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有還無的失落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我跟Alex 第一次見面,他身上散發著一股強烈的失落感。16歲的Alex 跟媽媽美儀來到英國差不多一年,媽媽愈來愈擔心Alex 的情況。美儀憂心的道:「Alex對任何事情也沒有興趣,不願意返學更加抗拒任何的活動,他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雖然Alex 看似不想說話,但一說起在香港的生活,他即侃侃而談:「我在香港的時候,很喜歡跟老師說東說西、跟同學打波去街。現在只可以跟他們WhatsApp或打電話,已經不能參與他們任何活動。」

問他在這邊的生活適應如何?他卻很快把話題帶到香港的回憶:「雖然離開了香港,但有時早上起床,會以為自己還在香港。當發現自己不是在香港,立刻會有些失落。我想跟香港的生活同步,但同一時間我又知道來這邊生活,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所以我好矛盾。」

美儀隨說:「我也不明白他為什麼這樣記掛香港,其實我已經跟他說我們可以在放假的時候回去。我們要努力在這邊適應生活,我們回不了香港生活,-切已經不一樣了。」Alex 即反駁:「你自己不是一樣嗎?我看見你也很辛苦努力適應,但你看似很努力找工作,但又時常呆呆坐著,你的樣子也不是很開心。」問他們兩母子有沒有機會傾談過各自的失落?Alex指當他一想談香港的事,媽媽便會說「不要再說了」。

尋找意義好好道別

家庭治療師Dr Pauline Boss 提出的一個學說,認為這是一種似有還無的失落(Ambiguous loss), 有的譯作模糊性的失去。這種狀態有兩個情況,其中一個就是人已經不在,但心理上還跟過往的經驗有著緊密聯繫(Physically absent and Psychologically present),這正是移民過程中有機會出現的狀況。這樣的失落會帶來很多的痛,當沒有辦法處理這個已失去的感情,同時間亦沒辦法過渡這悲痛而好好生活,過程中便會產生壓力,甚至影響精神健康及跟家人及社區的關係。當痛苦帶來的壓力超過可以承受的,便會容易導致一系列的情緒反應,例如抑鬱或焦慮,更會容易引起家庭關係上的衝突。

移民到一個新地方,確實是有很多的適應,對於過往的生活,當然有不捨,但在這種似有還無的失落中,一家人更要互相支持互相鼓勵。Dr. Pauline Boss 也提出幾個建議,讓治療師跟正在經歷這種狀況的人,順利過渡這困境。

1)尋找意義

新的地方對你及家人是甚麽意義?是被迫?是挑戰還是一個機會?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也不需要同意或否定別人的想法,一家人可以說說感受已經是一個開始。

2)學習強化對這狀態的掌握及認識

過往我們的生活一直安穩,有時忘記了很多事也不是我們可以控制。如何在似有還無又模糊的狀態中,學習接受我們沒辦法掌握所有,或許便容易學會接受。

3) 重建個人身分

過往在香港,身分很明確,但移民過後,無論身分、家庭角色崗位也有所改變,如果能夠有彈性地面對生活改變,勇於嘗試新事物,便更容易重建身分。

4)矛盾的想法及情緒是正常的反應

在這失落的狀態下,會有很多矛盾的想法,想留在以往那些美好的生活,但又很內疚及自責自己的離開;享受現有生活的某些地方,但又很記掛過往的一切。其實有這些矛盾的想法也是正常的,我們不需要否定這些感覺及情緒。

5)重整跟過往生活的連繫

過往的生活已經是過去式,試多想想哪些值得懷念的而又還可以接觸到的人與事物,過程中好好地跟過去道別,把還可以存留的好好重新連繫。

6)重新尋找希望

人在希望在,人不在希望也在。重新尋找生活焦點,發現新的希望。

祝願大家新的一年有一個新開始,讓一家人生活美滿。

(圖 : @Shutterstock )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