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默認倫敦協議效應 美元走低與地緣新秩序

三月初,一場在倫敦舉行的會議,或已悄然改寫美元的國際地位——既非中國出手,也非華府刻意為之,而是一場「自發去美元化」的地緣變局,已在暗流中展開。這場被部分市場人士戲稱為「倫敦協議」(London Accord)的會議,或正是推動近月美元異常走勢的無形之手。
過去一個月,因美國關稅政策急轉直下,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已。外滙波幅驟升、美國長債息率節節攀升,理應推高美元,惟實情卻恰恰相反——美元兌G10貨幣普遍轉弱,其中一向被視為避險錨點的瑞士法郎,本周一更見美元兌瑞郎(USD/CHF)0.8039,乃2011年8月以來的低位。過往每逢市場震盪,美元總因其儲備地位而水漲船高,今番反其道而行,着實耐人尋味。
倫敦協議:重建歐洲軍力的序幕?
所謂「倫敦協議」,指的是3月2日,英國、加拿大、土耳其及多個歐盟成員國高層,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不歡而散之後緊急召開的會議。其核心目的,在於重建歐洲軍事實力,減少對美國安全傘的倚賴。若以金融語言詮釋,則意味歐洲或將循序減持美國資產,將資本導回本土,用以支撐新增國防開支。
此路向與「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可謂南轅北轍。後者所指,是各國以友好利率認購美國長債,以換取美國提供的軍事保障。簡而言之,海湖協議是一份「軍事保護換資金鎖定」的對價安排;而倫敦協議,則似是一紙無聲的分手信——從安全依附走向戰略自主。
從資本流向看地緣裂痕
歐洲若欲擴展防禦體系,勢必要加大財政投入、增加發債。為籌措所需,首選自然是將目前投放於美國的資本調回本土。此過程不一定仰賴官方儲備主導,亦毋須政策硬性引導私人資金流動——資本會因風險再評估,自然重配。
隨着時間推移,歐洲投資者或將更傾向於本地資產市場,對美國資產則要求更高風險溢價、更弱美元作為補償。若美國資產須以更大折讓才吸引資金,則美元走軟與孳息率上升,便是此變局的價格反映。
看不見的協議,說不出口的立場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高層似無統一說法應對此資本重構之勢。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再三強調美方維持「強勢美元」政策,亦稱無證據顯示主權國家大舉拋售美債;但副總統萬斯(JD Vance)則直言美國鼓勵歐洲建立自主防衛體系,甚至引述戴高樂主張軍事獨立之戰略,指歐洲若長期充當「美國安全附庸」,既不利歐洲,亦非美國之福。
若萬斯所言屬實,他是否也準備接受資本遷移後的現實?美國是否已默許外國資金撤離美國資產市場,由歐洲自籌軍費、自擔安全?這或許是一紙大家心照不宣的「協議」。
市場先知先覺?
若全球投資者已將美國本身視為不確定性的源頭,則資產配置的轉向,將不待官宣便已靜悄展開。上周市場反應頗為戲劇:美元走軟、外滙波幅急升、美國長債息率飆升——同期外滙交易量更達平日數倍。資金如水,其方向變化往往早於政客言語,此番走勢,或已隱隱反映市場對「倫敦協議效應」的預判。
當然,如貝森特所言,一旦美國稅改見效、開支削減與監管放寬逐步推行,資金或可回流。然而在此之前,華府能否化解當前貿易與安全政策的矛盾,為市場提供一個可信的政策錨點,才是重拾資本信心的關鍵。
( 圖 : Shutterstock )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