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轉軚與北京的沉默 —— 市場與制度的對話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素以言行反覆著稱,惟其近日於兩件事上的「轉軚」,尤顯耐人尋味:一是忽然收回罷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之強硬態度,二是於中美貿易戰中釋出願意放緩關稅攻勢的訊號。這兩項看似策略性後退,背後原因卻明白不過——金融市場已響起警號,美國債、股、匯三市共振,合奏出一首特朗普不能不聽的市場交響曲。2026年是美國的中期選舉年,民意與選票使他不得不慎。

反觀北京方面,大可充耳不聞 —— 中國之政治架構,容許決策者既不需回應市場訊號,亦毋須向選票負責。特朗普須時刻關注美股表現、國債孳息與美元走勢,但習近平則可無視滬深兩市震盪、青年失業率攀升,甚至民企哀鳴。

美國的自我修正機制

美國之政治制度雖非完美,然其制度設計仍保留了自我校正機能。即便特朗普自詡「強人」,於制度制衡之下,其權力亦難以恣意妄行。聯儲局作為金融體系中樞,其獨立性設計正為防範政治干預:主席任期長,罷免條件嚴苛,總統即使口出威嚇,亦難撼其根本。更有輿論與市場作為天然防火牆,形成制度性回彈。

美國制度背後,有市場作為最後防線。國債市場不僅是聯邦政府籌資平台,更為全球資本配置的信仰錨點。倘若總統言行動搖市場信心,資金「用腳投票」,孳息率飆升、資本外逃、股市劇震、匯市波動,無一倖免。在此體制下,即使如特朗普者,亦難肆無忌憚。

此即制度之妙:權力非歸一人之手,而透過層層制衡、環環相扣之機制,得以自我調節。

何以鴉雀無聲?

中國的政治邏輯,與美國迥異。在北京,中央集權鞏固、輿論受控、數據可塑,市場訊號被有系統地過濾甚至壓抑,制度亦無選票制衡。GDP增長數據真偽如何,青年失業率若不堪入目,便乾脆不再公布;只要宣傳口徑一致,市場只能選擇「躺平」。

這種「制度優勢」,於短期或能展現「戰略定力」,不輕易受市場波動所撼動;但長期而言,若聽不到、看不見、拒絕面對市場訊號,便可能一錯再錯、錯得更深 (中國1959-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據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墓碑》一書的作者楊繼繩估計達3500萬人)。

制度之爭

哈佛經濟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於《國家為何失敗》(Why Nations Fail )一書中明言:國家之盛衰,在於制度設計。若制度具「包容性」(inclusive institutions),可保障財產權、促進創新、分散權力,則社會能進行內部調整,自我糾錯,邁向長期繁榮。反之,「汲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若過度集中權力於少數人手中,必將削弱調整能力,積弱成疾。

中央集權、國進民退、權力終身化,或能在短期內維穩,但也逐步背離「包容制度」之正軌。能聽市場者,或受市場矯正;無視市場者,終將被市場反噬。

市場訊號失靈的代價

中國並非朝鮮、伊朗、俄羅斯,然三者之教訓仍值得深思。伊朗在遭全球金融體系孤立後,中產崩塌,社會動盪;俄羅斯因權力集中而創新窒息;朝鮮則以極權維繫統治,卻陷入長期經濟絕境。三者共通點:制度封閉,權力僵化,市場訊號失靈,最終代價由社會承擔。

倘若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資本撤離、供應鏈斷裂、青年就業崩塌,這些「代價」將非空談。當社會承受力逼近臨界點,再穩固的威權制度亦難保長治久安。

權力與制度之辯

特朗普之轉軚,源自制度約束;習近平之堅持,得自制度縱容。一為制度導正,一為制度寬縱。這場中美較量,不僅是貿易之爭,更是制度之爭——誰能在危機來臨時快速調整,誰便可於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特朗普不得不聽,因制度逼使他聽;習近平可以堅持充耳不聞,然而如阿西莫格魯所言:歷史終會向無視制度之人開出帳單。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