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的兩票異議與一紙簡約聲明

日前談及鮑威爾(Jerome Powell)面對「非經濟」壓力之大考,聯儲局能否在政治與數據之間劃出清晰界線,關乎美元信譽與全球貨幣秩序之穩固。如今,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7月議息結果與第二季GDP數據先後出爐,誠可謂「一實一虛」,可作互證。

決議結果不令人意外,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於4.25%至4.50%,幾無改動。但兩名理事的異議票,卻如裂隙中的火苗,在官式語調下暗藏張力;而政策聲明的語焉不詳,亦顯示決策核心對未來利率路徑仍抱高度不確定。

聲明簡至不能再簡,改動只一語

本次FOMC會後聲明,較上月更簡潔,唯一實質性改動,是加入一句:「今年上半年經濟活動增長已見放緩」(growth of economic activity modera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其餘內容幾乎全數保留,包括「失業率仍低,勞動市場穩健」與「通脹仍略為高企」等。

此句看似尋常,實則關鍵。因當日稍早公布的第二季GDP數據,按季年率增長達3.0%,表面相當強勁。然若拆解結構,私人最終內需(PDFP)僅升1.2%,為主席鮑威爾偏好的指標之一,可見經濟增長內部動能實屬平平。此與聲明中「放緩」一語互相呼應,顯示聯儲已注意到底層經濟未若表面強盛。

鮑威爾於記者會中重申政策處於「適度限制性」(modestly restrictive)狀態,並指出雖通脹已有降溫跡象,進口關稅的新壓力仍可能持續影響價格。他強調:對利差、通脹與勞動市場的多重不確定性仍需警惕,政策仍須高度靈活、數據依據性強。言下之意,一旦未來數據顯示通脹持續回落或勞動市場顯著疲軟,聯儲可隨時修改立場。

市場據此調整九月減息機率,從原先約66%降至60%,反映美元在消息面不確定下偏強趨勢。

三十年一遇的「破格舉手」

本次會議的真正「亮點」,並非政策本身,而是兩位聯儲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與鮑曼(Michelle Bowman)罕有地投下反對票,主張即時減息——這是自1993年以來,首次有兩位聯邦理事(非地區聯儲主席)同時公開反對主席立場。鮑威爾則強調聯儲重視「清晰思考與言論表達」(clear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of thinking),並肯定會議中的討論質量。

這種「破格」在技術上無損決議,但政治含義濃厚。二人皆為總統特朗普任內提名,尤其沃勒,近月頻繁發言,高調推銷「數據減息論」,令人不免猜疑其有意爭奪來屆主席之位。

值得強調的是,這並不表示FOMC整體已向減息靠攏。事實上,其他委員仍需更多證據顯示勞動市場明顯疲弱、或通脹壓力全面消退,方會考慮減息。僅靠目前數據,尚不足以令大多數成員轉向。

七月八月CPI:是關鍵,亦是門檻

未來走勢,仍繫於未來兩份通脹報告。若七月與八月消費物價指數(CPI)顯示核心通脹壓力顯著降溫,且與關稅無關,則FOMC內部支持減息之聲可望漸成氣候。

但在現階段,政治現實與經濟訊號卻呈相反方向——部分貿易協議暗示關稅負擔將高於預期。關稅本質為成本輸入型通脹,其對終端價格之影響會有遞延效應。故聯儲仍傾向觀望。

經濟放緩信號:從PDFP讀出疲態

正如前述,3.0%增長之下的「隱性放緩」,尤以私人最終內需的1.2%升幅最為關鍵。此項數據不含庫存與政府支出,更能真實反映家庭與企業之支出傾向,正是鮑威爾「觀後景、看真章」的重要參考。

從此角度觀之,經濟底盤已現疲態。財政刺激效應漸減,利率高企持續壓抑投資,若失業率未能再創新低,物價仍難迅速回落,則聯儲便陷入「滯與漲之間」的政策困局。

此時,若貿然減息,將引發市場猜測是否「跪低」政治;若過度緊縮,又有「加劇放緩」之虞。此等形勢下,只能不作為。

𥚃行間,亦有分量

需留意者,是聲明語言本身的「冷感」處理——相比過去數次會議動輒數百字分析形勢、定調前瞻,今次語句冷靜、篇幅縮短,不願透露過多立場之心態。

風雨再來?

展望第三季,除非勞動市場突然轉弱,或通脹數據連續兩月低於預期,否則聯儲不會輕舉妄動。況且,華府對中美貿易再度劍拔弩張,特朗普近日亦揚言將擴大關稅範圍,市場雖尚未反應劇烈,但若屬實,則聯儲更需保持政策空間。

今年餘下月份,聯儲局或許將如大衛營湖畔之釣手,寂靜坐視,偶爾移竿,但不輕易出招。是次議息結果表面波瀾不興,實則暗湧翻湧。兩票異議並非轉向,卻是提醒:制度雖堅,亦需時時捍衛;數據雖冷,亦需細加咀嚼。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