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甚麼,你也是非洲移民
近年到美加澳紐等地的大學參與學術交流活動,不時會聽到主辦單位在開場之前會先做一個「原住民土地確認」(Land Acknowledgement),向參與者說明活動所在地點的歷史。一般的宣言會包括「我們今天相聚的地方是(當地原住民民族)的傳統及未被割讓的領土」等字句,說明今天大家來開會的會場歸根究底是從原住民手上強搶而來的。
這種宣言大約是近十多年來開始流行,用意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對原住民的尊重。有在加拿大的港人組織也在網站上展示類似的宣言,鼓勵赴加港人多認識加拿大原住民的歷史。對於這些做法,有些人認為是對歷史的尊重,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無論是開明派或保守派,都有反對聲音:雖然出發點未必一樣,但都認為這些儀式只是門面功夫,做出來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口惠實不至。
對此,我問過一些當地朋友,卻又未至於完全反感,反而頗肯定其作用。面對白人主流對可見少數族裔的歧視,這些做法起碼可以警剔那些白人優越主義者:別忘記,你們自己也是移民後裔,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並不是你們。
「自古以來」
沒錯,在美加澳紐等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以外,所有人某程度上都是移民或移民後代。因此,所有今天針對新移民的說法,對當地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同樣適用。例如說墨西哥裔移民到了美國之後繼續說西班牙語,建立只說西班牙語的小社區,引來不少批評;但是別忘記美國本身沒有法定語言,那些批評新移民沒有轉用英文的,也不見得自己有學會美洲原住民的語言。如果說擔心移民會取代原有的生活模式,則不得不說白人才是這方面的模範生。在此脈絡下,批評者不是真的關心文化承傳,只不過是害怕自己的主宰地位不保。
也有論者把類似的議論延伸到台灣。過去台灣常有「省籍之爭」,即「本省人」和國共內戰後遷台的「外省人」之間的問題。有評論就認為要把時間尺度拉闊,所謂的「本省人」也是從中國大陸移居來台,只是再早幾百年而已,然後延伸出台灣有七代移民的說法。
當然,如果我們要再推下去,則無論是台灣的還是美加澳紐的原住民,原來同樣都是移民:因為自從人類祖先從非洲草原踏出第一步起計,沒有人不是移民。就算是古英國人,也是從北海沿岸移居過去的。所有的「自古以來」,其實都必然包含把某個時間點視之為「自古」的判斷,此前或此後的都不算。否則萬一要追到白堊紀的恐龍時期,連五大洋七大洲都不是今天的樣子,也就只能說一句「世界大同」了。
處境的重要性
以上的論點說起來好像有點吹毛求疵,卻揭視了移民研究中一條不可或缺的問題:處境的重要性。既然人人都是移民,同樣也帶來文化與社會變遷,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會歌頌為文化多元,有些我們又會批評為文化入侵?有些人會把分野的放在移民自身,把移民分之為「好移民」和「壞移民」,以及「好的移民文化」和「壞的移民文化」,用來合理化對新舊移民的差別待遇。然而如果我們能把關注推廣至整個處境,則移民本身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還有來源地的改變、目的地的改變,以及來源地和目的地之間的關係的改變,也可以帶來影響。移民本身只是眾多環節其中之一,甚至不自覺地成為其他環節的代罪羔羊。
例如香港一直以來也是移民社會,以前從中國大陸赴港的移民比今天更多,為何近年卻變得對新移民反感?相對於針對新舊移民是否不同,我懷疑更重要的是處境的改變。香港開埠初期連關口都不存在,移民往來華南沿岸、香港,以至新舊金山,難分誰才是真正港人。九七前的香港機會處處需要移民提供勞動力,現在則面對階級固化社會流動減慢,自然更容易視外來者為競爭。更別說今天的中港政治關係和英治時期的中港政治關係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情,連帶影響對中國大陸移民的觀感。
「沒有人不是移民」這句說話可能有點過於滑坡,但承認移民的社會意義隨處境改變卻十分重要。如是者,不時提醒大家都是不同意義下的移民,也是一件好事。
( 圖 : 123rf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