達 2000 噸,彰顯中國在國際黃金市場擴張的野心。
然而,規模不等於信譽。SGE雖然交易量全球排名第三,但外資參與度偏低,國際投資者普遍擔憂其標準與檢驗程序是否具備一致性、透明度及可靠性。過去十年的醜聞案例,更凸顯這一點。
最為震動的一案發生於 2020 年,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金凰珠寶被揭發用 83 噸鍍金銅條作為抵押向多家銀行融資,規模高達 280 億人民幣。民生信託、華融資本及其他地方金融機構成為受害方。檢測後發現,這些金條純屬「黃金外衣、銅芯內裡」,從未符合合格標準。金凰珠寶一度被視為中部最大金飾企業,但醜聞曝光後,市場聲譽徹底崩塌,國際媒體甚至稱其為「全球最大黃金造假案」。
另一樁影響深遠的事件,是 2016 年陝西的「鎢條鎏金案」。當地公司以鎢條外鍍黃金,偽裝成合格金條,用於銀行質押貸款,涉資超過 100 億人民幣。鎢的密度與黃金極為接近,肉眼難以辨別,案件曝光後,銀行蒙受重大損失。這類事件不僅損害金融機構,更對國際投資者造成信任赤字。
此外,「幽靈金條」事件偶有傳出——銀行或貴金屬公司在抵押或倉單轉移過程中,發現部分金條來源不明,重量與純度不符。雖單筆損失有限,但累積效應嚴重侵蝕市場信譽。
誠信危機帶來的後果,不僅是財務損失,更是信譽赤字。上海雖有國家「強而有力」的支持,但缺乏讓國際投資者完全信服的自律規範。
中國的黃金策略:地緣政治驅動
中國的黃金布局,本質上是一場地緣政治戰略:透過上海市場及香港境外金庫,向友好國家央行提供可抵禦西方制裁的金融管道,作為對傳統西方系統的補充與替代。同時推出以人民幣結算的新合約,使黃金交易逐步脫離美元,提升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為全球商品定價提供人民幣錨定基礎,增強市場對人民幣交易的信心。
2025 年 6 月 26 日,上海黃金交易所(SGE)在香港啟動首個境外金庫及人民幣結算合約,成為整體策略的核心。香港作為「天然橋樑」,黃金進出口管制較內地寬鬆,相比人民銀行嚴格管理的內地市場,有助避免價格大幅偏離國際基準。同時香港普通法體系成熟,提供國際投資者熟悉的法律保護,緩解對內地監管制度的不安。
可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光環,隨著中美關係緊張而黯淡退色。其作為對外金融「橋樑」的角色,被納入「大灣區」框架後,近年愈見尷尬。香港制度獨立性與普通法法律體系的完整性日益被侵蝕,難以提供國際黃金市場最看重的「法律確定性」與「透明度」。在此情況下,香港即使有心,亦無力承載中國的「黃金夢」。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