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條毛

看著家中少年人開學,想一想剛過去的暑假我怎樣認識他多一些,感覺很充實。就像母鷹看著鶵鳥第一次試飛,拍翼而行的感覺。
少年人鍾情生物學,十個月前思考夏天想申請到一些相關的公司、機構做工作體驗,於是在網上尋找,然後電郵接洽。當時少年人最喜愛海洋生物相關的崗位,不過有關的實驗室、水族館先後回覆沒有實習機會。反而是位於英格蘭南部距離居所兩個多小時車程的Andover,其中的猛禽保育基金會(Hawk Conservancy Trust)回覆邀請他去跟保育主任見見面,順便參觀中心,看看環境。
還記得他帶著好奇出發,發著微笑歸來。
保育中心主任跟少年人介紹不同的服務、照顧禽鳥的地方,以及中心的貴客(不同的鳥),然後主任直截了當問他:「為甚麼想來這兒實習?我想你和我都是I人(內向型),都不太想跟太多人相處?」少年人說他聽到真是超有共鳴,點頭點不停,於是話匣子打開了,兩男繼續大談在保育中心有何研究……
親切的Peter、Paul and Mary
暑假將至,他和不少同學都有工作體驗的安排,老師說一般是三天至一個星期就可以。但少年思前想後,決定南下體驗三星期。由於路遠,一家決定為孩子找個便宜的房間,把單車也讓他帶去,每星期一送他去Andover鎮,周末才由爸爸駕車接他回家,如是者三星期,周間他就騎單車上下班。
為人母親,口說OK,但那三星期都有忐忑:那邊天氣不好,騎單車危險嗎?為何開了工兩天都沒有短訊呢?晚上叫外賣會否吃不飽?阿媽自我檢討,都真夠煩人……
過了三天,我忍不住了,在家中的群組問少年,有沒有甚麼奇遇?他說認識了很多不同的猛禽,「超正」。我再問,那些禽鳥叫甚麼名稱?然後少年傳來一些貓頭鷹、禿鷹的照片,再送上一堆「Peter、Paul and Mary」等名字。噢,天啊!多親切呢!不過其實我只是想知道物種的名稱……



三星期的收穫
阿媽望子望到頸都長,終於等到每個周末愛兒歸來。除了一大堆污衣,他竟也像一隻開籠雀,滔滔不絕,話題包括:
工作第一周遇到貴人,同組的實習生兼車手,可以載他一同上下班。
他被編入「食物處理」小組——即是將冰凍的雪雞解凍、徒手肢解,然後餵給不同的鳥住民。其實我對雞隻哪部分較易肢解、哪種鳥愛吃雞脾抑或雞胸沒有多大興趣,但見男生侃侃而談,足見他的熱情,娘親也倍感安慰。
到了第二、三個星期,男生的工作範疇也濶了很多。包括每天有三場不同主題的猛禽表演,自稱I人的男生負責帶位和計算入場人數。還有清潔鳥住民的居所、「剷屎」等。他仍是津津樂道。
他工作體驗最後一周,我們一家跟來英探訪的家人一同去參觀中心,遠遠看到工作中的男生尷尬而不失喜悅的微笑,好像忽然長大了。為免令大男孩更尷尬,我忍住不暴走過去摟著他。但其實,那場猛禽表演中,我「頭擰擰」追望少年蹤影的次數,應該不比貓頭鷹「頭擰擰」的次數少。


回到家中,他又笑笑口展示在Andover搜集得來的羽毛,耐心解釋哪條毛屬哪種雀鳥 —— 灰林鴞(Tawny owl)、倉鴞(Barn owl)、還有身型細小的紅隼(Kestrel),一度是英格蘭常見的猛禽,但隨著發展越來越快,樹林越來越少,紅隼都被納入受保育的品種……

餘下的暑假,間中一家到近郊的戶外走走,他都會抬頭望天,告訴你那是甚麼品種的雀鳥。經過周末市集的二手書攤,他準會找到便宜又精美的雀鳥圖冊,然後愛不釋手的帶回家。
多謝少年,輪到你將你的興趣,讓我這個「癡漢」般的阿媽認識世界,就由「識條毛」開始。
繼續帶著好奇出發,帶著傻笑歸來。
▌[英倫筆端]作者簡介
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