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抑鬱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這是我第一次跟這個家庭見面,他們是一致地沒有表情,頭頂看似有一朵黑雲跟著他們每一個人。16歲的女兒手上拿着手機,獨自坐在一旁;張爸爸也找到另一角落坐下;張媽媽看看他們各坐一邊,想一想便走近女兒坐下來。

張媽媽先開口:「我們來到這裡差不多三年了,但我們的關係愈來愈不妥當。特別是女兒跟她爸爸的關係,我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是好。」女兒目無表情地看着手機,問一句答一句;張爸爸也跟女兒一樣,不願意說話。 張媽媽嘆道:「雖然我們三人都同意移民,但來到了卻各顧各,我快要爆炸了!」

媽媽的抑鬱

張媽媽還記得初到埗的時候,大家也很興奮,但很快張媽媽找到工作,家務及照顧女兒的責任便落在張爸爸身上。最初以為爸爸跟女兒的生活似乎也開始習慣下來,但每當張媽媽放工回家,家中也是黑漆漆一片:女兒在房內看手機,丈夫也在房內睡覺或打機,這個家靜得令人擔心。

好不容易捱過英國的冬天,以為他們的情況會有好轉,但不單沒有改變,家庭的關係更差。 張媽媽謂:「我要求女兒不要太晚睡覺,大家為此事吵過無數次;我請丈夫好好利用在家的時間,多做點家務,也要開始找工作,但他一聽到這些,便不作聲。他們不知在想甚麼,各自各抑鬱,我也開始抑鬱。」

一家人一起來到新地方,際遇各有不同,同一個起步點,但步伐速度卻可以不一樣。 張媽媽說:「我沒有想太多,我只想看到結果,女兒只要專心讀書便可以,丈夫也可以慢慢找工作,但也不可無了期。 他們好像很自在地生活,但我又很清楚大家不開心,我真的不知道可以怎樣處理。」

女兒的抑鬱

不知是不是張媽媽愈說愈痛苦,面談室也變得烏雲密佈,像快要下一場大雨。女兒可能不忍心看到情緒低落的媽媽,終於開口:「我在學校很好,但一回家看到你們完全沒有交流,我不想參與你們的關係。」

父母聽後對望一眼,張爸爸即回應:「我跟媽媽有說話的。」女兒反問:「幾時?講甚麼?媽媽時常忙於工作,很晚才回家。你們沒有交流卻又各自來找我做伴,我不想理你們,一跟你們說話你們的情緒便湧上來,你們才是各自各抑鬱。」

父母不知怎樣解讀女兒的回應。張媽媽一直以為問題在丈夫及女兒身上;張爸爸不知從何時開始,不再跟妻子交流。女兒知道自己成為父母之間的「支柱」,但自己正值重要的成長階段,看見自己不在的時候,父母幾乎沒有辦法相處,擔心這個家不知會變成怎樣。

找出問題

父母或許不察覺,敏感的孩子會時常留意父母的一舉一動,父母關係好不好,完全逃不過他們的法眼。 或許孩子表現得很冷漠,但實際上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不願被扯進父母的關係,想獨善其身又不是想像中容易呢。

女兒再說:「你們要處理你倆的問題,移民當然需要時間適應,但你們要互相幫助支持,不要當沒事發生,我不想見到你們各自各抑鬱,家不成家。」女兒跟父母的角色好像對調了,能說出這一番說話,也表示她一直很留意父母的關係。

一家人一起參與這次面談,來的時候連這個家庭要處理的是甚麼問題也不知道,但過程卻讓大家清楚各自的想法,或許這才是一個開始。

讓大家一起為這個家作出改變,一起撥開烏雲見青天。

( 圖 : 123rf )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

  • 唔使等到年廿六先噓寒問暖嘅,其實日日都係度問候緊香港人啦⋯⋯。

  • EP129|特朗普:巴拿馬運河中國操控|「非白衣人案」求情,官質疑林卓廷無悔意| 英校長斥社會主義蒙蔽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