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香港面前的兩條道路

香港正值「七一」主權移交28周年,社民連在「七一」前夕宣布解散。歐盟也在「七一」前夕發表聲明,指北京替香港訂立《香港國安法》滿五年,香港公民自由持續受侵蝕,呼籲香港當局將重點轉向推動社會和解,通過秉持開放、多元與對基本自由的尊重,重振香港昔日的獨特性與成功之本,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則對這聲明表示強烈不滿。
歐盟的聲明說,過去五年,香港公民自由持續受侵蝕,政治反對聲音與獨立公民社會的活動空間嚴重受限。截至目前,共有332人因觸犯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罪行被捕,其中165人已根據《香港國安法》被定罪。國安法的壓制性運用削弱了人們對法治的信心,也損害了香港的國際聲譽。歐盟對香港當局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及其附屬法例深表遺憾,相關條例新增罪名、加重刑罰,進一步擴大國安機構的權力。當局持續對泛民主派人士提出新的指控。政治反對派、以權利為基礎的民間組織、獨立媒體與記者持續面臨政治壓力與騷擾。審訊程序冗長、羈押時間過久,以及國安法的域外適用,尤為令人關切。
聲明指出,歐盟高度關切香港在「一國兩制」架構下的持續活力、吸引力與成功。歐盟希望繼續推動與香港的商業、貿易、投資與人文交流,並重視《基本法》與在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所確立的高度自治原則。歐盟聲明呼籲香港當局推動社會和解,秉持開放、多元與尊重基本自由,重振昔日的獨特性與成功之本。
平情而論,歐盟這份聲明相當溫和,對香港過去五年過份落力執行國安法雖有批評,但仍未絕望,仍然留有餘地,期盼香港撥亂返正。這個取態與美國當局不同,美國認定香港一國兩制已玩完,於關稅新規中把香港徹底等同內地,相比之下,歐盟對香港可謂疑中留情,覺得香港仍有一線生機。
中國外交官員對歐盟聲明的反應,不離一貫政治套路,斥之為「妄議香港國安法、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又指《香港國安法》和國安條例頒布實施以來,香港法治和營商環境更優良,長期繁榮穩定根基進一步鞏固,廣大香港市民的各項合法權利和自由在更安全的環境中得到更好保障。這些自說自話的表述,是否符合事實,公眾心裡一清二楚。
兩條路的選項
擺在香港面前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在現行的軌道下大步走下去,令香港在政治管控上與內地徹底同化,只在經濟發展上尋求與內地不同,與外界接軌,繼續擔當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假如美國和歐盟不賣帳,便集中與對華友好的發展中國家改進關係,以及積極拓展內地市場,務求保持華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
另一條路是回轉,讓政治鐘擺回頭擺動,收窄國安法實施範圍,特赦一些被囚人士,讓一些獨立公民組織恢復營運,自由發聲,藉此向西方世界表明,香港正重拾昔日的獨特性與成功之道,值得西方社會給予支持,繼續投資香港未來。即使美國不接受,也爭取歐盟、日本、南韓、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傳統伙伴支持,讓香港繼續扮演其超級中介人角色,使香港維持其東西交匯樞紐的國際大都會地位。
這兩條路孰優孰劣,不用做民意調查,也能知道香港市民的取向,問題是北京當局怎麼看?假如中國現在經濟一片好景,國力鼎盛,萬邦來朝,當然是選第一條路,以我為尊。
但現實是中國正面對嚴峻經濟危機,製造業過剩產能尚待消化,房地產泡沫爆破的衝擊餘波未了,出口增長又受制於關稅大戰陰雲不散。在這種水深火熱的夾縫下,香港的角色與地位就不容小覷。那怕是權宜之計,讓香港鐘擺往回擺動,也是利大於弊。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