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數據大翻車 美國經濟「真相」難尋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下稱BLS)日前公布最新基準修訂,坦承過去一年非農就業數據被高估了91.1萬個職位。原本「新增175.8萬」職位,現修正為「實增新增84.7萬」;平均每月新增就業人數由14.6萬縮水到僅約7萬。數字一出,市場紛紛預計聯儲局(Fed)下周三將降息0.25%。
這並非單純的數字筆誤——91.1萬之差,等同於整個三藩市或費城的就業人口「一夜蒸發」。而此番修正,規模更大於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周末提及的80萬職位下修。
不是頭一遭
歷年來,美國就業數據都有小幅修訂。過去數十年,平均基準修訂僅佔總就業0.2%。然而,2025年的0.6%下調,不僅超越2024年的0.5%。簡言之,美國就業統計在短短兩年間,連續兩次「錯大數」。
回看2009年,雷曼爆煲、金融風暴肆虐,BLS修正數據一口氣剔除90.2萬個「幻影職位」;到了2024年,疫情餘波、商業創建疲弱,再減81.8萬。2025年如今再來91.1萬,一再顯示:當經濟處於劇變拐點,統計模型猶如鏡花水月。
模型盲點
罪魁禍首乃BLS的「出生—死亡模型」(birth-death model)。此模型假設新企業不斷誕生,創造崗位,而倒閉企業則有統計滯後。平時模型表現合理;一旦遇上經濟劇變則無從應對。2024至2025年間,初創公司成立驟減,小企業加速倒閉,模型卻仍憑舊有數據推演,嚴重高估新增職位。
此外,回覆率大幅下滑更加劇問題。過去有六至七成企業回覆問卷,如今卻跌至四成。數據缺口擴大,統計員不得不靠推算「補白」。結果,就業市場波動越大,數字失真越嚴重,修正幅度也越大。
特朗普委任保守派評論員安東尼(E.J. Antoni)接任BLS。此人長期批評BLS方法,主張「重寫規則」。數據未來是否更添爭議,市場憂懼難消。誠如學者所言:「若數字淪為政治工具,市場唯一可以相信的,唯剩懷疑本身。」
AI衝擊:統計之外的「黑天鵝」
統計誤差背後,亦折射結構性轉變。2025年,美國勞動市場正受人工智能(AI)急速滲透。據估計,僅今年已有逾一萬名職員被AI自動化直接取代,尤以文書、初階崗位首當其衝。谷歌、微軟等巨擘高舉「效率大旗」,裁員聲此起彼落。新興企業減聘,老牌公司精簡,種種變化皆非傳統模型所能即時掌握。
AI既取代,又創造。惟創造多屬高端技術崗位,數量有限,無法平衡失業規模。官方數據中原本假設的「新企業創造崗位」效應難以成立,被現實中的AI浪潮沖得七零八落。難怪專家直言:「這不是統計錯誤,而是方法落伍。」
統計困境,可作一譬喻:校長每日須統計全校學生到課情況,卻只有一半老師即時回報,校長只得依據往年經驗「猜測」缺口。結果,等到所有課室點名表終於彙整時,才發現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時「差」到連一整個年級都「消失」!美國就業數據今日之荒誕,大抵如此。
數據既不準確,政策與市場判斷自然偏差。投資者看見「每月新增14.6萬」,或許覺得就業尚穩;實情卻是「僅7萬多」。決策者以「虛高」數據為依據,則經濟承壓更深。這種「以幻為真」的錯配,正是宏觀政策最忌之陷阱。
歷史回聲:2009與今日
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美國經濟歷經十餘年復甦,豈料一場疫情,再加AI衝擊,如今又回到「錯帳百萬」的驚險時刻。不同於2009年的「大跌未盡」,2025年錯在「結構轉型」。同樣是數字翻盤,背後卻映照出美國經濟新舊交替的痛苦。
作為國策羅盤的經濟數數若指針不穩,航向必偏。美國就業數據連續兩年「錯大數」,顯示統計方法瓶頸,政治干預風險,更折射AI時代之衝擊。
數字動搖,社會信心隨之受挫。對於今日美國而言,或許危機不在於少了91.1萬個就業職位,而是再也無人確信「官方數字」之真實。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