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參戰 天下三分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防部證實,北韓已派出約一萬士兵到烏克蘭戰爭前線,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而南韓則表示會考慮派員去烏克蘭,協助處理北韓戰俘,此舉意味亞洲國家正式參與歐洲地區戰爭,令俄烏之戰的性質從洲內地區戰爭變化為跨洲國際戰爭。加上伊朗向俄供應無人機,美國和歐盟對烏克蘭解除武器使用限制,俄烏戰爭實際上已具備世界大戰的雛形。
到底世界大戰能否打響?目前看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種種部署,仍然是為了在美國大選結束後進行停戰談判,雙方都積極爭取控制更多對方國土,謀求在戰後疆界重劃中獲得較有利結果。
這個分析的主要依據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都疲態盡現,烏克蘭軍隊死傷數目太多,大批國民逃避戰火移居歐洲諸國,兵員無以為繼,雖有西方先進武器亦無力大舉反攻;俄羅斯情況也相似,僱傭兵已耗盡,國民不願入伍,最後竟然利誘北韓派兵協助,反映這場持續接近三年的侵略戰已很難打下去,如今雙方陣營的部署,更多是為了日後劃分勢力範圍作準備。
天下三分的形勢
所謂戰後勢力範圍劃分,不單是指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界劃分,也包括雙方的軍事及經濟同盟的勢力劃分。俄烏邊界重劃當然重要,因為這條邊界實際上是以北約為代表的美國及歐盟諸國一方,以及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另一方的軍事對疊界線,雙方都會在邊界設立軍事要塞,部署大批士兵和武器,包括各種導彈和反導彈裝置,甚至包括核武器,這將會改寫歐洲的軍事實力分佈版圖。在熱戰暫時結束後形成新的冷戰邊界,正常的農業和工業生產,乃至電力、道路、橋樑等基建規劃,都會因應俄烏對峙邊界而改變,甚至形成類似南北韓對峙下的邊界軍事禁區,成為歐洲大陸上標誌戰爭威脅未消的一道可見傷疤。
除了軍事界線,俄烏之戰停火後,兩方盟友之間,也難再回復昔日全球化年代下的國際經貿秩序,會出現兩大對壘陣營,以及游走於兩大陣營之間的第三勢力。這個格局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和歐盟會持續制裁俄羅斯,以懲罰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之名,持續削弱這隻北極熊的國力,使其無法對歐洲大陸構成巨大威脅,曾經積極支持俄羅斯的伊朗和北韓也會被西方國家定義為「邪惡軸心」,遭到各種制裁報復,不得不自行抱團,形成經貿上互通有無的反美陣營。
另一方面,俄羅斯也看到自己元氣大傷,難以成為抗衡美國的龍頭,遂積極拉攏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同屬金磚國家的發展中大國,以及敵視美國的中東和中亞國家,希望形成一個足夠龐大的非美國際經貿集團,對抗美國和歐盟的經貿制裁。這個意圖在不久前於俄國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第16次峰會上清晰浮現,尤其印度與中國居然克服了歷史積怨,就喜馬拉雅山邊界糾紛達成了和解,同意回復到2020年邊界巡邏引發軍事衝突前的局面,使兩國領導人能見面握手,衝破了美國親印抗中策略造成的壁壘。
印度、巴西與南非等國,當然不會公然支持俄羅斯的軍事舉措,與美國及歐盟公開對立,參與金磚峰會卻是表明,日後會繼續西方東方生意照做,走左右逢源之路,這就形成了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第三勢力。
中國的兩頂帽子
在這個天下三分的後烏戰國際格局裡,中國的定位比較具爭議,暫時尚不清晰。美國及其忠實盟友會試圖把中國劃入「邪惡軸心」,等同於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甚至視中國為比俄羅斯更危險敵人,是西方頭號威脅、首要競爭對手。
不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包括部分歐洲國家,都不想跟從美國對中國實施經貿制裁,認為會損害本國利益,這些國家樂於見到中國繼續當世界工廠,向國際供應價廉物美的各種商品。尤其在以色列突襲黎巴嫩後,各國發現以色列及其合作方生產的通訊器材,不但可以成為以軍秘密監控工具,還可以充當遙距爆炸裝置,不少發展中國家都矢志不再使用西方通訊器材,轉向中國採購,這些國家會把中國界定為獨立於美俄兩大敵對陣營之外的第三勢力。
北京目前的政治姿態,是游走於兩個定位之間,一時擺出親俄姿態,用軍民兩用商品交換俄羅斯的能源,間接支持俄國延續戰爭;一時又擺出中立的和事佬姿態,與澤連斯基談如何促成停火及協助戰後重建。也許,這兩個定位都只是帽子,可以視乎政治天氣變幻而決定戴上那一頂。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