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降溫:日內瓦協議的挑戰

13/05/2025, ,

華盛頓與北京於5月12日發布的聯合聲明,標誌著全球最為緊張的經濟關係之一終於「破冰」。在過去數周中美雙方互相指責、報復威脅、開徵懲罰性關稅及貿易流大幅縮減之後,雙方代表團於5月10日至11日在日內瓦進行的高層談判終於迎來突破:一項臨時但全面的關稅回撤、確立正式的磋商機制,且語氣明顯軟化。然而,這僅是短暫的喘息,未來的發展或將遠比此次協議所達成的內容更加複雜。

突破:關稅減免與對話重啟

日內瓦會談於5月10日至11日舉行,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中雙方的首次高層貿易談判。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導中國代表團,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及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會面。次日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雙方宣布出乎意料的敵對降級。

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

  • 美方將把對中國商品的互惠關稅降至10%,並維持90天,這一關稅率與對其他貿易夥伴一致。與芬太尼爭端相關的關稅(最初設為20%)將繼續保留。
  • 中方將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降至10%,並維持90天,同時暫停自4月2日以來所施加的非關稅反制措施。與芬太尼爭端相關的報復性措施亦將繼續存在。
  • 雙方同意成立「貿易和經濟問題磋商機制」,由何立峰、貝森特和格里爾領導。這一制度性框架為持續對話提供了專門渠道,有助於修復近年來經常缺乏正常聯繫的情況。
  • 雙方官員強調了「互相尊重」,貝森特在會後的發言中明言:“雙方都不希望脫鈎。”

國內壓力與經濟現實

中方的態度轉變並非偶然。中國4月的貿易數據顯示,雖然對其他市場的出口表現仍然強勁,但對美國的出口卻下降了兩成。日內瓦協議倘能持續,預計中國今年的GDP仍然會被拖累0.9個百分點,但相比145%高關稅的貿易壁壘,已經是一大改善;而在美國,來自國內的批評聲音也在加劇。商業不確定性、資本支出放緩和對進口成本上漲的不滿,使得業界團體和州級利益集團開始發聲。5月初,雙方政府面臨的經濟壓力愈加明顯。

90天的窗口期

中美雙方暫時停止徵收大部分「解放日」關稅,是一次顯著的降溫舉措。然而,日內瓦協議讓人聯想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內(2017年4月)啟動的美中全面經濟對話。由於雙方未能取得實質進展,該倡議很快被取消,隨後美方加徵關稅。此次日內瓦協議的細節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未來是否能維持現狀,仍無法保證。儘管企業紛紛鬆了口氣,但在缺乏明確細節的情況下,雙方的企業不大可能迅速做出新的投資或調整供應鏈決策。

首先,日內瓦協議未涉及中國在匯率政策或雙邊貿易失衡方面的承諾,這些問題將成為未來三個月的主要討論焦點。其次,美方對中國的關稅仍顯著高於對其他國家的關稅(大多數主要經濟體面臨的實際關稅介於8%至14%之間)。更為重要的是,促使美中對立的根本性矛盾並未消失。事實上,上周美英協議中包含的條款,顯示英國將中國排除在戰略性商品的供應鏈之外,凸顯了華盛頓雖欲減少對中國的高關稅,卻同時試圖拉攏其他國家對中國施加限制。只要這一情況存在,中國不大可能作出有意義的讓步。新成立的磋商機制能否成為實質性談判的平台,亦或僅是外交形式,尚待觀察。

貝森特暗示,未來或將就協商購買協議進行討論 ——這一框架可追溯至2020年1月簽署的「第一階段協議」。該協議中,中國承諾:

  • 購買目標:中國同意在兩年內(2020-2021)額外購買價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涵蓋農產品、製造品、能源及服務等。
  • 知識產權:中國承諾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執行。
  • 技術轉移:中國承諾不強迫美國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轉讓技術。
  • 貨幣政策:中國承諾避免競爭性貶值,並提高透明度。

未來展望

中美之間根深蒂固的分歧依然存在。兩國政府均面臨來自國內的懷疑聲音。芬太尼相關關稅問題尚未解決,這也顯示出貿易僅是雙邊關係的一個方面,其他領域的對立仍然存在。

市場對此次協議普遍歡欣鼓舞,但長期觀察中美貿易談判者會指出,日內瓦協議不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撤退,而非關係的根本轉變。其目的在於以時間換取空間。市場希望這90天的窗口期將成為美中雙方重新建立信任、修復制度以及解決長期爭端的平台。然而,短暫的平靜過後,接踵而來的可能是再度升級。雙方如何應對,將決定未來數年的貿易乃至地緣政治格局。

( 圖 : Shutterstock )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