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生產力疲弱與調高薪俸稅之「契機」

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在 11 月 26 日秋季預算案定稿前,或將收到一份意外之「喜」——一個調高薪俸稅的契機。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將於本周五向財相呈交「政策前」的最終趨勢生產力預測。據媒體披露,OBR 擬把長期生產力增長假設下調約 0.3個百分點,幅度較市場預期為深。這看似微小的修訂,足以令財政前景雪上加霜——IFS及多家智庫估計,2029 至 2030 年度的財政缺口可能因此擴大至逾 2,000 億英鎊。屆時,財相既可將責任歸咎於保守黨十餘年的不作為與脫歐後遺症,又可藉此為「違反不加稅承諾」尋得堂皇藉口。

「增長」成了口號

工黨政綱中「增長」(growth)一詞出現多達 49 次,選民自然以為經濟增長是施紀賢(Keir Starmer)政府的首要施政目標。然而首份預算案出台後,一系列加稅措施與福利調升齊頭並進,配合最低工資上調,顯示這屆政府關注的並非「做大蛋糕」,而是「重新分餅」。結果,財政黑洞愈補愈大,經濟增長反更顯乏力。

生產力何以重要

對公共財政而言,生產力(productivity)是決定稅收潛力的根本。它通常以「每工時產出」衡量,反映勞動效率。而若考慮勞動與資本結合的整體效率,則為「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簡言之,TFP 是在排除勞動與資本投入增加後的剩餘增長,代表技術創新、組織效率及規模效益的進步。當 TFP 上升,意謂工人與機器以相同投入創造更多產出——經濟自然增長,薪酬隨之上揚,稅收亦水漲船高,毋須加稅即可改善財政平衡。

OBR 在今年 3 月發表的《經濟與財政展望》(Economic and Fiscal Outlook)已明言:「生產力增長是本局最關鍵的預測假設之一。」據國家統計局(ONS)數據,英國勞動生產力近年平均年增僅約 0.4%,遠低於金融危機前每年 2% 的常態;TFP 停滯不前,意味經濟「做得多但不見得好」,效率低下。勞動生產力與 TFP 雙雙疲弱,預示未來增長動能與稅基同步萎縮。

OBR 模型顯示,財政前景對生產力假設極為敏感——長期生產力假設每變動 0.1 個百分點,公共部門的借款需求可相差數十億英鎊,足以抹去財相口中的「財政緩衝」。

即將到來的衝擊

多家媒體報道,OBR 可能把長期生產力預測下調 0.3個百分點,遠超市場原估的 0.1 至 0.2個百分點。這相當於在中期財政框架撕出約 2,000 至 2,700 億英鎊的缺口——尚未計入通脹、利息成本與福利開支的潛在壓力。

李韻晴手上所謂的「財政緩衝」僅餘 99 億英鎊,早已被福利改革延宕與開支膨脹吞蝕殆盡。如今,OBR 下調生產力假設,實際上是在告訴財政部:「未來的稅基比你以為的還要小。」財相不得不行動。

儘管李韻晴表面上對 OBR 此刻調整預測頗感不滿,暗示若前朝政府早承認現實,工黨不致陷入今日窘境;但私下,她或許暗暗慶幸,這一調整為加稅提供了政治掩護。她甚至坦言,英國的生產力表現「極差」,並將責任歸咎於金融危機與脫歐後的結構性創傷。

加稅的政治與經濟必然

在不削福利、不提高公務員效率的前提下,工黨要依靠經濟增長填補財政黑洞,實屬天方夜譚。英國能源價格高企、運輸成本居歐洲之冠,投資環境亦被政策不確定性拖累。財政收支惡化之際,最直接的出路,便是加薪俸稅 —— 無論是上調基本稅率,還是凍結稅階,以「稅級爬升」(fiscal drag)擴大稅收。

英國稅務海關署(HMRC)估算,若基本稅率每上調 1 個百分點,至 2028 至 2029 年可增加約 80 億英鎊稅收;高稅率部分加 1 個百分點,增收約 21 億英鎊;至於最高 45% 稅率,每上調 1 個百分點僅得 2.3 億英鎊。要彌補逾 2,000 億英鎊的缺口,至少須把基本稅率調高 2 個百分點;若配合稅階凍結,或可再籌 1,000 至 1,200 億英鎊。

弔詭:加稅或更削弱生產力

吊詭的是,應對生產力低迷、稅基萎縮而加稅,卻將進一步壓抑生產力。較高的邊際稅率削弱勞動與投資誘因,企業推遲擴張、個人減少工時、資金流向低稅地區,導致資本積聚放緩、技術更新延後,TFP 因而更顯低迷。結果,稅基愈縮,財政壓力愈重。

英國生產力的癥結並非短期現象,而是深層結構問題:長期投資不足、勞動力流向低生產力部門(尤其公共醫療與服務業),加上脫歐後貿易摩擦增加,使TFP難有突破。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在《Mind the Productivity Gap》報告中估算,公營部門生產力疲弱,每年令英國損失近 800 億英鎊產出;隨公共開支持續上升,這一差距勢將擴大。

「稅多、效低」的惡性循環

在低生產力、高稅負的環境下,政府以「再分配」代替「增長」,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公共部門效率低下,營商環境惡化,投資信心下降,勞動參與率下滑,經濟增長動能被蠶食。英國稅負已接近戰後高位,而公共服務卻未見改善,這正是稅制與生產力錯配的結果。

修補的起點

生產力,是繁榮與稅基之本。欲「修補英國」,應自重塑生產力動能入手:提高公共部門效率、促進技術創新與企業投資,減少政策不確定性。工黨若無意從根本提振生產力,最終不過是領著英國步入一個稅基愈縮、生產愈弱的惡性循環——一個以「修補」為名,實則削弱經濟生命力的循環。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