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未宣先洩 信譽考驗提前到場

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的秋季預算案,原意是要向市場展示英國重拾財政紀律的決心。誰料弄巧成拙,預算案提前曝光,演變成一齣即時信譽壓力測試——財相站起身準備宣讀預算案前數分鐘,預算責任辦公室(OBR)的評估報告已在網上流傳,傳統的信息層級完全顛倒:交易員在議員聽到隻字片語之前,已把財政附件看了個通透。
洩密文件一出,英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應聲飆升至約4.54厘;待李韻晴強調財政規則「鐵板一塊」後,收益率方才回落至4.44厘左右。這一漲一跌——洩密引發拋售,表態帶來回穩——恰恰道出投資者如何同時解讀數字與政治。
到底有幾分可信
單看數字,財政緊縮力度着實不小:到2029/30年度淨緊縮117億英鎊,主要靠增稅261億英鎊,抵銷開支增加的113億英鎊綽綽有餘。財相更把財政預算的緩衝空間擴大至約220億英鎊,遠高於三月春季聲明的99億英鎊。
然而這份看似超額交足功課的穩定承諾,市場卻疑慮重重。投資者消化預算案之際,心中盤算的不是今日赤字多寡,而是李韻晴的預算案到底有幾分可信。
預算案的致命傷在於結構設計。雖然整體緊縮看似可觀,OBR分析卻揭示真相:政策的直接效果是明年增加借貸60億英鎊,要到2029/30年度才削減150億英鎊。最大宗的增收措施——凍結入息稅起徵點(83億英鎊)和對薪酬犧牲退休金供款徵稅(47億英鎊)——要到2027/28年度才落實,之後逐步累積。這是典型的「分期付款」式財政整頓,先斬後奏不如說是先奏後斬。
令投資者格外緊張的是,李韻晴在確保財政空間之際,對福利開支——正是財政壓力最大、政治阻力最強的領域——幾乎毫無實質改革。預算文件預測部門開支受限,假設生產力提升,而OBR自己已調低了生產力預測。誰真心相信這些假設能經得起現實考驗?
市場記性好得很。以往那些依賴遙遠未來、含糊其詞削減開支的計劃,往往隨政治週期推進而瓦解。2010年聯合政府承諾緊縮開支,最終在緊縮疲勞下破裂。工黨今日無法整頓失控的福利開支,難道四年後突然就有膽識了?這種「期票」式承諾,市場早已見怪不怪、不再買賬。
財相想法過於天真
OBR把生產力增長預測下調0.3個百分點——看似技術性調整,實則意義深遠。英國生產力問題由來已久,比脫歐更早、比金融危機更早、比工黨執政更早。這是經濟上的慢性病,需要對症下藥持續治療,而非財政會計魔術般的數字遊戲。
然而預算案在供應端著墨甚少,乏善可陳。增稅集中在僱傭成本和財富累積上,非但談不上促進增長,反倒可能適得其反。資本投資略有增加,但遠未達到改變英國結構性軌跡的轉型規模。換言之,李韻晴的藥方就是寄望財政穩定便能恢復信心、釋放投資——此等想法未免過於天真。
投資者日益懂得區分:哪些國家只是平衡賬目做做表面功夫,哪些國家真正應對根本弱點動真格。日本背負龐大公債,卻有深厚國內儲蓄和強勁外部賬戶支撐;美國財赤高企,卻掌握儲備貨幣地位、引領全球生產力增長。相比之下,英國經常賬長期赤字,生產力增長平平,公私投資都要靠外資流入融資,底氣顯然不足。
前英倫銀行官員森坦斯(Andrew Sentance)主張削減開支200億至250億英鎊,輔以50億至100億英鎊的適度增稅。其邏輯直截了當:損害增長、打擊創富的增稅,無法帶來持續稅收,反而殺雞取卵。與其寄望2028年突然有政治運氣降臨,不如現在就直接處理失控的福利開支,來得實際。
市場似乎認同這份懷疑。李韻晴這份預算案明擺著是在討好國債投資者,諷刺的是,那些投資者對這種後置結構的整頓並不買賬,反倒質疑其可信度。
這造成了危險的動態惡性循環。財相花費政治資本推行數年後才完全兌現的增稅,押注增長和通脹大致如OBR預測般演進,且未來政府會信守今日開支承諾。若任何一項假設落空——增長令人失望,通脹更頑固,政治壓力迫使開支增加——那220億英鎊的緩衝空間便迅速消失殆盡。
洩密暴露核心張力
債市投資者並非為緊縮而緊縮,更非不明事理。他們想看到三樣東西:應對結構性挑戰的可信計劃、展現政治承諾的前置整頓、擴大經濟創稅能力的供應端改革。
李韻晴的預算案三者皆無:結構性改革付之闕如或流於表面;整頓推遲到遙遠未來;增稅更有順週期風險,從本已低於潛力的經濟中抽取需求,雪上加霜。
對比成功維持市場信心的整頓方案便知差距何在:九十年代加拿大把即時緊縮開支與醫療和退休金結構改革相結合,說到做到;瑞典的財政框架建立了有真正政治共識的約束機制,並非一紙空文;就連歐思邦(George Osborne)聯合政府時期的緊縮,不論經濟功過如何,起碼展示了即時承擔的決心,而非開「期票」了事。
討論英國財政信譽,繞不開近期歷史教訓。卓慧思(Liz Truss)迷你預算案依然是相關對照——不是因為這次預算案與那場災難相似,而是因為當市場不相信財政預算時,信心蒸發,有如雪崩。
李韻晴顯然汲取了教訓。紀律是真實的,程序——除了洩密——是正統的。然而市場似乎在問更微妙的問題:英國是否真正學到了教訓,還是換湯不換藥?迷你預算失敗,因為它結合了無資金來源的減稅和對增長的魔幻思維。這次預算案避開了那個錯誤,卻可能擁抱了另一種一廂情願——認為市場會為基於樂觀假設、寄望未來政治運氣的後置整頓買賬。歷史證明,這種想法往往是痴心妄想。
財政緩衝空間是動態的,非靜態。幾個疲弱的增長數據、一場外部衝擊,或放寬福利限制的新壓力,都能迅速耗盡財相的220億英鎊空間。OBR下調生產力預測已暗示這些風險如影隨形,絕非杞人憂天。
這就是為何洩密雖屬意外,卻「誤打誤撞」暴露了核心張力:一位財政保守的財相、面對不願控制開支的政黨,許諾明日紀律,公信力何在?當承諾與現實脫節,投資者自然心存疑慮。
目前國債收益率已穩定,財相為自己爭取了喘息時間。但這不過是暫時平靜,風暴可能隨時再起。若下一場福利爭拗、增長下調或溝通失誤侵蝕這份脆弱信任,洩密日收益率短暫飆升,可能就不是異常波動,而更像暴風雨前的預兆。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